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3|回覆: 0

[古代科技] 古人的生物防治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4-7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網
據一本古書【南方草木狀】的記載,在南方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種口袋上街叫賣,這種口袋是用蓆子做成的,口襲中放有許多樹枝樹葉,枝葉上掛着蟲繭,蟲繭看上去就象薄絮,裡面裹着一種蟲蟻,這種蟲蟻顏色為赤黃色,比普通的的螞蟻要大一些,賣的時候連同薄絮一起賣掉,至此,你也許要問,有誰會去買這玩意呢?買它幹什麼呢?原來,南方盛產柑桔,柑桔樹上有一種害蟲,專門為害果實,買這種蟲蟻就是為了防治這種柑桔害蟲,如果沒有這種蟲蟻的話,桔子會被害蟲吃得無一完好。這種利用蟲蟻防治柑桔害蟲的記載,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名詞,它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於害蟲的昆蟲、真茵、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線蟲以及捕食性昆蟲和蟎類、益鳥、魚類、兩棲動物等來抑制或消滅害蟲,利用抗生素來防治病原菌,即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制菌,以菌治病。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用蟻防治柑桔害蟲以外,還有很多利用益鳥和青蛙防治害蟲的例子。



    然而對於益鳥和青蛙的利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於是,人們又從益鳥吃蟲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養鴨治蟲。明代有個名叫陳經綸的人就在一個名為【治蝗筆記】中詳細地記載了自己發明養鴨治蟲的經過。陳經綸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曾從菲律賓的呂宋島把甘薯引種到福建進行試種,以後他和他的子孫們又積極致力於在各地推廣甘薯種植,甘薯成為普通大眾的食糧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陳經綸和他們一家。養鴨治蝗便是他在推廣甘薯種植的過程中發明的。有一年,陳經綸在教人種甘薯時,看到天邊飛來了一群蝗蟲,把薯葉全給吃光了,一會兒又飛來了幾十隻鷺鳥,把蝗蟲又給吃掉了。他從中受到啟發,認為鴨和鷺的食性差不多,於是便養了幾隻鴨子,放在鷺鳥活動的地方,結果發現,鴨子吃起蝗蟲來,比鷺鳥又多又快,於是就號召當地老百姓大量養鴨。每當春夏之間,便將鴨子趕到田地里去吃蝗蟲。後來,這種方法果然成為江南地區治蝗的重要辦法之一,不少的治蝗專書中也都提到了這種治蝗辦法。



    明清時期,養鴨還不僅用來治蝗,同時還用來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種,它它以谷芽為食,因此,成為稻田害蟲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養鴨來防治蟛蜞對水稻的為害。養鴨治蟲,是中國歷史上利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防治技術,它不僅可以消滅害蟲,保護莊稼,同時還能促進養殖業的發展,起到化害為利的效果,是中國生物防治史上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