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0|回復: 0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矿冶史(2)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11-4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风韵网
北宋  宋初,矿山基本上是民营,政府只管收税。由于矿冶业兴盛,设置了一整套管理机构。重要矿区或冶铸中心设“监”和“务”,主管收税和征集。生产单位有“场”、“坑”和“冶”。“场”是采矿场,“坑”即矿坑,每个场可管辖若干个坑。“冶”是冶炼厂,一个冶所需的矿石往往由几个场供应。关于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的关系,大抵置监之处必有冶,设务之处多有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全国“坑冶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治平年间 (1064~1067),各州坑冶总数为271处。坑冶分布情况和唐代相比有显著的变化。例如,绛县的铜矿在宋代已不见记载,铜、铅、银集中于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境内,规模远远超过唐代。北宋时各种金属的年收入量,就铜、锡、铅这三种铸钱用的金属原料来说,大体上是逐渐上升的。从皇□到元丰元年(1078)的近三十年内,铜的年收入量由 500多万斤增至1400多万斤(一度高达2100多万斤);锡由30多万斤增至200多万斤(一度高达600多万斤);铅由9万多斤增至900多万斤。元丰元年全国金属矿生产情况如下:
    铁矿  铁场分布于36个州,年总收入量 550多万斤。主要铁冶有邢州(今河北邢台)綦村冶、磁州(今河北磁县)武安县固镇冶务、徐州利国监、兖州和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邢、磁两州的收入量约占全国总收入量的74%。
    铜矿  分布于22个州,年收入量1460多万斤。其中韶州岑水场(今广东翁源县北)、巾子场合计年产1280多万斤,占全国总收入量的88%。应该指出,史书记载铜的年收入量为铁的三倍,这是由于经营制度及税收办法不同的结果,并不反映各该金属的产量。铅量多于铁,也是如此。
    锡矿  分布于10个州,年收入量230多万斤。其中贺州(今广西贺县)87万多斤,占全国总收入量的38%。
    铅矿  分布于32个州,年收入量900多万斤。主要产地有连州(今广东连县)、虢州(今河南西部)等六个州,铅的收入量相当于全国总收入量的73%。
    银矿  分布于68州,年收入量为21万余两。产量较高的有南剑州将乐县安福场,以及信州(今江西上饶)、潭州和虢州的银场。以上四州总收入量相当全国总收入量的66%。
     金矿  分布于25个州,年收入量 1万余两。其中登、莱两州合计9500余两,相当于全国总收入量的89%。
    汞矿  水银和朱砂的年收入量各3000余斤。产地分布于9个州,水银主要产地以文州为首,朱砂主要出自宜州(今广西宜山)。
    北宋矿业兴盛的原因,首先是发现并开发了若干新矿区,如广东韶州岑水场铜矿和山东登、莱金矿,其次是在采冶技术上的革新,如胆铜法的应用和淘金法的改进。也有人认为,年收入量的增加是王安石变法,加强管理和征收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产量有巨大的增长。南宋期间,史书记载绍兴二十二年(1152)铁、铜、锡、铅四种金属的收入量均不及元丰元年的一半,除版图缩小外,矿工衰落可能是另一原因。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