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9|回覆: 0

[漢語詞典] 國學點滴:不會『走』的古人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7-10 0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廣州日報
故弄玄虛。古人不會走,不都成了瘸子癱子?我說的不會『走』,是說古人一遇『走』字,就變成了『跑』。  

    【說文】曰:『走,趨也。』『趨』,就是『跑』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杜甫【石壕吏】:『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等等,這裏的『走』都是『跑』或『逃跑』的意思。『走』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人揮動雙臂用力向前奔跑。金文『走』的上半部與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增加了一個『止』字,『止』就是腳,突出用腳奔跑,有了會意的成分。小篆的字形還與金文完全一致,到了楷體時,上半部卻訛變成了『土』字,就失去了原來的象形意義。但『走』仍然是『跑』的意思,不然『走馬觀花』的『走』就無法解釋。

    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那麼古代的走是用什麼代替的呢?『步』,是用『步』代替的。古代的『步』不是名詞,是動詞『走』的意思。

    【說文】曰:『步,行也。』【禮記・祭義】:『跬步而不敢忘,孝也。』【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見夫人之步馬者。』還有我們現在仍在用的『信步』、『徒步』、『步兵』、『步人後塵』、『望而卻步』、『固步自封』等等,這裏的『步』,都是『走』的意思。  

    到了宋代,『走』已有了『行走』之意。如蘇東坡【小篆般若心經贊】:『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牆壁,縱復學之能粗通,操筆欲下仰尋索。』元代李行道【灰闌記】:『他在俺家行走,也好幾時了,他有心看上俺女孩兒,常常要娶她做妾。』【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但小姐雖然男扮,同兩個男漢行走,好些不便。』雖然這些『走』都沒有了『跑』意,但『走』作為『行走』大量使用,應該始自明朝。明代以後,『走』不但有了『行走』之意,還有了引申之意。如【西遊記】:『不是舊話兒走了風,卻是甚的!』【沈氏農書】:『溝不要深,則不走肥。』這裏的『走』就是『泄露』『失去』的意思。還有我們現在說的『走親戚』、『走娘家』、『走動走動』以及人死了說『走了』等等,這些『走』早就沒有了絲毫『跑』意,也就是說,『跑』字的出現,讓『跑』了幾千年的『走』有了真正的歸宿。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