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0|回覆: 0

[古代科技] 活字印刷術的發展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7-9 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化網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宋代活字印刷
在宋代除畢N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外,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藥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不過這對一個公爵來說就算不了什麼。
201079162929215.jpg

元代活字排版工具――王禎盤

201079162937860.jpg

王禎發明的輪盤檢字法

元代活字印刷
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368年)創製了木活字,不過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經失傳,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到了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採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王禎是在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一二九五年),發明木活字印刷術的。那時王禎被派到安徽旌德當縣尹,他設計了一套木活字。他先在一塊木板上刻好字,再用小鋸子把每個字鋸開,使每個字成為單獨一小塊,再用刀四面修光,每一塊都修得一樣大小。排版的時候,把木活字一個個排到木盤裡去,排了一行,就用削好的竹片隔開;一塊排滿了,又用削好的小木片把有空隙的地方塞緊,使木活字不能移動。這樣,就可以印書了。
王禎造的木活字一共有三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縣誌】,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了一百部。
王禎不但創造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木材做成兩個直徑約七尺的大輪盤,一個叫韻輪,一個叫雜字輪,輪盤裡有一個個的格子。不常用的木活字,按韻分類,擺在韻輪的格子裡;常用的字,擺在雜字輪的格子裡。排版的時候,一個人按原稿念,一個人坐在兩個輪架中間,轉動韻輪或雜字輪揀字,非常方便。
王禎是個有名的農業科學家,作有【農書】,他發明的木活字印刷法,就系統地附載在【農書】中。這是有關活字印刷的珍貴文獻。
清代活字印刷
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製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他將泥土煅燒後製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採用的仍然是畢升用過的方法。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事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
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