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7|回覆: 0

[國學觀點] 精華和糟粕不應作為國學研究的重點

  [複製連結]
雪峯山人 發表於 2011-3-22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精華和糟粕不應作為國學研究的重點
雪峯山人
電子郵箱 xsjgsgu@sina.com

  在國學研究中,有一種認為國學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應當吸收其精華,摒棄其糟粕,以達到振興國學的傾向。個人認為,這不應作為國學研究的重點。
  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條件範圍內出現的,在另一種條件範圍內,矛盾的雙方就有可能逆轉或者與其它矛盾形成新的矛盾雙方。人們常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國學同樣如此。
  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應當從一而終,三從四德,應當說是現在公認應當摒棄的糟粕,這是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得出的思維,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將之簡單的歸入國學的糟粕內容加以批判,實際上就是對國學產生和發展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提出了苛刻要求,在那樣的社會歷史背景產生了這樣的國學內容,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的發展相符合的。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三綱五常倫理思想,也應當是現代人不予提倡的國學內容之一,但一定就要將之歸納為國學的糟粕才是國學研究的態度嗎?在三綱五常之中筆者看到了一種高度統一的集權思想,臣以君為綱,子以父為綱,妻以夫為綱,可以推理出君主的意志、父的意志、夫的意志是絕對不能違背的意志,臣、子、妻必須絕對以這種意志為統一思想,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步調一致、一心一德。在某種條件下,這種一致是正確的,但在另一種條件下,這種一致又是錯誤的。把國學人為地劃分出精華和糟粕內容是不妥的研究方法。
  在某些人眼中,美國是一個高度言論自由的國家,但這是有一定條件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對戰爭新聞報道是有一整套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的,絕不會讓有損美國國家利益的新聞出現在媒體之中,美國也可以說是一個言論不自由的國家。
  在大部分人眼中,仁義是國學的精華內容,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件自豪事,但這種仁義講過了頭,反而會給我們造成極大的傷害。

  明朝馬中錫的【中山狼傳】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狩獵,遇到一隻狼拼命追趕。狼遇到宣傳兼愛思想的墨家東郭先生說:先生,借你的口袋讓我苟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東郭先生。
  【孟子·騰文公章句下】載:萬章問孟子: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推出了儒家學說最推崇的湯的一個事例。葛國,湯朝周邊的一個小國,葛國不祀先祖,湯使人問之,葛國王答曰:國力弱小,無犧牲之牛羊。湯朝使人送之。葛國又不祀先祖,湯朝又使人問之,葛國王答曰:無以供粢盛也。湯朝於是遣民為之耕耘。葛國王率人奪其酒食黍稻,不給則殺戮。於是湯朝率兵攻伐,獲得人民群眾的一片歡呼之聲。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紛紛說:為什麼不第一個來征伐我。最後孟子回答萬章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現實的中國如果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展這麼一種仁義外交政策,豈不是令人笑掉大牙,令中國在21世紀又重新陷入令人宰割的境地?
  個人認為,在國學研究中,不必要糾纏到分辨國學精華或糟粕的泥潭之中,提出國學中精華糟粕之說有很多年了,但直至今天,沒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能夠一一指出國學中的所有精華和糟粕,最多是局部的舉出一二事例,即使在這有限的一二個國學事例中,爭論也是多於共識。所以我們應當換一個角度來思考。
  個人認為,大力弘揚並不斷完善國學中有利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容,是一個較好地破解現今國學發展瓶頸的方法。

  去年和今年,抑制高房價,抑制住房的商品性,突出住房的居住功能,一直是黨和政府竭力要解決的民生問題,十二五規劃,尤其是今年兩會提出的人民幸福指數問題,更是彰顯了民生問題在黨和政府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黨和政府在努力實踐民生問題,國學中亦有與之相對應的理論學說。

  【孟子·盡心下】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先秦諸子提出了這個理論學說,但是在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僅停留在理論描述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社會實踐,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理論闡述。個人認為,這是對國學研究的一個重大機遇,理論口號到實踐,必將要有許多詳細的補充論述,因為實踐一定會出現許多正面或負面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怎麼認識,如何將此作為每一個人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種自覺形為,是需要長時間的文化浸透才能完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國學研究任重道遠,讓我們不再陷入精華與糟粕這個不可能講得清的爭論之中,努力前進吧。
2011.3.22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