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4|回覆: 0

[古代科技] 隋唐五代時期的農業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7-10-18 1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歷史網
農業生產的興盛  
  隋唐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隋、唐初期所實行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檢括人口,減輕徭役等措施,也在客觀上為農業生產的興盛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隋唐統治者還鼓勵墾殖,把增加人口,發展農業生產作為考核地方官吏,並進行獎懲的標準。這一切都對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隋朝建立僅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庫布帛各數千萬』。以致唐朝建立二十年後,隋朝所留庫藏尚未用盡。唐朝農業生產繼續得到發展,開元、天寶年間『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天寶八年(公元749
安史之亂(755年)以後,中原板蕩,北方人民大量南移,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安史之亂前,南糧北調的局面就已形成,時稱『北運』。安史之亂後,北方最重要的農業區河北、河南兩道大部分地區處於分裂割據與半割據狀態,戰禍連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當時朝廷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區,主要為關中、淮南、江南東西、劍南、山南、嶺南等道,而在這些地區中,只有江南東西道、劍南道等地區比較富庶,因而南方開始成為賦稅的主要來源。貞元八年(792年)權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湖南、江西諸州,也『出米至多,豐熟之時,價亦極賤』。湖南的『潭、桂、衡陽,必多積穀,關輔汲汲,只緣兵糧漕引。瀟湘洞庭,萬里幾日?淪波掛席,西指長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飽;六軍之眾,待此而強。』難怪當時就有『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說法。到了唐末五代之後,南方農業生產已穩定地超過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態勢在農田水利的興修上也得到了反映。
  農田水利和灌溉工具
  隋唐五代時期農田水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中唐以前,北方水利的復興,其次是中唐之後,南方水利的持續發展。中國北方的農田水利建設自西漢達到高。
  潮之後,開始走向衰落,然而,中唐以前,北方的農田水利又進入到了一個復興時期,水利建設遍及黃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幾乎全部恢復,並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區。最突出的是引黃灌溉的成功和關中水利的恢復。
  關中水利的恢復和改造
  隋唐建國之後,關中又成為京畿之地,政府對於關中水利頗為關心,如隋開皇元年(
唐代關中的水利建設主要表現在對原有水利工程的恢復和改造。如唐代在原西漢所開的成國渠渠口修了六個水門,稱為『六門堰』,又增加了葦川、莫谷、香谷、武安等四大水源,灌溉面積擴大到
年),政府倉儲糧食約達一萬萬石。唐政府因而不斷修築和擴大隋代所興建的倉窖。以含嘉倉為例,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和探查,該倉的糧窖259個之多。最大的窖,窖口直徑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直徑亦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在己發掘的6個窖中,其中一個尚留存有大量炭化的穀子,據此推測,此容儲糧在50萬斤左右。由這些可看出含嘉倉所儲藏的糧食之多,也反映了隋、唐農業生產的盛況。581)都官尚書元暉奏請引杜陽水灌三趾()原,由李詢主持,工程完成之後『溉舄鹵之地數千頃,民賴其利』。唐立足關中之後,『凡京畿之內,渠堰陂池之壞決,則下於所由,而後修之』,並設專官,主持關中水利的修治與管理。2萬餘頃。又重修曹魏時期所開的F水渠,改稱為『升原渠』。升原渠引F水經虢鎮西北周原東南流,又合武亭水入六門堰,在六門堰東,匯入成國渠(東段)。因為引水上了周原,故名升原渠。唐朝又在原秦漢時的鄭白渠基礎上開通了太白、中白和南白三大支流,稱為『三白渠』,還在涇水興建攔河大堰,由料石砌築而成,長寬各有百步,稱為『將軍』。唐代關中的農田水利,雖然都是在前代基礎上進行的恢復和改建,但渠系較前更密,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引洛引黃灌溉工程的成功719),在同州刺史姜師度主持下,重建引洛灌區,於『朝邑、河西二縣,開河以灌通靈陂,收棄地二千頃,為上田置十餘屯。』同時通過開鑿田間溝洫,引水泡田,種稻洗鹼,使大片鹽鹼窪地成『原田彌望,畎澮連屬』的膏腴稻田。此外,唐代還在朝邑東北大規模引黃灌溉也取得了成功。在此之前,漢武帝時曾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嘗試,當時在朝邑隔河相望的山西永濟一帶,河東太守番系組織數萬人修建了引黃灌溉工程,後因黃河主流擺離渠口,未能奏效。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黃河水溉韓城縣田6000餘頃。755)以後的二十多年中,黃河流域幾乎沒有興修新的水利工程,與此同時,一些原有的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也在下降。而與此同時,南方水利卻得到發展,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是太湖流域塘埔圩田系統的形成。828),曾奏准徵發江南水車匠造水車,在畿內諸縣加以推廣。唐朝的水車還傳到了日本,日本方面的材料的材料來看,當時中國龍骨水車已比較普遍,且已有手轉、足踏、牛轉等多種型式。
