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5|回覆: 0

[國畫資訊] 東方的啟迪 中國傳統藝術對世界繪畫的影響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3-23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80321_001

20180321_001

江閣遠眺圖(中國畫) 王諤(明代)

20180321_002

20180321_002
 

發舟西苔島(油畫) 讓·安東尼·華托(法國)

20180321_003

20180321_003

大型室內,洛杉磯(油畫、紙本、墨水) 大衛·霍克尼(英國)

20180321_004

20180321_004

交談(油畫) 馬蒂斯(法國)

20180321_005

20180321_005

畢加索水墨畫作品局部

20180321_006

20180321_006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油畫)  高更(法國)

 

20180321_007

20180321_007

仕女圖(中國畫) 陳洪綬(明代)

20180321_008

20180321_008
 

日本浮世繪中的仕女圖

法國文豪雨果在他的【東方】一書的前言裡感慨:『學習和研究中世紀,學習和研究東方,我們不就可以對現代有更高層次的理想和更廣闊的視野了嗎?』

東方學家保爾·瓦萊里坦率地承認:『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知識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要歸功於東方。』

現代主義繪畫大師馬蒂斯也曾明確表示:『我的靈感來自東方。』

有着5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是一條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脈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涵養作用,對世界眾多藝術家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尤其是當西方傳統寫實繪畫的發展處於困境之時,中國傳統藝術更是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形式啟迪了一大批現代藝術家,他們從中汲取營養,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藝術史論家眼裡,中國傳統藝術是世界藝術的高峰。審視中國傳統藝術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更能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藝術對西方的影響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歐洲,當時中國的瓷器、絲綢和國畫等商品一直流行於歐洲的上層社會中。在法國,中國的龍鳳圖案常被運用於各類織物中。在15世紀的意大利和法國瓷器製作中,盛行模仿中國青花瓷器造型。18世紀法國『羅可可』繪畫大師讓·安東尼·華托青年時期曾研究中國的【百戲圖】,他的作品【發舟西苔島】具有明顯的中國意味和東方藝術特色。著名的評論家雷文曾說:凡時於中國宋代之風景畫研究有素者,一見華托此作,必訝其風景之相似。其畫中遠山猶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縹緲,用單色作煙雲。華托所慣為者,亦中國山水畫最顯著之特色也。日本學者小林太市郎認為應該將17—18世紀流行於歐洲的『羅可可』藝術稱為『中國-法國式』。19世紀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則因為具有濃郁東方意味的藝術語言,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誤生在19世紀雅典廢墟上的中國畫家』。

19世紀中葉,攝影術的發明,對西方傳統寫實繪畫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陷入了困境,藝術家開始尋求新的出路。此時,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和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了西方藝術家以啟迪,使得西方藝術在現代主義道路上繼續前行。一些傑出的畫家諸如凡·高、高更、畢加索、馬蒂斯、克里姆特、大衛·霍克尼等,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國藝術的養分,探索出全新的藝術風格,創作出一大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傑作,對世界藝術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一些西方藝術家和學者認為日本浮世繪對西方現代藝術有過重要的影響,但是,凡是知曉世界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藝術並不是獨立發展起來的,而是在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形成的。儘管後印象派的畫家是從日本浮世繪中獲取了靈感,但是日本浮世繪的畫法,則是來自中國唐代繪畫及明代畫家陳洪綬和蕭雲從的作品。正如畢加索所說: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中國人的藝術;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中國。

