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8|回復: 0

[汉语词典] 近现代史用语变迁感言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06-12-8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随笔
历史不仅是给今人读的,也是给后人读的。多年来读史,总感觉一些用语不够规范,有些仅仅当今中国大陆居民读得懂,大陆以外的中外人士及后人未必读得懂,如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至少要查辞典。这些不规范用语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概念模糊的用语: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生活的一元化,一些政治用语被广泛使用到各种场合,从新闻、学术到日常生活皆有之,最终形成今天国人皆知其所指,却又不够规范的局面。最常见的有“党”、“党史”、“建国”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众多大小政党,如国民党、共产党、第三党、青年党、民社党……等等,不胜枚举,至今中国大陆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但由于中共是执政党,“党”、“党史”、“党章”、“党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委”、“党支部”等,人人皆知为指共产党,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习惯。我曾向某些民主党派成员询问,比较一致的答复是,这个“党”字必定指中共,而非其本党,“党史”也不是指其本党的历史。我也曾问过外国人,是否知道在中国“Party”指什么?有不少以为是指朋友聚会,而非CP或CCP。
再如“建国”,大家习惯上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线,此前为“建国前”或“解放前”的“旧社会”、“旧中国”,此后为“建国后”或“解放后”的“新社会”、“新中国”。
但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建国”,仅二十世纪就有两次,一次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另一次就是本共和国。对台胞说“建国”,他们可能以为是指中山先生创建的民国。至于“解放”、“新社会”“新中国”之类,皆属政治用语或新闻名词,更不是规范的学术用语。“新”与“旧”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现代史、近代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近些年又出现了“当代史”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史也会变成近代史,有些名词就不一定适用了。
我想,规范的用语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成立后),1949年以前(或以后)……
另一类是名不副实应加引号的用语:1949年以后搞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政治运动,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反右”和“文革”。根据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反右”留了个小尾巴,但承认“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则被彻底否定。当前的媒体文字中,这两个名词多被打上引号,盖因其名不副实。
据统计“反右”中99%以上的“右派份子”都打错了,还剩下5000多人,据前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一书中的说法,是仍在“继续甄别” 中。“文化大革命”其实是“大革文化命”,是对人类文明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动。对这两个名词加引号,是很有必要的。
但由于当时的主政者指鹿为马,仍留下两个概念颠倒的名词沿用至今,一为“右派”,一为“左派” ――这是毛泽东时代的“文化遗产”。
保守谓之“右”,激进谓之“左”,最早是以法国大革命时立宪会议的议席为分野的,如今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概念。但在中国大陆,这两个名词的使用正好相反,如果说某人比较“左”,往往是指他观念守旧不够开放,反之亦然。要改变这种“钦定俗成“的概念,殆匪易事,所以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也加上引号。
以上只是读史中的断想,关于这类概念模糊与名词歧义的现象,可能还有很多,望读者共同为之正名。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近现代史的研究,率以中共党史为蓝本。但中共党史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支,应有别于其他门类。如果一切近现代史(如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抗日战争史、中国党派史等)的写作皆祖述中共党史,则历史研究不可能前进。
史学研究要不要党性,是由治史者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但历史研究首先要求实事求是,却是没有例外的。以往很多在中共党史中作为定论的东西,现在都有变化:例如陈独秀的历史地位、西路军是否执行了“逃跑主义路线”、国民党是否“消极抗战”等等,等等,都是根据史实逐步廓清的。这说明实事求是也有一个过程,但最终是要凭事实说话。
或有人问,你说的都是些国人尽知的常识,何苦为外人忧,为后人忧?
非也,我实为当今史学忧,为今之国人忧。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若自说自话地编写历史,仅国人肚里知,外人看不懂,后人学不明,何以名之为学问?
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秉笔直书,是为史德,有志者其力行之。曲学阿世,望风希旨,为尊者讳,可称史蠹,有识者当共弃之。
2005年5月23日 风雨读书楼
2005年《随笔》杂志第四期
作者:章立凡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