  洛水下游原本是一處古灌區。但自從北周重開龍首渠之後,長期沒有水利建設的記載。致使朝邑一帶不少地方重新成為斥鹵之地。唐開元七年(南方的農田水利中唐以後,北方戰亂,水利建設停滯進而衰退。從天寶十四年(太湖地區像碟形,中部低洼,故又名笠澤。容易被水淹沒,需要築堤擋水;四周除西部山區特高外,東、南、北三面沿海、沿江一帶的邊緣地段也比較高,容易受乾旱影響,則有賴於溝渠灌溉。塘浦圩田系統就是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形成的。
  早在先秦和秦漢時期,太湖地區就已開始修築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擋海潮和湖水的泛濫和侵襲,到唐代,以土塘為主的南北海塘系統已初步形成,環繞太湖東南半圈的沿湖長堤也在唐中葉以後全線接通。為大規模的塘浦圩田建設奠定了基礎。
  中唐以後,太湖地區廣興屯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形成了『畎距於溝,溝達於川,……浩浩其流。乃與湖連,上則有塗(途),中亦有船』的溝渠路系統。『旱則溉之,水則泄焉,曰雨曰霽,以溝為天』,基本上達到了水旱無憂,旱澇有秋的目的。使得太湖地區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塘浦圩田系統就是在屯田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特點是在低洼區築堤作圩,防洪排水,在高仰處深浚塘浦,引水灌溉。成為以出海乾河為綱,『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埔,又七里、十里而為一橫塘』的縱橫渠道交錯的水網。網上的每個節點,即所有干河、支渠、海口以及圩堤之間,都普遍設置了堰閘、斗門,調節水位和流量,以達到旱灌澇泄的目的。浦和塘的堤岸就形成圩田的堤岸,高出最高水位,足以保護低田不被淹沒。渠身深闊,渠口設閘,看需要而啟閉,洪水時足以分洪泄水入江、入海,乾旱時足以擔負高田的灌溉。
  在大量興修農田水利工程的同時,唐政府還加強了對農田水利的管理。唐朝中央尚書省下,設有水部郎中和員外郎,『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達溝洫,堰決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總而舉之』。又設有都水監,由都水使者掌管京畿地區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唐朝還制定了關於水利的法律【水部式】,規定關於河渠、灌溉、舟楫、橋梁以及水運等法令。【唐律】中對水利也有明文規定,如在『失時不修堤防』條中規定:『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以故殺傷人者,減斗殺傷罪三等』;在『盜決堤防』條中規定:『諸盜決堤防者,杖一百(謂盜水以供私用,若為官檢校雖供官用亦是),若毀害人家及漂失財物贓重者,坐贓論。以故殺傷人者,減斗殺傷罪一等。若通水入人家,致毀害者亦如之』。
  五代吳越時期,繼承唐代水利建設的豐碩成果,創設『撩淺軍』,着力於太湖塘浦圩田的養護管理,保證了以吳淞江為綱,東北、東南通江出海河港為兩翼的排水出路的通暢,使塘浦圩田得以發展,有效地減輕了水旱災害,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灌溉工具
  在興修水利的同時,灌溉工具也得到發展。隋唐時期所用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轆轤等繼續使用外,還比較廣泛地使用了水車。水車有二種,一是東漢畢嵐發明、三國馬鈞改進的翻車,這種灌溉工具雖然是在北方發芽,卻在南方開花結果。隋唐時期,南方稻區,水車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使用,【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蘄春縣條下有『翻車水』、『翻車城』,以翻車為名,就是當時使用情況的反映。不僅如此,南方水車的使用還反饋到了北方,唐文宗大和二年(除了翻車之外,唐代又發明和使用了筒車。筒車是利用水流推動轉輪來提水灌溉的裝置。唐人陳廷章的【水輪賦】中對筒車有生動具體的描述。根據他的描述,水輪是把木製的輪子架設在流水之上,利用水流衝擊的力量使木輪轉動,這樣就可以引水上升,進行灌溉。它實際上可能和王禎【農書】中所記載的水轉筒車相同。說明唐代筒車已用於農田灌溉。杜甫詩中也有『連筒灌小園』之句,據李的解釋,『川中水車如紗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留水,高則瀉水』。這也就是筒車。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半機械的灌水裝置『機汲』。據劉禹錫【機汲記】的記載,機汲由畚(竹了做成的水桶)、臬(木樁)、K(繩子做的索道)、綆(長繩)以及鐵鑄的滑輪等組成。有人認為,機汲就是高轉筒車;但也有認為機汲一種利用架空索道的轆轤汲水機械。起承載作用的架空索道,是由置轆轤處一直延伸到水中的樹木樁臬頂端。索道上掛一滑輪。作為起牽引作用的系水桶的長繩,纏繞於轆轤的圓軸之上。下放水桶時,由於架空索道向下傾斜度很大,具有一定重量的水桶,便能牽引滑輪向下滾動,滑輪停止滾動,水桶就能垂直入水,水桶汲滿後可搖動轆轤、通過長繩把水桶提至所需要的地點。這種轆轤汲水機械是轆轤汲水方法的重大發展。它表明,至遲唐代曲柄轆轤已經出現了。同時,它又利用架空索道和滑輪的幫助,把上下垂直運動改為大跨度的斜向運動。以利於江河而岸農田灌溉的發展。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