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9|回復: 0

[汉语词典] 常用文言虚词详析(3)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7-28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国学网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ブ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ブ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盘盘焉,镅伞!栋⒎抗赋》
  5.相当于“之”。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师说》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