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3|回覆: 0

[古代科技] 用糞猶用藥―古代的糞藥說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07-8-27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傳統農業科技
古人有時將種地稱為『治地』,這個治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治病的治。治病人方法有很多,有理療的,有食療的,更多的就是藥療,即人們經常說的『對症下藥』。如果拿治病來做比喻的話,治地中所用的耕、耙、耖、耱、鋤、鋒、耩等等則屬於是理療的範圍,客土,將不同性質的土壤參和在一起,有同食療,而施肥就是藥物療法。

  中國農民很早就知道施肥。據專家的考證,甲骨文中就已有施肥的萌芽,【詩經】中就有鋤草漚肥,使黍稷生長茂盛的記載。而到了戰國時期,人們就明確的提出:『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可見施肥已是農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人提出:『積力于田疇,必且糞灌』。【周禮】中有土化之法,根據不同性質的土壤,選用不同的肥料來加以改良,稱之為『糞種』。在此基礎上,宋代發展出了『糞藥說』。

  糞藥說最早見於宋代的【陳昱┦欏罰書中『糞壤之宜篇』提出:『土壤氣脈,其類不一,肥沃磽,美惡不同,治之各有宜也。……雖土壤異宜,顧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關鍵在於用糞,當時人們把依據土壤的不同性質而用糞來加以治理稱為『糞藥』,意思就是用糞如同用藥。

  用糞如同用藥,其中包含着許多道理。首先,下藥講究對症,用於施肥實踐中,人們最初考慮的症狀是土壤的性質,不同性質的土壤需要施用不同性質有肥料。【周禮】中開出的處方是:『U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咸用},勃壤用狐,埴壚用豕,#用,輕g用犬』。這個處方在十七世紀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看到了一個實際的使用例子。書中『稻宜』提到『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就是一個典型的因土施肥的事例。『土性帶冷漿者』,指的是冷浸田或冷漿田,一般都是山區窪地,水土溫度比較低,屬酸性土壤,骨灰含磷較高,屬於磷肥,用以蘸秧根,符合酸性土的需要。石灰屬於鹼性,用來淹苗根,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以改良土壤。

  對症下藥,因土施肥的思想,到了清代又有所發展,這就是人們在考察『症狀』時,不僅僅看土壤,同時還要看氣候和作物等。這就是【知本提綱】中所謂的施肥『三宜』:時宜、土宜和物宜。時宜講究『寒熱不同,各應其候』,土宜要求『隨土用糞,如因病下藥』,而物宜強調『物性不齊,當隨其情』。比如麥、粟宜用黑豆糞、苗糞,菜蔬宜用人糞、油渣之類。

  不同的氣候、土壤和作物需要不同的肥料,而氣候、土壤和作物的多樣性,也就造成了肥料的多樣性,同時也迫使人們千方百計製造各種肥料以適應多樣化的需要。漢代的【鍤ぶ書】中談到肥料的種類已經有蠶矢、骨汁、糞便。魏晉時期,豆科作物苕草作綠肥已見諸記載。到南北朝時期,又增加了舊牆土、草木灰、廄肥等等,其後像石灰、骨灰、食鹽、硫黃、石膏、滷水等,在不同的地區曾經有當作肥料施用的。唐宋時期出現了踏糞法,利用家畜製造廄肥,宋代陳暝蛑髡龐梅喑睾頭轡堇詞占肥料,元代王禎在其所著的【農書】中首次對於肥料的種類進行了分類。他把肥料分為苗糞、草糞、火糞、泥糞四大類。苗糞和草糞相當於現代人們說的綠肥,不過一個是人工種植的,一個是野生的。火糞,即人工燒土;泥糞,即河泥。清代楊雙山在【知本提綱】中則依據不同的肥料及其釀造方法,將肥料分為十大類:即人糞、牲畜、草糞、火糞、泥糞、骨蛤灰糞、苗糞、渣糞、黑豆糞、皮毛糞等。

  其次,藥有生熟之分,生藥含有毒草性,一般要經過炮製加工,以去除毒素,糞亦如此,有些肥料在未經腐熟之前使用,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如麻枯(芝麻榨油之後所留下的渣餅)和大糞(人糞尿)即便如此,宋代的陳攴⑾鄭麻枯是一種很好的水稻育秧肥料,但使用起來難以掌握,弄不好還會損壞莊稼,因此,需要細細搗碎,然後與火糞等一起掩埋在窯窖之中,就如同製造酒麴一樣,等到它發熱長出象鼠毛一樣的東西以後,就要將中間熱的攤開放在四周,四周冷的放在中間,這樣三四次之後,直到不發熱的時候為止,才可以使用。大糞也是如此,如果未經腐熟,不僅損莊稼,還『損人腳手,成瘡痍難療』。因此,『必先以火糞久窖掩乃可用。』到現在也還流傳有冷性肥、熱性肥的說法。

  再次,用藥時,藥量的多少,劑量的大小也很有講究。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戰國時期人們就街道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多糞肥田』的口號,但事有不必,施肥有時並非多多益善,在實際生產中人們就經常能看到『糞多之家,每患過肥谷秕』,肥多生產出來的卻是秕谷,有些作物品種對肥料多少非常敏感,如明代一個名為『早白稻』的品種,這個品種『米粒粗硬而多飯』,產量較高,特別是其出飯率和飯後的耐飢程度較高,因此,深得農民的喜愛,種植面積較廣,但這個品種有個毛病,『肥壅不易調停』,即施肥難以掌握,『少壅不長,多壅又損苗』,如何做到恰到好處,這就有個用糞量的問題。元代王禎在【農書】『糞壤篇』中,提出:『糞田之法,得其中則可,若驟用生糞,及布糞過多,糞力峻熱,即燒殺物,反為害矣。』  

  又次用藥的時機。用藥講究時候,所以有早晚服用,還是飯前飯後服用的區別。施用更是如此,用之於播種之前,稱為基肥,古人稱為『墊底』,用之於播種之後,稱為追肥,古人稱為『接力』。墊底因在播種之前,使用起來比較好掌握,因此古人多主張用基肥,多糞肥田很多情況下是指基肥而言。但接力卻不同,明代農學沈氏說:『蓋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須相其時候,察其顏色,為農家最要緊機關。』沈氏提出了看苗施肥的追肥原則,指出水稻追肥必須在處暑之後,水稻孕穗,苗色發黃時進行,切不可未黃先下。他的這一主張,在建國後被陳永康發展為『三黃三黑』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