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3|回覆: 0

[古代科技] 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2)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1-12-16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網理論
 (二)內蒙古東部及遼西地區


內蒙古東部及遼西地區自公元前6000年前後已出現了原始農業,先後形成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以及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下層文化。
    興隆窪文化的先民處在原始農業的初期,出土遺物顯示出漁獵、採集是主要謀生手段。興隆窪聚落外有壕溝環繞,其內的房址南北成排、東西成行,每一座房屋可能代表一個家庭。趙寶溝文化是繼興隆窪文化發展而來,遺址內房址雖然大小不一,卻排列有序,同時還發現大型石斧、耜。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烏爾吉木倫河流域,是興隆窪文化與北方草原狩獵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類型,其原始農業中含有很大的狩獵、採集成分。紅山文化時期,原始農業又有了長足的發展,不但遺址中發現大量大型石耜、穿孔石刀,而且出現壇、廟、冢等建築,反映了高度發達的原始農業進程。小河沿文化也是以原始農業為主,石棚山墓地發掘的77座墓葬中,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女性墓則隨葬紡輪、骨針,僅從這一原始農業發展到較高階段才會出現的男女分工現象,就可以推知此文化類型所代表的經濟生活方式應是高度發達的原始農業。夏家店下層文化是這一地區發達原始農業的又一個代表,不但遺址中出土的石斧、鏟、刀等農業生產工具顯示出與黃河流域相近的技術特徵,而且石城聚落所表現出的建築風格和空間布局特徵,也反映了原始農業社會的基本風貌。屬於這一文化類型的石城聚落,規模和數量均很可觀,僅陰河、英金河流域就發現30餘處,規模最大的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註: 田廣金、郭素新:【北方文化與草原文明】,見【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第1~12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從大約公元前6000年左右,先後出現在內蒙古東部及遼西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雖然存在彼此互為淵源的『血親』關係,並因此被蘇秉琦先生稱為『紅山諸文化』,但各文化類型之間仍存在分布上的空間差異。興隆窪文化的分布範圍西起洵河,東至醫巫閭山,北抵烏爾吉木倫河以北,南迄渤海北岸。趙寶溝文化的發源地在努魯兒虎山以南的灤河下游一帶,在其發展的鼎盛期不斷向北挺進,並越過西拉木倫河與北面主要分布在烏爾吉木倫河流域的富河文化相遇。紅山文化所代表的發達的原始農業文化遺存分布範圍很廣,在西拉木倫河南北都有這一文化的遺址發現。至紅山文化後期,小河沿文化勃然興起,其分布區域在一定範圍內有與紅山文化重合的趨勢。此後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集中分布在西拉木倫河以南,以及老哈河和大、小凌河流域(註:a. 朱延平:【遼西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縱橫】,見【內蒙古東部區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第9~14頁,海洋出版社,1991年。
    b. 田廣金:【內蒙古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發現和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紅山諸文化』與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範圍顯示,從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1500年期間,內蒙古東部及遼西地區北起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南到大、小凌河流域,都存在發達的原始農業。依託原始農業的發展,人們不但營建了石城等聚落建築群,而且已經形成嚴密的社會組織和血緣氏族集團,並在此基礎上萌生了原始宗教,從而將原始農業推向新的發展高度。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