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4|回覆: 0

[古代科技] 中國古代農業史的分期和特點(4)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07-9-21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第五階段: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

  包括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這一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仍然是有活力的,在這一制度的範圍內進行了若干調整,定額租成爲主導的地租形式,佃農的人身依附關係更加鬆弛,經營自主權更加加強,在這一基礎上農業生產在明代和清代又相繼出現新的高潮,並順利地經受了清代人口激增的歷史考驗。順治年間人口統計數只有幾千萬,經過一百多年,到道貌岸然光年間已突破四億大關。人口的這種急劇增長顯然是與農業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基礎有關的。同時,由此而導致全國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又對農業的發展方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農業生產工具在這一時期沒有重大的發展。在江南地區雖然出現過代耕架,但並沒有獲得推廣。這一方面是由於在封建地主制和小農經營條件下,農具改進已臨近它的歷史極限,另一方面也由於人多地少、勞力充裕的情況抑制了提高勞動效率的新式工具的產生。

  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迫使人們進一步向邊際土地、向傳統的牧場進軍,這一時期山區和海塗的利用又有所發展;而在人均土地面積減少的條件下,解決民食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熟種植的迅速發展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標誌。在江南地區,雙季稻開始推廣,在華南和台灣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年三熟的種植制度,在北方,二年三熟制獲得了發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糧菜間套作一年三熟和二年十三熟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方式。

  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又獲得發展。深耕被進一步強調,耕法更爲細緻,爲了彌補耕具的不足,出現了套耕、轉耕等方法。肥料的種類、釀造、施用繼續有長足的進步,接近傳統農業所能達到的極限。作物品種的選育有很大發展,地方品種大量湧現。各種作物的栽培方法也有不少新創造。在傳統農業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西方農業科學技術開始傳進。這一時代不但出現象【農政全書】這樣集傳統農業科學技術大成的著作,而且出現了一些高水平的地方性農書。

  作物構成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影響最爲深遠的是新大陸作物的引進。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耐旱耐瘠高產作物恰好適應了人口激增的需要,獲得迅速推廣,爲中國農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解決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菸草、花生、蕃茄、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引進豐富了我國人民的經濟生活。在作物構成的總體上,高產的水稻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相比之下,牲畜結構的變化是不大的。

  由於人口的增長,中唐以後農區大畜牧業衰落的趨勢在明清時代繼續加劇,但多種經營卻獲得進一步發展,而且形成了一些新的經濟作物集中產區。明清是農業區獲得相當大的擴展的時代。如明代對內蒙的屯墾,清代內蒙、東北的開禁,新疆、西南邊疆、東南海島和內地山區的開發等。在這過程中,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獲得一定的推廣,尤其是東北開闢成重要農業區,意義特別重大。但森林資源由此遭到進一步破壞,傳統牧區面積縮小,畜牧業在全國國民經濟中比重再一次下降,出現了某種農林牧比例失調的趨向。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