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6|回覆: 0

[古代科技] 24節氣的來源和命名(1)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10-14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星島環球
關於二十四節氣,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從我們懂事以來,就知道這個古老的劃分方法,冬至吃餃子,立春吃春卷,這些民俗同樣讓我們記憶深刻。但是,對於二十四節氣的真正來歷,以及它的相關科學道理,我們大家都始終是似懂非懂,那麼,下面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來真正了解和認識一下這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古法計年。
  24節氣的來源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裏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周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24 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通過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www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