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0|回復: 0

[古代科技] “诸葛连弩”现身 杀伤力惊人(下)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08-7-21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博客
军事博物馆即将开幕的《孙子兵法》展览正在征集传说中三国时期的诸葛连弩,军博的李博士得知: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所长复原了失传千年的诸葛连弩,但是陈所长复原的诸葛连弩试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陈所长的连弩箭飞出去两米就掉地上,不要说扎到木板上了,就连发射也成了问题,10只箭只有两支射了出去,距离也仅仅几步而已,只要手法稍有偏差箭就被卡在了箭盒中。显然陈所长设计的连弩根本没有使用价值,与诸葛亮连弩无关。
  
    沧州连弩现身

  近几年民间不少的人都在研究诸葛连弩,河北沧州吴师傅家里就有一把珍藏了上百年的十箭连发弩。他声称这就是失传千年的诸葛连弩。记者赶到沧州在吴师傅家看到了那把祖传的连弩,由于年久失修连弩已无法使用,吴师傅又按照原样复制了一把,记者也亲自试了一下。结果,短短的10秒钟时间,10只箭都顺畅地射了出去。除几只箭箭杆和箭头分离外,10支箭有8支上靶。而且让第一次接触连弩的记者操作,发射十支箭也只用了12秒而已。这样的速度,确实比传统弩效率高了很多。在随后的射程测试中,连射十支箭平均射程也在70米以上。
  这样的测试结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吴师傅说,他还解开了一道困扰人们1700多年的谜题,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连弩“一弩十矢俱发”。究竟是十箭齐发,还是十箭连发呢?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吴师傅在祖传十发连弩的基础上,加工了一把三箭齐发连弩,将箭匣加宽,一次可以装30只箭,箭道也巧妙的设计成互不干扰的三条箭道,三箭齐发的效果又会怎样呢?
  吴师傅演示了三箭齐发的连弩,射程降低了,同样的弓发单发,可以打到110多步,三发齐射只能达到50多步。
  吴师傅说,由于弩弓的张力有限,三箭齐发的射程必然大打折扣,他还可以将箭盒再继续加宽,加高,弓也需加大,一次可以发射十只,二十只箭,如此庞大的弩只能安装在弩车或者弩台上发射了。由此可见,诸葛十箭齐发的连弩并不存在。
  吴师傅家祖传的连弩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而且它的箭匣和发射机关的设计有独到之处。难道在民间被称为盒子箭的十发连弩,就是失传千年的诸葛连弩?但是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军博的李博士却说吴师傅家祖传的连弩,其实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基本结构和军博收藏多年的明代连弩完全一样。
  李博士说,在明代巨著《天工开物》和《武备志》中对连弩箭盒的形状,发射原理都有详细的描述。这就是沧州吴师傅祖辈制造盒子箭的理论依据。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复原作品也不在少数,追溯其根源,也只能定在明代。就连吴师傅尝试制作的三箭齐发弩,都可以在明代兵器谱中找到它的大名――“克敌弩”。
  明朝与三国相距1000多年,目前没有任何文献和实物证明,明代连弩与传说中的诸葛亮有任何传承关系。
  不过,虽然三箭齐发弩是明朝的兵器,但是在最近热播的《赤壁》里却见到了他的身影。金城武饰演的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就是三箭连弩的样子,有机会不妨注意一下。

  要说明代的连弩就是诸葛连弩,这恐怕难以服众。这也是军博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寻找诸葛连弩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到哪找?又该怎么找?此时我们的记者脑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如果三国之后没有任何记载的话,那三国之前呢?会不会诸葛亮是借鉴了三国之前出现过的某样连射兵器而发明的连弩呢?三国之前有没有连发武器呢?记者顺着这个线索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寻找,没想到,还真发现了关键线索!
  
