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延章

詩詞格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1-1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章 詞律
第一節 詞的種類

詞最初稱爲『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爲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爲『詩餘』。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三類:(1)小令;(2)中調;(3)長調。有人認爲:五十八字以內爲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爲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爲長調[1]。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化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了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

(一)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衹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2](這些格式稱爲詞譜,詳見下節)。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爲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爲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種名稱,那衹因爲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3],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爲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4]。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爲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爲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3)本來就是詞是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衹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詩,衹不過的長短句罷了。例如:

漁歌子[5]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爲前後兩闋[6]。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這樣,字數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7]。雙調是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
爲誰流下瀟湘去?

鷓鴣天
[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碌{左爲革},
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
嘆今吾。
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
換得東家種樹書。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張元干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
故宮離黍。
底事崑崙傾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
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
聽金縷。
(『雁不到書成誰與?』依詞律應作一句讀。)

像【踏莎行】、【漁家傲】,前後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他各詞,前後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闋。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裡就不舉例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1-1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節 詞譜

每一詞牌的格式,叫做詞譜。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他格式來寫詞,叫做『填詞』。『填』,就是依譜填寫的意思。

古人所謂詞譜,乃是擺出一件樣品,讓大家照樣去填。下面是萬樹【詞律】所列【菩薩蠻】的詞譜原來的樣子[9]:

菩薩蠻(四十四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雲、重疊金)

李白

平 可仄林漠 可平漠煙如織韻寒 可仄山一 可平帶傷心碧葉瞑 可平色入高樓 換平有 可平人樓 可仄上愁 葉平玉 可平階空佇立 三換仄宿 可平鳥歸飛急 三葉仄何 可仄處是歸程 四換平長 可仄亭連 可仄短亭 四葉平

【詞律】在詞牌下面註明規定的字數,詞牌的別名;在詞中註明平仄和叶韻。凡平仄均可的地方,註明『可平』、『可仄』(於平聲字下面註明『可仄』,於仄聲字下面註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沒有注,這就表明必須依照林字的平仄,林字平聲,就應照填一個平聲字。『織』字下面注個韻字,表示這裡該用韻;『碧』字下面注個葉字,表示這裡該叶韻(即與『織』字押韻)。當然並不規定押哪一上韻,但是要求一個仄聲韻。『樓』字下面注『換平』,是說換平聲韻。『愁』字下面注『葉平』,是說葉平聲韻。『立』字下面注『三換仄』,是說在第三個韻又換了仄聲韻;『急』字下面注『三葉仄』,是說葉仄聲韻;『程』字下面注『四換平』,是說在第四個韻又換了平聲韻;『亭』字下面注『四葉平』,是說葉平聲韻。萬樹是清初時代的人;在萬樹以前,詞人們早已填詞,那又依照誰人所定的詞譜呢?古人並不需要詞譜,衹要有了樣品,就可以照填。試看辛棄疾所填的一首【菩薩蠻】: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辛詞共用四十四個字,共用四個韻,其中兩個仄聲韻,兩個平聲韻,並且平仄韻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詞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詞,甚至原詞前闋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後闋用『平平平仄平』,都完全模仿了。

這裡有一個問題:拿誰的詞來做樣品呢?如果說寫【菩薩蠻】要拿李白原詞做樣品,李白又拿誰的詞做樣品呢?其實【菩薩蠻】的最早的作者(李白?)並不需要任何樣品,因爲【菩薩蠻】是按曲譜而作出的。民間作品多數是入樂演唱的,所以衹須按曲作詞,而不需要照樣填詞。至於後世某些詞調,那又是另一種情況。詞人創造一種詞調,後人跟著填詞。詞牌是越來越多的。有些詞牌是後起的,那衹能拿較晚的作品作爲樣品。

本來,唐宋人填詞就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一個詞牌往往有幾種別體。詞中本來就是律句占優勢;有些詞的拗句又常常被後代詞人改爲律句。例如【菩薩蠻】前後闋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爲『平平仄仄平』。有些詞,如【念奴嬌】、【水調歌頭】等,在開始的時期就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所以後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說來,小令的格律最嚴,中調較寬,長調更寬。我們研究詞律的時候,既要仔細考究它的規則,又要知道它的變化。不求甚解和膠柱鼓瑟都是不對的。

這裡我們將列舉一些詞譜,作爲示例。爲了便於了解,我們改變了前人的做法,不再錄樣品,而是依照第二章講詩律時的辦法,列舉一些平仄格式,然後再舉兩三首詞爲例[10]。

憶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11]?

