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0|回覆: 0

[古代科技] 宋代的雙季稻 (5)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6-27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黃c稻雖然主要用於易澇稻田,但同時可作連作晚稻品種。這一品種在【禾譜】、陳輟杜┦欏芳巴蹯酢杜┦欏分卸加屑竊兀表明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宋代可能出現了以種植黃c稻為連作晚稻的雙季稻。這種推測在宋代福建可以得到部分的證實。宋詩中不少關於福州雙季稻的詩句,而這些雙季稻又大多出現在湖田上,這些在湖田上種植的雙季稻也可能就是黃綠谷。黃綠谷是中國最早的雙季稻水稻品種,它的出現對於深水湖田的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 率,都取到重要的作用。


    福建:唐人【閩中記】載:『春種夏熟曰早稻,秋種冬熟曰晚稻。……歲再熟者曰金洲、曰白香秫,又曰糯。』[22]這表明唐代福建已有連作稻的記載,而且連作晚稻多種糯稻。這種情況在後世也有存在。筆者在江西農村時得知,一般連作早稻都不種糯稻,而連作晚稻中則有部分是糯稻。宋詩中有不少講到福建福州地區的雙季稻,如『潮(一作湖)田種稻重收谷』[23],『潮田歲再獲,海錯日兩漁』[24],『負山之田歲一收,瀕海之稻歲兩獲』[25];淳熙【三山志・物產】除引用了時人馬益『福州詩』中的『兩熟潮田世獨無』的詩句,還提到『今州倚郭三縣兩熟』[26]。上述記載,雖然可以肯定宋代福建福州的雙季稻非再生稻,但這裡的雙季稻是間作稻還是連作稻?宋代文獻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三陽志】記載的情況是:『其熟於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27]並沒有明確熟於冬十月的晚禾是種於早禾田中。宋人還提到福閩只要『早禾既獲,晚禾既堅』,就『可謂樂歲』[28]。也不明了早晚稻之間的關係。14世紀【農田余話】的作者,依據浙江永嘉的情況推測,福建的雙季稻為間作稻,而明代福建方志作者黃仲昭基本上承襲了【三陽志】的記載,但確明確指出:『早稻,春種夏熟。晚稻,蓋早稻既獲再插,至十月再熟者。其米皆有紅、白二色。宋馬益詩云:兩熟潮田世獨無。蓋謂是也。』[29]認為宋代記載的兩熟(或再熟)是連作稻。

    現在,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宋代福建有連作稻的出現,這便是宋代福建出現了專門的連作稻品種。游修齡【中國稻作史】提到,福建興化(今莆田仙遊)對連作晚稻有一個專名,叫「(禾庶)」,並引明萬曆三年(1575年)【興化府志】卷一『物產』說:『稻有一歲兩收者,春種夏熟,曰早谷,既獲再插,至十月方熟,曰(禾庶)。』這「(禾庶)」字,查【中文大辭典】也無。大概是修志者根據當地稱連作晚稻為「庶」的音,加一個禾旁表示稻,所創造的形聲字。這(禾庶)是單音詞,而單音詞多用於漢以前,雙音字則是在南北朝以後開始盛行,(禾庶)在眾多的品種中仍保留其單音詞的習慣,說明它的歷史必很悠久([6],122、223頁)。【群芳譜】中有『摭稻』,『春種夏獲,七月初再插,至十月熟。』([30],122頁)此『摭稻』,疑即『禾庶』。現在,我們已在南宋寶v五年(1257年)【仙溪(今福建莆田)縣誌】中找到了(禾庶)的出處,比【興化府志】的記載又早出近三百年。此其一。其二,【仙溪縣誌】中還不僅記載了『(禾庶)』這樣的一個連作晚稻品種,而且還記載了『獻台』這樣的一個連作早稻品種。南宋寶v【仙溪縣誌】載:『稻,種類非一,有一歲兩收者,春種夏熟曰早谷,【閩中記】謂之獻台,既獲再插,至十月熟,曰(禾庶),有夏種秋熟,曰晚稻,無芒而粒細曰占城稻。』([12],659頁)再回到淳熙【三山志】的記載來看,『今州倚郭三縣兩熟,早種曰獻台、曰金州林;晚種曰占城、曰白芒,通謂之稻。』也證明獻台等是連作早稻品種。

    就目前所知,宋代,(禾庶)這一稻品種僅見於【仙溪縣誌】,而『獻台』卻在浙江台州的【赤城志】、福建福州的【三山志】和莆田的【仙溪縣誌】中都有記載,和(禾庶)一樣,『獻台』這個品種從字面上很難以理解,【赤城志】只說它最貴,【三山志】則說它是早熟,但從【仙溪縣誌】可知,獻台是個雙季早稻品種,(禾庶)是雙季晚稻品種。由此可見,上述三地在宋代都有連作雙季稻栽培。而這三地正好囊括了從浙南到閩南的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

    嶺南: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 中提到廣西欽州的雙季稻種植情況,『二月種者曰早禾,至四、五月收;三、四月種者曰晚早禾,至六、七月收;五月、六月種者曰晚禾,至八月、九月收。而欽陽七峒中,七、八月始種早禾,九月、十月始種晚禾,十一月、十二月又種,名曰月禾。』[30]([41],338頁)這裡的所謂『月禾』,實際上就是雙季或三季連作稻。如【太平寰宇記】載:廣西雷州『地多沙鹵,禾粟春種秋收,多被海雀所損。相承冬耕夏收,號芥禾,多穀粒,又雲再熟稻,五月、十一月再熟。』 ([15],卷102)

    從宋代稻品種,還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既是早稻種,又是晚稻種。這種現象以江西泰和和江蘇琴川最多。泰和的水稻品種中:白糯、稻禾、黃梔糯、青稿糯、竹枝糯、住馬香禾等6個品種,既出現在早稻品種中,同時又出現在晚稻品種中,並且p、糯都有;琴川的水稻品種也有同樣的情況,當地的白稻、紅蓮、稻公揀、金成、鼠郎黃、野稻等6個品種也都同時既是早稻品種,也是晚稻品種。三山的稻種中,早晚稻中都有占成,而會稽的品種中則有早占城和寒占城之分。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可能和連作稻有關。因為有一種連作稻就是在早稻收穫後,即以早稻的種子當晚稻種([6],220頁)。

    綜上所述,宋代時期的連作雙季稻不僅存在,而且廣泛分布在嶺南、福建、江西、浙江和江蘇的廣大地區,奠定了明清乃至茲後中國連作稻發展的地理基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