    荆州连弩现身

  记者配合军博李斌博士,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失传的诸葛连弩,然而目前国内所有复原的连弩,均被定为明式武器,晚于三国时期1000多年。记者决定换一个思路寻找,没想到一位军事爱好者在网络上的留言,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据这位网友说,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内存放着一把20多年前出土的连弩,当年还有军事专家称,它就是半自动步枪的鼻祖!
  1986年湖北荆州博物馆陈跃钧作为考古队队长,负责对江陵县秦家嘴古墓群47号楚墓的考古挖掘。那是座只有一椁一棺的小墓,与众多陪葬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盒子。
  陈老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放着一件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那是一件长28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的木制品,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木头已经碳化,通体乌黑。在它旁边放着一支箭簇,箭簇很短。让陈老没有想到的是,这块黑色的木头里竟然还装着数量可观的箭簇,盒里有十九支箭,盒外一支,一共二十支箭。
  陈老经过反复研究,开始怀疑它可能是一把弩,并且根据木质弩身上的两个洞推断,也许这是一把能够一次发射两只箭的弩。然而让专家们琢磨不透的是,出土的盒子里并没有发现弩弓和弦,只有一个长约七厘米的月牙形小木块,这小木块是又干什么用的?难道它就是这把弩的弓吗?
  如果说它确实是一把弩,为什么没有弓呢?而且出土时也没有发现弓弦。没有弓的弩怎能将箭射出去呢?更令陈老不解的是,这只弩甚至连发射的扳机也没有。没有扳机又如何发射的呢?陈老说,拉弓一次可以放两支箭。
  说起来容易,但是当时在场的记者理解起来就太难了,因为博物馆陈列的这把连弩是国家一级文物,连弩里面的青铜机关都已经被撤走,保存在库房里。10多年前陈老曾经做过一个演示模型,但早已不知去向。现在留给记者的只有一张测绘图和陈老简单的口述。
  能不能参照测绘图再复原一把双矢并射连发弩呢?记者马上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沧州的吴师傅,单靠记者手中这有限的资料,这把2000多年前的神弩能再现江湖吗?
  沧州吴师傅出自木雕世家,20多岁就成了沧州一带小有名气的工艺师,他研究连弩已有多年。参照图纸加工木制构件对小吴来说是轻车熟路,但是当他看了有关双矢并射连发弩的资料以后,还是对于连弩的发射机关产生了疑惑。
   这把没有弓的弩是怎样连续发射的?在整个弩身内只有牙和旋刀两个铜制机关。这让吴师傅犯了难。因为弩一般都是有扳机的,而从这个弩的图里没有看出发射结构。
  据《吴越春秋》记载,弩最早发明于春秋晚期的楚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弩是在战国初期。弩源于弓箭但又不同于弓箭。弩的最大特点是在弩臂的后端安装了一个简单的发射控制装置――弩机,可这把出土的连弩却没有扳机,从测绘的草图上可以看出双矢并射连发弩只有两个铜件,牙和悬刀,都被安装到了活动木臂上,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吴师傅经过反复的推敲终于摸清了其中的奥秘。
  把活动木臂往前推,当牙碰到悬杆的时候就会直立,悬刀的尾部由于重力的原因下落,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自动的把弦挂上。活动木臂往会拽的时候,悬刀又被抬起,然后又一次发射。
  解决了发射问题,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弓了,荆州博物馆的陈老认为七寸长的月牙木块就是弩的弓。吴师傅并不认同陈老的观点,单靠一块没有弹性的小木块箭能发射出去吗?
    李博士和吴师傅都认为没有弓就不能成为弩。
  明代《考工记》中说,“杆也者,以为远也”,意思是说,用来作弓的材料,要有一定的变形蓄能能力,才能把箭射的远。
  吴师傅用竹子做了一张弓,这样一来从外形看它就更像是一把弩了。传统弩机靠手上弦,弦就被牙钩住了,扣动扳机,旋刀触发牙,钩在牙上的弦就被释放了出去。
  而这把战国连弩,活动木臂取代了扳机,牙和旋刀被装到了活动木臂上,在一推一拉间就能完成勾弦、拉弦、发射、再勾弦的全过程,极为省时。看似简单的两个铜片之间却有着超乎想象的精密配合。稍有偏差不是牙钩不上弦,就是弦释放不出去。
    在经过了上百次的修整调试后,吴师傅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把世界上最早的半自动武器的完整发射过程。
    推动木臂,牙就咬住了弦杆,拉动木臂到达最大位置时,弦刀推倒牙,弦就被释放了出去,再次推动木臂,牙又咬住了弦,反复推拉木臂,就达到了连射的效果。
  怕您没看明白,我再给您比划比划。我这么一推木臂,听!吧嗒!一声金属声,这说明牙已经咬住了弦杆,我现在拉动木臂,拉到头时,弦刀碰倒了牙,这箭就被射了出去。就这么推推拉拉,一对儿一对儿的箭就被射了出去。细心的观众一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这就是与连弩一同发现的那个小木条,这个小木条绝对不是多余的,吴师傅发现每当连续射击时,需要反复拉动活动木臂,手腕极易产生疲劳,如果在活动木臂尾段的圆孔中拴上一根牛皮绳和小木块连接起来,操作起来会非常的方便。在看到这,大家一定想知道它的威力如何,我们请吴师傅来给咱们拉弓射箭,看看着两千多年前的半自动武器到底威力如何。
  
    威力惊人

  试射就在吴师傅家后院开始了。
  一只在地下沉睡了2300多年的楚国双矢并射连发弩,终于在吴师傅手里复活了,配上一张小巧玲珑的弓,古朴的连弩更显露出了一股杀气。吴师傅专门为连弩设计了铜质三棱竹竿箭,发射时将20只箭依次从箭匣上的圆孔中装入箭匣,拉动活动木臂,勾弦,拉弦,射击一气喝成,当箭道中的两只箭同时发射出去后,箭匣里的箭自动落槽,周而复之,实现了连续射击。别看这只连弩通长不过30厘米,但是它的杀伤半径竟然可以达到十几米,不愧为一件高效小型的速射武器。
  
    去军博 看实物

  民间传说是诸葛亮发明了中国的第一把十箭连发弩,楚国双矢并射连发弩的出土和复原成功,终于揭开了困惑人们千年的历史谜案。其实早在2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一弩二十矢连发的秘密武器,它外形独特,设计巧妙,堪称中国第一神弩。相比之下民间所有仿造的明代诸葛亮连弩也就只能甘拜下风了。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如此先进的战国连发速射半自动武器,是否会被几百年后诸葛丞相所借鉴呢?据我们最新得到的消息,吴师傅家传连弩复制品和这把战国双孔连发弩复原件,都已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并且将在7月20日开幕的《孙子兵法》大型展览中与20多年前出土的原件陈列在一起对外展出。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见证一下这跨越了2000多年的邂逅。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