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2|回復: 0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淮河、汉水流域的陂渠串联工程技术(2)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1-12-7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科技日报
3.多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的水利系统这种水利系统已由陂渠串联的小水网发展为大水网,由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较充分地开发利用了地区水资源。汉代南阳地区的六门――钳卢陂灌区和汝南的水库群即是这类工程的典型。
    六门――钳卢陂灌区是汉代南阳太守召信臣创建的,是连结湍水和朝水(今刁河)的陂渠串联的水利系统。《水经注.湍水》称:“湍水又径穰县(今邓县),为六门陂,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召信臣,以建昭元年(前34年),断湍水,立穰西石竭,至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竭也。溉穰、新野、昆阳(应为涅阳)三县五千余顷。”六门竭(即六门陂)在今邓县城西3里的韩洼村南,在湍水上筑坝,形成蓄水库,四周修筑围堤。起初建有3座水闸,后开为6座水闸,以引水灌溉。东汉末,六门竭毁废。晋太康三年(282年),镇南大将军杜预,“继(召)信臣之业,复六门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①杜预不仅修复了六门陂水利,并且加以扩展,下联29个陂池,29个陂池通过干渠相连。干渠横贯邓县、新野两县,长达100余里,尾闾于新野县上先港南注入白河②。而29个陂池的弃水、退水皆入朝水,与朝水灌区联成一片。
    钳卢陂在穰县东南六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邓州穰县》载:“汉元帝建昭中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复于穰县南六十里造钳卢陂,累石为堤,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泽中有钳卢玉池,因以为名。”钳卢陂引蓄朝水,但未建在朝水之上,而是利用原有的湖洼,人工筑堤围成。据实地查勘,陂址位于邓县构林乡王堤村,故址在建国前还建有迪陂寺。自王堤至岗岔楼村,还有一道长4.2公里的残堤。陂南北长8里,东西宽3里,共占地93顷多③。
    钳卢陂距朝水还有一段距离,引水工程所筑堰坝并非截断朝水,而是在朝水的河曲之处,筑堰挑流,通过引渠人钳卢陂。朝水上的这座堰可能即宋代所称的塘土堰(亦称塘堵堰)。
六门陂灌区工程是湍河上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钳卢陂灌区工程是朝水上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这两个系统又联接起来,组成更大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故能对水资源在两个河流流域之间进行调配。南阳地区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湍河汇水面积大,达4000多平方公里,而刁河汇水面积小,仅400多平方公里;它们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差别亦大,分别为8.6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六门陂主要灌溉湍水南面今邓县、新野县的农田5000余顷,其灌溉余水及回归水流入刁河,补充了刁河的水源。再引入钳卢陂存蓄起来。钳卢陂的水源除刁河外,还汇纳众多的溪沟水,如柳渠、贾堰、柳峰岗、侯家桥、构林关、刘家沟、熊家冲等水,这样就扩大了水源。从钳卢陂开有东、西、中三条灌渠,灌溉刁河南面的农田。灌区范围很大,《元和郡县图志》卷2l记载,钳卢陂灌溉面积达“三万顷”④。因此,六门――钳卢陂水利系统就组成了一个大灌区。
――――――――
  ①  《水经注・清水》。
  ②  南阳地区水利局:《从六门陂、钳卢陂的兴衰探讨怎样办好南阳水利》。
  ③  南阳地区水利局:《从六门陂、钳卢陂的兴废探讨怎样办好南阳水利》。
  ④  后代地方志,如嘉庆《南阳府志》卷2《陂堰》称钳卢陂“灌田万顷”。

    汉、晋时期南阳盆地的水利以六门――钳卢陂灌区为首,其巨大的灌溉效益依靠河流之间互相联结的陂渠串联这种水利工程型式。南阳地区这一时期修建的工程甚多,仅召倌臣就修了堤堰工程数十处,其后又有杜诗、杜预等人的兴修。据《水经注》记载,除六门陂、钳卢陂外,还有湍水上的楚竭、邓氏陂、安众港等;朝水上的樊氏陂;清水(今白河)上的新野陂、豫章大陂;堵水上的堵水陂;比水上的马仁陂及支流上的湖阳陂、及唐子、襄乡诸陂等。其中一些陂竭沟渠也互相串联,形成如现代所称的“长滕结瓜”的网络状,达到灌排自如,进退有别,体现了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见图三)。