憶江南
[唐]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霑巾。
獨坐亦含嚬。

夢江南
[唐]溫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12]。
(後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
[宋]張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
鳴鞘聲里繡旗紅。
淡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
一樽濁酒戍樓東。
酒闌揮淚向悲風。

菩薩蠻(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14]。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共用四個韻。前闋後二句與後闋後二句字數平仄相同。前後闋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連短亭!

採桑子(四十四字,又名醜奴兒)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採桑子
[宋]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
狼藉殘紅,
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歇盡遊人去,
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

採桑子(醜奴兒)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爲賦新詩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卜算子(四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衹有香如故。

減字木蘭花(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兩句一換韻。)

減字木蘭花
[宋]秦觀

天涯舊恨,
獨自淒涼人不問。
欲見迴腸,
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
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
過盡飛鴻字字愁。

憶秦娥(四十六字)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疊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疊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此調多用入聲韻。前闋後三句與後闋後三句字數平仄相同。)

憶秦娥
[唐]李白(?)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憶秦娥
[宋]范成大

樓陰缺,
闌干影臥東廂月。
東廂月,
一天風露,
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虬咽,
羅幃黯淡燈花結。
燈花結,
片時春夢,
江南天闊。

清平樂(四十六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後闋換平聲韻。)

清平樂(晚春)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西江月(五十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18]
(前後闋同。第一句無韻,第二、第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原韻的仄聲韻。這種平仄通押的調子,在詞調中是很少見的。但是,【西江月】卻是最流行的曲調。前後闋頭兩句要用對仗。)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
[宋]劉過

堂上謀臣尊俎,
邊頭將士干戈。
天時地利與人和,
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台鼎鼐,
明年帶礪山河。
大家齊唱大風歌,
不日四方來賀。

浪淘沙(五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前後闋同。)

浪淘沙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蝶戀花(六十字,又名鵲踏枝)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後闋同。)

蝶戀花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
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杳。
多情卻被無情惱。

漁家傲(六十二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漁家傲(秋常)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記夢)
[宋]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滿江紅(九十三字)

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此調常用入聲韻,而且往往用一些對仗。)

滿江紅
[宋]岳飛

怒髮衝冠,
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19]。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

滿江紅(金陵懷古)
[元]薩都剌

六代豪華,
春去也、更無消息。
空悵望、山川形勢,
已非疇昔。
王謝堂前雙燕子,
烏衣巷口曾相識。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
懷故國,空陳跡。
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
玉樹歌殘秋露冷,
胭脂井壞寒螿泣。
到如今、衹有蔣山青,
秦淮碧。

水調歌頭(九十五字)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平平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前闋後七句與後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

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20]?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宋]陳亮

不見南師久,
漫說北群空。
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
得似洋洋河水,依舊衹流東。
且復穹廬拜,
會向藳街逢。
堯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膻如許,
千古英靈安在,
磅礴幾時通?
胡運何須問?
赫日自當中!
水調歌頭(游泳)

念奴嬌(一百字,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21]。
(這調一般用入聲韻。前闋後七句與後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22]。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
我早生華髮[23]。
人生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

念奴嬌(登多景樓)
陳亮

危樓還望,
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鬼設神施渾認作,
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橫陳,
連崗三面,
做出爭雄勢。
六朝何事,
衹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
登高懷遠,
也學英雄涕。
憑卻江山管不到,
河洛膻腥無際。
正好長驅,
不須反顧,
尋取中流誓。
小兒破賊,
勢成寧問強對!
(依語法結構,『渾認作』應連下讀;這和蘇軾【念奴嬌】『故壘西邊人道是』一樣,『人道是』也本該連下讀的。『管』字未拘平仄。)

念奴嬌(石頭城,用東坡原韻)
薩都剌

石頭城上,
望天低吳楚,
眼空無物。
指點六朝形勝地,
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
連雲檣櫓,
白骨紛如雪。
大江南北,
消磨多少豪傑!
寂寞避暑離宮,
東風輦路,
芳草年年發。
落日無人松徑冷,
鬼火高低明滅。
歌舞樽前,
繁華鏡里,
暗換青青發。
傷心千古,
秦淮一片明月!

