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6|回覆: 0

[漢語詞典] 『七月流火』正解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9-11-18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選自新浪博客
【羊城晚報】8月11日登徐迅雷先生文章【『七月流火』指天氣轉涼的意思?】。徐先生振筆為文,不憚煩勞,援引舉例,以使『七月流火』形容天氣熱合理化。徐先生筆鋒所及,似更有將『七月流火』的一套廣之於整個漢語的意思。我以為這些是錯誤的,下面是我的意見。

    既然問題自『七月流火』起,那麼就有必要再說說這個紅火的詞了。『只在古代漢語的範疇裏將「七月流火」的意思爭來爭去,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徐先生如是說。這話不假,這樣的爭論確實沒有意義――『七月流火』意思是明確的,它從來只是一個描述某天文現象的句子,根本不應該存在爭論。把一個描述天文現象的句子用來描寫天氣根本是荒謬的,至於追究它的『火』是涼是熱只不過是大謬中的小謬罷了。在這個意義上,新華社請教天文學家算是找對人了,但是,『七月流火』作為【詩經】裏的一句話,有一定古文水平的人都不至於搞錯它,找天文學家去解釋,多少有點滑稽,有點小題大做。

    顧炎武【日知錄】裏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這句話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句子從來都是描述天文現象的。像【開心辭典】的問題『「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氣轉涼還是轉熱』,它在大方向上使『這句子是描述天氣的』這一觀念廣植於一般人心裏,這裏不論。而一個寫文章的人文章一開頭就是『七月流火,熱得……』則是更進一步,確定『七月流火』是描述很熱的天氣的,如果說他不是望文生義就無法解釋了。徐先生且說『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可說: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你則可以用『七月流火』四個字就說清楚了』,我想說,『你』這樣說可以,可老舍這樣寫就不成其為老舍了!

    承認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很正確,但是承認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就該也承認語言會死亡。今天我們作文都只說天氣罷了,城市化越來越厲害,我的星空不再純潔,七月再流火我們也很可能看不到了,總之,作為一個描寫天象的句子,『七月流火』的生命已經結束了。徐先生強調我們今天用的是『現代漢語』,而這個大別於古代漢語,這個也對。只是這能不能說用『七月流火』描述天氣熱的人僅僅當它是一個現代詞彙,而不是一個古典的句子呢?試想吧,如果不把它誤認作有來頭的成語,誰會用『七月,仿佛熱得流動着火』這樣拙劣的比喻?以王力先生【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中的一句話了結這一段正好:現在的時代,用死的詞語用得不錯,並不因此就得到一般人的重視,用錯了,卻要被社會輕視了。何苦呢?

    上面我從正面討論了『七月流火』只該乖乖死在現代,不宜借屍還魂,蠱惑世人。而我覺得從反面來討論也許會更簡單。按照徐先生的意思,『三人成虎』早晚要變成一個怪力亂神的詞語,而在思維不狹隘的徐先生看來,這樣的『洞房』、『野合』應從速從快;老外的(既然是語言,英語豈能置身事外!)『you are not my tea』也就理所當然了,我當然不是你的茶,你的茶在桌子上,我是人!……想像一下吧,要是有那麼一天……

    徐先生又說搜索到無數作者把『七月流火』拿來形容熱,我完全相信這是事實,就好像我看過無數作者連句子都做不通一樣。舉個很新鮮的例子,剛看了一篇唐德剛先生(李敖曾說唐的白話文有的比他好)的文章,裏面一句話赫然是:『胡家這隻大書桌對我也太熟習了』(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年【我的朋友胡適之】,頁143)。這表示寫文章很厲害的人也會出錯,何況網上的作者們了。也可以用一個我們熟悉的歷史事件說明,好比說我相信很多人一直想當然地以為二戰時中國政府向日本宣戰是在1937年7月7日,而事實是直到1941年12月9日【國民黨政府對日宣戰文告】才出來。本來是非當前,更該堅持原則,錯則錯,對則對,絕不能說一百個人錯了那就錯也成對了。作為常常寫文章讓人看的記者(徐先生或許是編輯?)更應該以身作則,時常警惕,對自己一字一句負責才是,豈能出此頭腦不清的怪論!

    在這裏,勸各位作者一下,寫文章最好避免用自己不明白的詞語。我們的國家太古老了,我們的文字也太古老了,雖然今天我們都在寫白話文,但當我們要向古人借光時,就不能馬虎大意地只從表面入手了,看着差不多就拿來用,這樣子借光往往不能生輝,反倒落得一鼻子灰。

    (尚有一個說明『七月流火』單純是描述天象的例子,【左傳.昭公七年】:梓慎曰:『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豳有豳歷,豳歷七月,可以看到大火向西沉下去,結合【左傳】的話,可見它單純是描述這一天象罷了。又,豳歷七月與夏曆同。――以上出自高亨【詩經今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