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2|回覆: 0

[漢語詞典] 『是』爲什麼發展爲判斷詞?(2)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0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字網
從語言學層面講,『斷真』是個二價動詞,它本身即內含著兩個方面的語義指向:斷真對象和真本身,但跟其它動詞不同的是:其它動詞所含幾方面的語義指向,是需要外在於自身的其它名詞性詞語來補足說明的。如二價動詞『學』本身已蘊涵著兩個向度的相關語義:『學』的主體和對象。但完成『學』這個過程,是靠其他兩個相關詞如『我』和『英語』補充『學』,構成『我學英語』來完成的。對語言學來說,to be的特殊性在於:起『斷真』作用的to be不需要外在於自身的斷真對象和斷真依據,它自身就內含斷真對象和『本真』意義。而這一切,都因爲to be不是個普通動詞,它所包含的秘密是哲學家們一直在探索、而且還將永遠探索下去的。這一重要事實不爲我們的語言學界所了解,因此,對漢語『是』問題的探索也就長期難有進展。

    二.實事求是之『是』、判斷詞『是』和指代詞『是』與『本真』『斷真』和『存在者』

    (一)漢語『是』具有『本真』和『斷真』意義

    關於漢語『是』,我國語言學界和哲學界都有自己的困惑。語言學界的最大困惑是:『是』的意義系統和功能極爲複雜,這些意義或功能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比如先秦的『是』一般認爲是近指代詞,可是,一個代詞怎麼會發展成一個判斷詞?哲學界的主要困惑是:西方的to be具有多種形態,形上學的三個基本的概念本在、在者、存在是to be的不同形態表示的;漢語的『是』雖然意義上與西方的to be接近,但『是』沒有名詞性,該怎樣準確用漢語來對譯西方to be這個概念?這是關係到對西方形上學重大問題的準確理解的大問題。

    語言學界的困惑是源於對哲學存在論問題的不了解,而哲學界的困惑則源於對漢語『是』的歷史的不了解。當我們站在語言哲學的高度來審視『是』的歷史,我們發現,漢語『是』本身具有名詞性的『存在』意義,這就是『事實求是』之『是』;『是』的指代義相當於to be的『存在者』意義,因此,『是』的指代義與它的判斷意義也就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繫。

    漢語屬於非形態語,雖然在現代漢語中,『是』主要只用於斷真,即只用作判斷詞,但在歷史上,『是』卻並非只有一種詞性、一個意義,只是它的不同詞性都只用『是』一個形式體現,而西語的to be的若干意義則是用它的不同形態體現的。

    『是』產生之初即有的名詞性的本真義,即『實事求是』之『是』。【說文解字】:『是,直也,從日正。』段玉裁註:『以日爲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以日爲正,則正於日也。』【爾雅・釋言】:『是,則也。』郭璞註:『是,事可法則。』【說文】作爲最早的字書,是專門講漢字的本義的;【爾雅】這部最早的辭書,也是講字的基本意義的;它們對『是』的意義的解說,歷代語言學家從未提出異議。仔細分析『是』字的形體和古人對它的解釋,可以看出『是』包含兩個因素:準則、斷定。『日』即準則,以『日』爲標準斷定其它事物是否『直』『正』即爲斷定。以『日』爲準則,反映我們祖先原始時期的存在論觀念自然神崇拜。『日』即萬事萬物之源,即『本在』或『本真』。【爾雅】所謂『法則』,是將抽象的形上學概念具象化的一種表述:『法』,【爾雅・釋詁】:『法,常也。』這個『常』是常理、規律之意;如果將它形上學化,就是『道』。所謂『實事求是』之『是』,就是指的這個形上學之『道』。『道』是我國形上學的最高概念,如果抽去具體的哲學內容,就形上學最高概念這一點看,『道』就相當於西方形上學的『本在』。因此,『是』從產生之時起就含有『本真』意義。

    『是』的『日』是『本真』義,而以『日』爲準則斷定世界萬事萬物(存在者)的性質即爲『斷真』。『是』作『本真』講時,它是一個名詞;表示判斷時,它是一個動詞。也就是說,漢語『是』同西語to be一樣,既含有being的名詞性的『本真』義,又含有動詞性am/is/are的『斷真』義。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