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2|回覆: 0

[古代科技] 燦爛的農耕文明:著名水利工程多建於戰國時期(1)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8-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網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農業國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創造、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和科學技術知識,構築了上下5000年輝煌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據考證,早在7000多年以前,華夏先人們就開始了種植稻穀等農作物的實踐,造就了舉世聞名的河姆渡文化。在連綿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先賢,炎黃子孫,植五穀,飼六畜,農桑並舉,男耕女織,形成了精耕細作、富國足民的農耕思想。審時相物的物候曆法、伏魔降龍的水利工程、巧奪天工的傳統農具、擇精取華的育種技術,堪稱農業的『四大發明』,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根基。以【齊民要術】為代表的經典古農書,記載了先輩們在農業實踐中的真知灼見,流傳至今,造福人類。明朝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當時全世界約300項主要發明創造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就佔了170多項,而其中許多是農業方面的發明。中國農業文明是東方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農業的『四大發明』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最使我們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是中國的傳統農業曾長期領先於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那麼,中國傳統農業何以歷經數千年而長盛不衰?這是由於我們祖先創造了一整套獨特的精耕細作、用地養地的技術體系。其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現代農業發展值得借鑑和發揚的要素。中國古代農業實踐所創造的技術成果,甚至可以與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相媲美,這就是歷史上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物候曆法、水利工程、傳統農具和農作物育種技術,我們將其稱為中國古代農業的『四大發明』。
審時相物的物候曆法。中國的天文歷,相傳原始社會晚期已經萌芽。黃帝時『迎日推策』,顓頊時『載時以象天』,帝堯時『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等等。這些傳說表明,在黃帝、堯舜時,中國就已根據日、月的出沒來定『時』即季節了。
在甲骨文中,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六十甲子紀年法即天干地支法,已經形成。相傳大禹時代曾『頒夏時於邦國』。到春秋時代,還有『行夏之時』的說法。就連孔夫子也說過『吾得夏時焉』。可見,中國最古老的由政府頒佈的曆法在夏代已經誕生了。
在現存的曆書【夏小正】中,一年明確分為12個月。每個月都以一定的明顯的星象出沒來表示節候,還標明當月的主要農事活動。這說明曆法的出現,一開始就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雖然【夏小正】中的十二月分法,還不能確定是太陽曆,但是既然是以星象出沒來劃分,那麼一年的12個月就不可能完全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決定。也就是說,【夏小正】的曆法中必定有閏月的存在,只不過書中沒有指明罷了。在甲骨文中,已有『十三月』的記載。這大概就是後來的閏月了。
閏月的出現,是曆法上陰陽合曆的主要標誌,它不僅考慮到地球與月球的關係,而且進一步考慮到地球同太陽的關係了。這樣可避免曆法與時令的誤差,使之更符合季節交替,從而更符合農業生產的需要。
【呂氏春秋・十二紀】和【禮記・月令】在星象、物候和農事安排方面的記載比【夏小正】更為詳盡,奠定了後來的二十四節氣的基礎。戰國時代成書的【逸周書・時則訓】系統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對應月份和相關物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氣候概念。
與曆法同時出現的,是物候知識的萌芽。由於農事季節的需要,對物候的觀察更加深入,物候知識更加豐富,從而成為人類最早掌握和支配農事生產的重要手段。
【左傳】中提到:『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玄鳥就是家燕,因為它春來秋去,所以古人用它『司分』,就是決定春分、秋分的日子。伯趙就是伯勞,它夏鳴冬止,所以古人用它來『司至』,就是決定夏至、冬至的日子。有趣的是,由於鳥類有着相對穩定的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特點,因此古人就常常『以鳥名官』,掌管『兩分』的官就叫『玄鳥氏』;掌管『兩至』的官就叫『伯趙氏』。這些以鳥名官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在原始社會已經用物候指時了。
物候知識的積累,逐漸形成了以物候為標誌的記時體系――物候歷。這種曆法的特點是以特定物候現象的出現為一年或某月的開始。這種曆法比較粗疏,月無定日。比如以燕子初來的日子定為春分,但是燕子遷飛常因當年的氣溫條件而前後波動,儘管這種波動大都在一定的時間範圍之內。
