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6|回覆: 0

[漢語詞典] "每事問"與"為之奈何"(圖)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0-5-10 1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湖南日報
2010510101950783.jpg


『每事問』出自【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意思是說,孔子一進太廟,就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他都問到了。『每事問』就這樣被後人繼承下來,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別人請教。

    『每事問』者不乏其人。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還為【每事問】寫過一首詩:『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每事問』也很推崇,曾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批評一些領導,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歡宣佈政見,一遇到困難就哀聲嘆氣,而不知到自己的『工作範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並倡導領導幹部不僅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向實踐學習,要甘當『小學生』,不恥下問。毛澤東不僅這樣說,而且終身這樣做。

    『每事問』用得最好的當屬劉邦。劉邦是『每事問』的高手。他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論學問、論武藝,劉邦都遠遠不及項羽,然項羽最終敗給了劉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為之奈何』上,劉邦會問,而項羽不會問。劉邦每每遇事都要來句『為之奈何?』廣泛徵求意見建議,把問到的主意綜合考慮,然後作出正確的決策。這正是劉邦成就偉業的基點所在。正因為善納言、善學習、善調動部屬的積極性,才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為其所用。

    時光白駒過隙,物不是人亦非,『每事問』與『為之奈何』的精神卻還有現實意義也必須堅持下去。因為在信息爆炸時代,特別是在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學習之重要不言而喻。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知識不斷翻新,新科技日新月異,一個領導已經很難做到各方面都比自己的下屬強。古人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於弟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懂裝懂反弄其拙。儘管現在我們的領導大都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也不可能做到『事事心中有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學學古人先賢,多來些『為之奈何』,放下身段『每事問』,禮賢下士,向能人請教,向下屬問計,當為人之大才也!

    (作者孫先福單位:省委宣傳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