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3|回復: 0

[古代科技]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4)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9-6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光明网理论
4.闽广的治水治田成绩
    福建水利当首推福州、莆田和泉州。福州府之长乐县,知县徐谟“兴修管下湖塘水利及创斗门一百四所,灌民田二千八十余顷”;连江县知县曾模也“开浚东湖塘二十余里,造水闸,筑岸塍一百二十余所,溉田二千余顷”[26]。这在当地堪称大型水利工程了。
    兴化府的莆田县背山濒海,其水利工程建筑也和浙东一样有蓄淡拒咸的功能。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咸丰刻本)“木兰陂图说’记载:“仙游诸溪涧水,由莆人海。海潮由黄竿溯流而上,溪海咸淡不分。宋治平间,长乐钱氏女始于樟林将军滩,堰溪为陂,开沟顺鼓角山南行,(后)溪涨陂败。同邑进士林从世复于上杭温泉口筑陂,岸高水急,亦败于潮。熙宁初李长者宏,应诏相地木兰山下为今陂。地在钱下林上,溪广水漫,布石柱三十二间,纵横钩锁,上下数里,布长石,浪不能啮干溪流,南行为大沟七,小沟一百有九,以分受之,长四十余里,广十余里。创洋城、林墩、东山三斗门,泄水人海。先是,南洋皆斥卤,唐观察使裴次元始塍海为田,惟恃新塘、横塘、许塘、唐坑塘、国清塘蓄水,旱无余润,至是而水足田腴。五塘为田,留国清塘备大旱……按木兰陂遏溪通渠以溉南洋……旧制三十二陂门闭以木板,涝则启之……”
    据此,则木兰陂为莆田最大水利工程,该陂“遏溪通渠以溉南洋”,即灌溉莆田木兰溪以南的平原(俗称平畴为洋),为福建古代少有的水利工程。木兰陂工程之坝、渠、斗门配套,而且渠道分布合理,反映出当时主持其事者和建设者均有较高的水利设计技术水平。
    木兰溪之北平原叫北洋。北洋水利不如南洋那样配套、宏大,但亦足称道。北洋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延寿陂和太平陂。延寿陂位于渔沧溪下游,莒溪与南荻芦溪合而为渔沧溪,溪流逐节横截为陂,“使华陂下流为延寿陂。先是溪水由延寿出杜塘趋海。唐建中时吴长官兴塍海为田,于杜塘筑堤,遏流南人沙塘坂,名延寿陂(按陂皆叠石遏流……),酾为巨沟,折为股沟,凡三派南至芦浦,东南至宁海,东北至涵江,潴水溉田,统为北洋”。除了延寿陂外,北洋还有太平陂[27]。北荻芦上流支分派别,节节横截为陂,嘉v中知军刘谔创太平陂,“溉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初北洋有五塘,三在兴教,曰太和、曰屯前、曰东塘,皆唐太守何玉凿,后渐浸没。蔡襄请复五塘及太平陂,成而太和三塘废为田,岁得租六百九十石。绍定中陂坏,知州曾用虎重修”[28]。可知太平陂建于北宋仁宗嘉v朝,比木兰陂早十几年,但灌溉面积仅七百顷,比木兰陂小得多,也比可灌溉二千余顷农田的延寿陂小[29]。五塘曾废为田,一如两浙废湖为田。太平陂(又名太和陂)曾遭破坏,至南宋理宗绍定中始由曾用虎主持修复。
    木兰陂所在的木兰溪通海,“海潮自黄竿抵木兰陂下”,为了防止海潮浸灌,沿海砌筑埭田,其堤为外堤,原有御潮堤为内堤,“内堤以障清水,外堤以障海潮”[30]。所谓内堤以障清水是指内堤拦截溪水,用于灌田。
    泉州水利建设情况前面引述过的陈鹏同志的文章有详细介绍,兹撮其要如下:宋代泉州人口增加,“地狭人稠”的社会问题突出,南宋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云:“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人民或者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或者张帆出海解决生活出路。为了保证粮食丰收,关键在水利兴修,据统计福建一路有水利工程四百零二项。泉州地方官员也重视水利,现存的南安县莲华峰淳熙十年(1183)郡守司马车取断嗍铀利竟事》石刻即为一个例证。