在漫長的藝術發展過程中,中國歷代藝術家在實踐中探索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藝術樣式,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體系。中國繪畫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意境高遠的藝術格調,在世界藝術史上居於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為世界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傳統中國畫的表現語言中,線條是中國繪畫的主要造型特徵之一,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形式美感。中國畫線條的曲直、粗細、剛柔、濃淡、緩急等變化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它不僅能描繪出物像的形狀,還能表現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和情感。中國畫以線造型的表現技巧給了西方現代主義大師以極大的啟發。現代主義畫家畢加索曾懷着濃厚的興趣臨摹五大冊中國畫摹本,他還用毛筆學齊白石的畫,畫了20本。他曾對到訪的張大千說:我最不懂的,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跑到巴黎來學藝術,白人根本無藝術,也不懂藝術。他還說:中國畫真神奇,連中國的字都是藝術。畢加索學習中國畫線條的經歷對他後期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可以在畢加索中晚期大量的作品中看到這些影響的存在。另一位現代主義大師馬蒂斯繪畫中的用線與中國畫的用線非常相似,他多用流暢自如、抑揚頓挫、靈活多變的曲線表現對象。馬蒂斯也說過,他的靈感來自東方。他的作品【交談】和【休息的舞者】中的形色意味與中國畫極為神似。馬蒂斯晚年還學習中國民間剪紙,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在畫面的空間處理方面,『散點透視法』是中國畫獨有的一種處理方式。這種方法具有超時空性,它可以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地點的情節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上,而西方的『焦點透視法』則是從固定的視點出發來表現畫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是當代有重大影響的藝術家,他在繪畫、舞台設計、照相拼貼、電影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至今仍活躍在西方藝壇。1981年霍克尼來中國寫生,開始對中國藝術產生興趣。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和中國古代捲軸畫的空間表達方法使霍克尼感到驚奇,他根據中國古代繪畫散點透視原理中游移觀看的方式和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觀念,創作出了大量繪畫和照片拼貼作品。在【大型室內,洛杉磯】這幅油畫中,霍克尼採用了異於西方傳統的畫面構成方法,畫面中傳統的焦點透視消失了,室內家具和建築結構也不成比例。畫面沒有固定視點,是很多視點下多個物像的並置,讓人有漫遊其間的感覺,整幅畫給觀眾以全新的藝術感受。霍克尼的照片拼貼作品是用若干張同一對象不同位置角度或不同時間所拍攝的照片,經過精心的設計在畫面上重新組合拼貼,畫面的圖像呈現為在一個平面上展開物體的多個視角或運動狀態。霍克尼的繪畫和拼貼照片改變了焦點透視的觀察方法,借鑑了中國傳統捲軸畫的某種呈現方式,使觀看者有種漫步其間的感覺,這是一種新的觀看方式,是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此外,法國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同樣運用了東方繪畫的散點透視法。畫面中,在一塊神秘的土地上,有初生的嬰兒,有採摘水果的青年婦女,有垂暮的老婦人。高更將聖像、不同場景和不同場景中的人物安排到同一張畫面,描繪了人從幼年到老年、從生到死的旅程。他想把這幅畫作為生命結束前的遺囑。作品完成後,他認為此後再也畫不出比這更好的畫來了。畢加索著名的【格爾尼卡】運用的也是散點透視法,此外米羅、夏加爾等也習慣於使用這種方法。

興起於中國宋代的寫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門類。相對於北宋之前的寫實花鳥畫,寫意畫不重對自然物象的準確記錄,而重在表現意境和畫家的內心情感。蘇東坡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石濤也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也;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這些言論充分體現了中國寫意畫特有的美學思想。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晚年創作的一系列以【睡蓮】為題材的作品,其逸筆草草的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寫意畫頗為神似;同樣,20世紀初的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創作觀念也與中國寫意畫的美學思想極其相似。吳冠中曾說:西方表現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早在200多年前就由石濤等人提出了。

在莫奈的一系列【睡蓮】作品前,人們可以看到揮灑自如的塗抹和恣意勾勒的輪廓,猶如中國大寫意畫中任意流淌的筆墨,充滿了靈動的韻律美。這些作品遠觀虛無縹緲、空靈淡然,近觀恣意縱橫、逸筆華彩。此時的莫奈已超越了歐洲寫實油畫傳統,呈現出中國傳統寫意畫的某些特徵。開始於20世紀初的西方表現主義畫家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他們以超越客觀自然的造型和色彩表達強烈的主觀感受。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大都用筆奔放、不求形似,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明確指出,畫家是創造者,他已經不把模仿自然現象當作自己的目的,他思考並且應該追求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由此可見,表現主義的藝術觀點和創作方法與中國古代的寫意畫何其相似。

民間美術是中國美術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年畫、版畫、雕塑、剪紙等樣式豐富、鮮明活潑,富於民族鄉土特色。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對中國藝術情有獨鍾,他收藏了許多中國民間年畫,書房裡掛着中國門神的畫像,書櫃裡陳列着中國陶瓷、雕塑、紡織品等。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大膽借鑑中國畫和中國民間美術的空間處理、藝術形象、造型方法、色彩語言等元素。他的作品大都具有色彩艷麗、造型平面、線條流暢等特徵。克里姆特獨樹一幟的典型畫風,對歐洲現代繪畫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華文明延續着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我們要加強對優秀傳統藝術的挖掘和闡發,激活其生命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才能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

(作者:桂小虎,系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