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6|回覆: 0

[古代科技] 【周髀算經】與古代域外天學(1)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6-10 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環球科技
根據現代學者認為比較可信的結論,【周髀算經】約成書於公元前100年。自古至今,它一直被毫無疑問地視為最純粹的中國國粹之一。討論【周髀算經】中有無域外天學成分,似乎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問題。然而,如果我們先將眼界從中國古代天文學擴展到其它古代文明的天文學,再來仔細研讀【周髀算經】原文,就會驚奇地發現,上述問題不僅不是那麼異想天開,而且還有很深刻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意義。


    1 蓋天宇宙與古印度宇宙之驚人相似

  根據【周髀算經】原文中的明確交待,以及筆者在文獻[1]和[2]中對幾個關鍵問題的詳細論證,我們已經知道【周髀算經】中的蓋天宇宙有如下特徵∶


  一、大地與天為相距80,000裏的平行圓形平面。
  二、大地中央有高大柱形物(高60,000裏的『璇璣』,其底面直徑為23,000裏)。
  三、該宇宙模型的構造者在圓形大地上為自己的居息之處確定了位置,並且這位置不在中央而是偏南。
  四、大地中央的柱形延伸至天處為北極。
  五、日月星辰在天上環繞北極作平面圓周運動。
  六、太陽在這種圓周運動中有着多重同心軌道,並且以半年為周期作規律性的軌道遷移(一年往返一遍)。
  七、太陽的上述運行模式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說明晝夜成因和太陽周年視運動中的一些天象。
  令人極為驚訝的是,筆者發現上述七項特徵竟與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全都吻合!這樣的現象恐非偶然,值得加以注意和研究。下面先報道筆者初步比較的結果,更深入的研究或當俟諸異日。
  關於古代印度宇宙模型的記載,主要保存在一些【往世書】(Puranas)中。【往世書】是印度教的聖典,同時又是古代史籍,帶有百科全書性質。它們的確切成書年代難以判定,但其中關於宇宙模式的一套概念,學者們相信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000年之前,因而是非常古老的。【往世書】中的宇宙模式可以概述如下∶[3]

  大地象平底的圓盤,在大地中央聳立着巍峨的高山,名為迷盧(Meru,也即漢譯佛經中的『須彌山』,或作Sumeru,譯成『蘇迷盧』)。迷盧山外圍繞着環形陸地,此陸地又為環形大海所圍繞,……如此遞相環繞向外延展,共有七圈大陸和七圈海洋。
  印度在迷盧山的南方。
  與大地平行的天上有着一系列天輪,這些天輪的共同軸心就是迷盧山;迷盧山的頂端就是北極星(Dhruva)所在之處,諸天輪攜帶着各種天體繞之旋轉;這些天體包括日、月、恆星、……以及五大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利用迷盧山可以解釋黑夜與白晝的交替。攜帶太陽的天輪上有180條軌道,太陽每天遷移一軌,半年後反向重複,以此來描述日出方位角的周年變化。……

    又唐代釋道宣【釋迦方志】卷上也記述了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細節上恰可與上述記載相互補充∶

  ……蘇迷盧山,即經所謂須彌山也,在大海中,據金輪表,半出海上八萬由旬,日月回薄於其腰也。外有金山七重圍之,中各海水,具八功德。


    根據這些記載,古代印度宇宙模型與【周髀算經】蓋天宇宙模型卻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細節上幾乎處處吻合∶
  一、兩者的天、地都是圓形的平行平面;
  二、『璇璣』和『迷盧山』同樣扮演了大地中央的『天柱』角色;
  三、周地和印度都被置於各自宇宙中大地的南半部分;
  四、『璇璣』和『迷盧上』的正上方都是各種天體旋轉的樞軸----北極;
  五、日月星辰在天上環繞北極作平面圓周運動。
  六、如果說印度迷盧山外的『七山七海』在數字上使人聯想到【周髀算經】的『七衡六間』的話,那麼印度宇宙中太陽天輪的180條軌道無論從性質還是功能來說都與七衡六間完全一致(太陽在七衡之間的往返也是每天連續移動的)。
  七、特別值得指出,【周髀算經】中天與地的距離是八萬裏,而迷盧山也是高出海上『八萬由旬』,其上即諸天輪所在,是其天地距離恰好同為八萬單位,難道純屬偶然?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文化的多元自發生成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許多不同文明中相似之處,也可能是偶然巧合。但是【周髀算經】的蓋天宇宙模型與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之間的相似程度實在太高----從整個格局到許多細節都一一吻合,如果仍用『偶然巧合』去解釋,無論如何總顯得過於勉強。
  當然,如果我們就此立刻進入關於『誰源於誰』的考據之中,那又將遠遠超出本文的範圍。


    2 寒暑五帶的知識來自何處?

  【周髀算經】中有相當於現代人熟知的關於地球上寒暑五帶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驚異的現象----因為這類知識是以往兩千年間,中國傳統天文學說中所沒有、而且不相信的。
  這些知識在【周髀算經】中主要見於卷下第9節∶[4]

  極下不生萬物,何以知之? ……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
  中衡去周七萬五千五百裏。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再熟。
  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冬生之類。

  這裏需要先作一些說明∶
  上引第二則中,所謂『中衡左右』即趙爽注文中所認為的『內衡之外,外衡之內』;再由本文圖1[5]就明確可知,這一區域正好對應於地球寒暑五帶中的熱帶(南緯23°30′至北緯23°30′之間)----儘管【周髀算經】中並無地球的觀念。
  上引第三則中,說北極左右『物有朝生暮獲』,這就必須聯繫到【周髀算經】蓋天宇宙模型對於極晝、極夜現象的演繹和描述能力。據前所述,圓形大地中央的『璇璣』之底面直徑為23,000裏,則半徑為11,500裏,而【周髀算經】所設定的太陽光芒向其四周照射的極限距離是167,000裏;[6]於是,由本文圖1清楚可見,每年從春分至秋分期間,在『璇璣』範圍內將出現極晝----晝夜始終在陽光之下;而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則出現極夜----陽光在此期間的任何時刻都照射不到『璇璣』範圍之內。這也就是趙爽注文中所說的『北極之下,從春分至秋分為晝,從秋分至春分為夜』,因為是以半年為晝、半年為夜。
  【周髀算經】中上述關於寒暑五帶的知識,其準確性是沒有疑問的。然而這些知識卻並不是以往兩千年間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組成部分。對於這一現象,可以從幾方面來加以討論。
  首先,為【周髀算經】作注的趙爽,竟然就表示不相信書中的這些知識。例如對於北極附近『夏有不釋之冰』,趙爽注稱∶『冰凍不解,是以推之,夏至之日外衡之下為冬矣,萬物當死----此日遠近為冬夏,非陰陽之氣,爽或疑焉。』又如對於『冬有不死之草』、『陽彰陰微』、『五穀一歲再熟』的熱帶,趙爽表示『此欲以內衡之外、外衡之內,常為夏也。然其修廣,爽未之前聞』----他從未聽說過。我們從趙爽為【周髀算經】全書所作的注釋來判斷,他毫無疑問是那個時代夠格的天文學家之一,為什麼竟從未聽說過這些寒暑五帶知識? 比較合理的解釋似乎只能是∶這些知識不是中國傳統天文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所以對於當時大部分中國天文學家來說,這些知識是新奇的、與舊有知識背景格格不入的,因而也是難以置信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