    泉州水利工程有六里陂、清洋陂、七首塘、东湖、留公陂等处。六里陂创于五代,后渐为淤塞,宋时里人李密、李国表捐资千金与僧祖派、体柔定基筑造,加筑二间斗门,定期启闭。陂道上流有水坝,中流有斗闸,下流有涵洞。举有恒心恒产兼有才干之人为陂首,率陂夫四十二名。陂的用水规定:上沟水深一丈则放下一尺,水深五尺则放下五寸,用水为蓄水十分之一。清洋陂是北宋熙宁时知县危雍倡筑,该陂集南安五峰九溪之水及潘溪、梅花溪之水,下灌洋田一千八百余顷,在泉州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淳熙七年(1180)邑人林邦闻与僧了性把陂易为三垛石堤以利排水。陂长一百八十丈,宽二丈余。七首塘是南宋乾道年间王十朋知泉时开凿的,用于蓄水灌田。田塘周围四千九百余丈,因斗门只有一座,暴雨水溢,易造成塘岸崩坏。王十朋增设斗门五座,小涵九处,下开三个小塘分流蓄水,解决了蓄水与放洪问题。龟湖塘长一千八百余丈,宽八十二丈,深一丈,也是王十朋主持扩修的。东湖在唐以后淤塞,南宋庆元六年(1200)郡守刘颖筹集钱粮开浚。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南宋右史留元刚筑,汇集晋江县东北诸水。
    泉州的围海垦田亦颇具规模。唐大和中在海埭田开沟排卤取得很大成绩。五代时沟涵已无法御潮,北宋景v四年(1037)郡守曹修睦重新浚治。当时最大的海埭是烟埔埭,它是六里陂的尾闾。埭成时,岸长三万丈,以整块巨石筑成四座斗门。北宋治平二年(1065)埭被冲毁,熙宁初邑人重开。建中靖国初再坏,县尉黄愿率众修复,并增开诸淮。此外又有陈埭,也是五代围垦时筑成的,堤长一二十里,斗门七座,据《泉州府志》载:“其埭最大,含南浦诸水为斗门,通归于大海,南洋田多仰焉。”[31]
    就我们所知,以上泉州水利工程的资料取之于诸地方志,如方鼎的《晋江县志》、《乾隆泉州府志》等书。志书之所以记载得比较详细,是因为编者认为这些水利工程对泉州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关系极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泉州官民十分重视治水治田,并取得如此重要成绩。
    综观宋代福建沿海水利,尤其是莆田、泉州水利,我们还可以发现官民的创造精神。如木兰陂灌区的总体设计水平是很高的,如果没有丰富的水利知识,包括建筑力学、潮汐知识是难以设计得如此合理科学的,它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些官员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水治田经验。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潮州沿海地带的开发始于汉代。至唐宋,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开发已进入规模阶段。唐宋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表现为沙田的填造、围造工程。吴建新同志的《珠江三角洲沙田史若干考察》一文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吴文指出:“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冲积特点与王祯《农书》所述的沙田、涂田极为相似。”“珠江沙田未成田以前的冲积过程分为鱼游、刺橹、鹤立阶段”。泥土沉积离水面四至五米时,鱼游其间曰鱼游阶段;泥土沉积离水面一米左右,船橹可触及曰刺橹阶段;泥坦淤高至退潮时击水可立鹤曰鹤立阶段,又因泥坦长草叫草坦。草坦开发成田即为沙田[32]。
    沙田必有堤围,以防海潮或江水浸灌。宋代广东著名堤围要数建于北宋徽宗时的南海县桑园围和建于北宋元祜二年(1087)的东莞县东江堤,其规模较大,所护田亩甚多。《广州府志》在分析南海和番禺田土时说:“南海多下田,捍潦则为基围;番禺多高田,虞旱则为车转轮激水,以上高原,俗名车陂,所在有之,惟从化最巧。”[33]南海下田“捍潦则为基围”,就是筑堤围,捍江水海潮,形成特有的稻田、桑园围,此即称基围,围内土田亦称沙田。所以沙田形成过程就是治水治田的过程。
    吴文还指出:“宋末元初的民族南迁使珠江三角洲沙田区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南迁的人民顺北江南下,散布在沙田水乡耕作。”“从当时一些大姓占有的沙田数量来看,一些冲积地的开发已相当可观”[34]。这种开发又是和构筑堤围分不开的。
    潮汕平原的开发也和修筑堤塘堰闸联系在一起。如清人周硕勋纂修的《潮州府志》卷十八《水利》记载了大量水利设施,其中一部分即为宋代修筑。海阳县西湖,宋时开浚,可灌田一千九百余亩。三利溪水利,也是宋知州王涤主持开浚的,该工程引韩江水通北濠,过云梯岗,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因为三县受益,故曰三利溪[35]。潮汕平原的发展全赖治水治田的成就。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