   汝南地区处于伏牛山东侧,淮河及其支流汝河一带,土地肥沃。汉代在此设汝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大部和安徽省阜阳地区西部)。该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是从丘陵过渡到乎原的地貌。地面有一定的起伏,利于兴修陂塘自流灌溉。
    两汉时期,在汝南郡的广大土地上散布着众多的陂塘,组成为水库群,这大致筑于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后①,其中以鸿隙陂(也称鸿邪陂、鸿郄陂)为最大。陂所在地,据《水经注・淮水》记载,在新息县(今河南息县)西北,淮水、慎水(今闾河)之间,其水源“首受淮川”,下游与淮水支流慎水相通②。东汉建武中(建武十八年至二十五年间)汝南太守邓晨委派许杨重修,“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③,范围很大。鸿隙陂与汝南一带的陂塘是互相联通的。据《水经注》记载,汝南陂塘很多。如:
――――――――
①  (史记・河渠书)说:“自是(指元封二年堵黄河瓠子决口)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汝南,九江引淮。”
②  又《隋书・地理志》在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下注“有鸿郄陂”,《元和郡县图志》卷9称:“鸿郄陂在(汝阳)县东十里。”据此则鸿隙陂在今汝河与洪河之间。本文所述从《水经注》。
③  《后汉书》卷82上《许杨传》。鸿隙陂堙废的时间大约在唐代后期,《元和郡县图志》卷9首次出现“鸿隙陂……今废”的记载。

    《水经注・淮水》载:“慎水所出,东北人淮。慎水又东流,积为髭椋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S陂水散流。”
    “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径深丘西,又屈径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
    “淮水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
    《水经注・汝水》载:“汝水又东南,陂水注之,水首受慎水于慎阳县(今河南正阳县北)故城南陂。陂水两分,一水自陂北,绕慎阳城四周城堑,……堑水又自渎东北流,注北陂;一水自陂东北流,积为陂。陂水又东北,又结而为陂,世谓之窖陂。陂水上承慎阳县北陂,东北流。积而为土陂。陂水又东为窖陂。陂水又东南流,注壁陂。陂水又东北为太陂,陂水又东人汝。”
    “汝水又东南,左会鬯。至上蔡西冈北为黄陵陂,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塘,又东径平舆县故城南为鬯。”
    “鬯又东南,左迤为葛陂,陂方数十里,……陂水东出为水,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径阳县故城南。……陂东注为富水,水积之处,谓之陂塘,津渠交络,枝布川隰矣。鬯自葛陂东南,径新蔡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汝。汝水又东南径下桑里,左迤为横塘陂,又东北为青陂者也。”
    “汝水又东与青陂合,水上承慎水于慎阳县之上,慎陂右沟,北注马城陂,陂西有黄丘亭。陂水又东径新息亭北,又东为陂。陂水又东径新息县,结为墙陂,陂水又东径遂乡东南,而为壁陂,又东为青陂,……灌溉五百余顷。陂水又东,分为二水,一水南人淮,一水东南径白亭北,……而北流注于汝水。”
    以上《水经注》所载汝南地区的陂塘有30多个,陂塘与陂塘相联,广泛分布于淮水干流与其支流慎水、汝水、V水、颍水之间,沟渠交络,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网(见图四)。这种水库群能在大范围内对降雨和径流进行蓄泄调节。
三国曹魏时邓艾又在淮河流域大兴屯田水利,“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①。兴修了数十上百的陂塘。《水经注》中所载淮颍地区的陂塘也很多,不少应是曹魏屯田水利的陈迹。一些陂塘也采用陂渠串联的形式,且进行流域之间的调水。
――――――――
①  《晋书・食货志》。


   可见汉魏时期,淮北平原兴修水库群较为普遍,以汝南地区最具代表性,故灌溉水利特别发达。当时这些地区人少地多,可以修建占地面积很大的陂塘及水库群。“川渠径复,交错畛陌”.灌排方便顺畅,后代人口增加,陂塘多开垦为农田。存在的一些陂塘又不能及时得到维修,遇多水年份,“陂焖昃觥雹伲加上排水出路不畅,易产生次生盐碱化。故而淮北平原的水库群这种水利形式后代逐渐减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淮河、汉水地区陂渠结合的灌溉工程技术。后来逐步向南方丘陵山区传播。同时,自5世纪起中国僧侣还把渠塘结合的蓄水灌溉技术带到斯里兰卡,促进了当地灌溉水利的发展②。
    建国以后,渠塘结合的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在丘陵山区得到迅速的发展,从小网联成大网,从开发小河流到利用大河流,从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如安徽淠史杭灌区,自1958年至1982年,在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上游建成5座水库,又沿分水岭修建了总干渠2条、干渠]3条,以及分干渠和支渠358条,沟通了数条大河,灌区内修建中型水库23座,小型水库1100多座,开辟成千里灌区,使安徽的六安、霍丘、寿县、舒城、合肥等十一县市,和河南的固始、商城等县的广阔丘陵及平原900多万亩农田受益,这充分说明渠塘结合的长藤结瓜式水利技术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
①  《晋书・食货志》。
②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上》,农业出版社,1987年2月,第205页。


    作者:张 芳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