物候歷的特點之一是與農事活動的密切結合,故又可稱為農事物候歷。由於天氣的寒暑、草木的枯榮、鳥獸的出沒都受地球繞太陽公轉規律所支配,所以物候曆本質上是一種太陽曆。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史料表明,在曆法發展史上,物候歷的出現早於觀察天象變化的天文歷。後來天文歷出現了,但原始時代的物候指時的經驗仍被繼承下來,並有所發展。我們今天經常可以見到的基於物候變化的農諺,就是這種物候指時經驗的發展與運用。
前面說的【夏小正】,雖然流傳到今天的只有463字,但它講到物候的便有60條。其中屬於動物類物候37條,植物類物候18條,非生物類物候15條。這些物候,動物方面涉及11種獸類、12種鳥類、11種蟲類和4種魚類。植物方面的涉及12種草本植物、6種木本植物。非生物方面涉及的物候有風、雨、旱、凍等氣象。由此可見,3000年前古人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這就是中國農業生產中的第一個大發明――農事曆法與物候指時的產生。
伏魔降龍的水利工程。人類治水活動的出現,是與農業的發明和發展相伴而生的。在前農業時代,人們過着遷徙不定的遊蕩生活,居無定處,對旱澇災害的襲擊,總是避而遠之,採取消極逃避的辦法來對付。農業出現以後,人類有了固定的家園以及農耕畜養的場所,對居住環境包括水資源環境的控制、改造與利用,就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中國古代關於治水的故事很多而且很動人。這些傳說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自古以來,水的問題始終是困擾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大問題,就必然促進治水技術的發明和進步。
古史傳說,中國最早開展治水活動的是共工氏。據說他是神農氏的後裔,擅長農業生產。他的氏族居住在今天河南輝縣一帶。這裏處於黃河出孟津以後的開闊地帶,經常受到洪澇的威脅。史書上這樣描述他的氏族的居住環境:『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共工採取『壅防百川』的辦法,修築堤埂以防河水泛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其治水有功,在一次部落聯盟會議上,被推舉輔佐帝堯執政。『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他應當算作當時有名的『水利部長』了。他的孫子後來也曾輔助大禹治水。與共工齊名的另一位治水人物是大禹的父親鯀(音『滾』)。鯀的居地在崇,即今河南嵩山一帶。史書上說:『鯀洪水』、『鯀障洪水』、『鯀作城』,等等。這裏的『』、『障』、『城』三字,說明了鯀採取築堤圍堰的辦法來治水。但是,築土障水,洪水無處宣洩,結果是堤高水漲,水害未除。鯀治水多年,沒有成功,【尚書・堯典】說他『九載,績用弗成』。雖然鯀治水沒有成功,但他為後人積累了經驗教訓,特別是他與洪水奮爭不息的精神,為後世來者所繼承發揚。
鯀治水失敗以後,他的兒子禹繼承了父業,繼續與洪水作不懈的鬥爭。大禹治水的故事,吹響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重大發明的前奏曲。大禹治水的區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一帶。他總結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首先採取了疏導的辦法,『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大禹又創造性地吸收和改進父親的『鯀洪水』的經驗,在『疏川導滯』的基礎上加上『陂障九澤』的措施,即在疏浚河道、導流入海的同時,配以蓄水滯洪、減輕洪災的做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史稱『禹能修鯀之功』,指的就是修正和採用鯀的治水辦法。大禹治水的成功,為原始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開展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開啟了先河。
在中國水利工程史上,另一個著名故事是『西門豹治鄴』。戰國初期,地處華北平原的魏國是當時北方地區實力較強的諸侯列國之一。它最早實行封建制度的政治經濟改革,大力推行農戰政策。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西門豹受命任鄴令。他一上任,就深入民間調查,發現鄴地經常大旱大澇,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發展,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當地的鄉官惡霸卻與巫婆相互勾結,趁機橫徵暴斂,愚弄鄉民。每年還以祭祀河神為名,大搞為『河伯娶婦』的迷信害人活動,把年輕貌美的農家女子活活投入漳水之中,其狀慘不忍睹。西門豹是當時著名的賢能之士,他深知要把鄴地治好,必須破除迷信,興修水利,雙管齊下。於是,他一面堅決懲辦作惡多端的鄉官巫婆,一面大力興修水利,『鑿十二渠,引漳水灌民田』,創建了歷史上著名的引漳灌溉工程。【史記】說:『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漢書・溝洫志】記載了當時的一首讚頌漳河水利工程的民歌:『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纜辟饃稻粱』,說明漳河水利不僅有灌溉之利,還兼有治理改良鹽鹼地的作用。
戰國末年,蜀守李冰在灌縣岷江上修建了大型分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時至今日,都江堰歷2000餘年而不衰,成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項奇蹟和傑作。唐宋以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統日臻完善,農業生產呈現出『禾黍連雲種』,『稻如黃雲』的繁盛景象。(待續)
註:本文摘錄自由姜春雲主編、人民出版社與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實踐概論】一書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