沁園春(一百十四字)

仄仄平平[24],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25],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26]。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或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仄仄平平。
(前闋後九句與後闋後九句字數平仄相同。此調一般都用較多的對仗。)

沁園春(夢方孚苕)
[宋]劉克莊

何處相逢?
登寶釵樓,
訪銅雀台。
喚廚人斵就,
東溟鯨膾;
圉人呈罷,
西極龍媒。
天下英雄,
使君與操,
餘子誰堪共酒杯?
車千乘,
載燕南代北,
劍客奇材。
飲酣鼻息如雷。
誰信被晨雞催喚回?
嘆年光過盡,
功名未立;
書生老去,
機會方來。
使李將軍,
遇高皇帝,
萬戶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
但淒涼回顧,
慷慨生哀!
(『銅』字未拘平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1-1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節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

(一)詞韻
關於詞韻,並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爲十四部,入聲分爲五部,共十九部。據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詩韻大致合併,和上章所述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現在把這十九部開列在後面,以供參考[28]。

(甲)平上去聲十四部
(1)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2)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3)平聲支微齊,又灰半[29];上聲紙尾薺,又賄半;去聲寘未霽,又泰半、隊半。
(4)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5)平聲佳半,灰半;上聲蟹,又賄半;去聲泰半、卦半、隊半。
(6)平聲真文,又元半,上聲軫吻,又阮半;去聲震問,又願半。
(7)平聲寒刪先,又元半;上聲旱潸銑,又阮半;去聲翰諫霰,又願半。
(8)平聲蕭肴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9)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10)平聲麻,又佳半;上聲馬,去聲禡,又卦半。
(11)平聲庾青蒸,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12)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13)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14)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艷陷。

(乙)入聲五部
(1)屋沃。
(2)覺藥。
(3)質物錫職緝。
(4)物月曷黠屑葉
(5)合洽。

這十九部大約衹能適合宋詞的多數情況。其實在某些詞人的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與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語音發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響。

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某些詞在習慣上是用入聲韻的,例如【憶秦娥】、【念奴嬌】等。

平韻與仄韻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調規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另一體。

衹有上去兩聲是可以通押的。這種通押的情況在唐代古體詩中已經開始了。

(二)詞的平仄
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顯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詞,一讀就知道這是從七絕或七律脫胎出來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個律句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這詞的後闋開頭用對仗,就像律詩頸聯用對仗一樣。【菩薩蠻】前後闋末句本來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後代詞人許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萬樹【詞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後闋末句都用了律句,那麼,整首【菩薩蠻】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組成的了。不過要注意一點:詞句常常是不粘不對的。像【菩薩蠻】開頭兩句雖然都是律句,但它們的平仄不是對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現在分別加以敘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須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無眠』。兩個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綠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雲淡』,仄仄平平如『怒髮衝冠』。兩個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如果先平腳,後仄腳,則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擴展,我們把平起變爲仄起,仄起變爲平起,就擴展成爲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風歸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紅旗漫捲西風』。兩個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聲,則第五字往往用平聲;如果第三字用平聲,則第五字往往用仄聲。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聲的如『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第三字用平聲的如『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兩個律句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又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詞中還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現在再分別加以敘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聲,第二字仄聲),而且往往是疊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調笑令】,『團扇,團扇。……弦管,弦管』。個別詞牌也用平仄,如辛棄疾【南鄉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見。衹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長城內外』,望字是一字豆,『長城內外』是四字律句。這樣,『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成爲整齊的對仗。

特種律。——特種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較特別的仄腳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腳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腳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憶秦娥】前後闋末句,依【詞律】就該是特種律句。其實,前後闋倒數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種律句。如『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如夢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種律句。如『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又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

拗句。——大多數的詞牌都是沒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數詞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嬌】前後闋末句(如『一時多少豪傑』,『一樽還酹江月』),【水調歌頭】前闋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宮闕』),後闋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橋飛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總之,從律句去了解詞的平仄,十分之九的問題都解決了[32]。

(三)詞的對仗
詞的對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對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對仗,例如西江月前後闋頭兩句。此類固定的對仗的很少見的。

一般用對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園春】前闋第二三兩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兩句;後闋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兩句。又如【念奴嬌】前後闋第五六兩句。又如【浣溪沙】後闋頭兩句。

【沁園春】前闋第四五六七兩聯,如『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後闋第三四五六兩聯,如『惜秦皇漢武,略輪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是以兩句對兩句,跟一般對仗不同。像這樣以兩句對兩句的對仗,稱爲扇面對[33]。

凡前後兩句字數相同的,都有用對仗的可能。例如【憶秦娥】前後闋末兩句,【水調歌頭】前闋第五六兩句,後闋第六七兩句,等等。但是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

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殘陽如血』。

除了這兩點之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的一樣的。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都是從律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因此,要研究詞,最好是先研究律詩。律詩研究好了,詞就容易懂了。

--------------------------------------------------------------------------------

[1] 這是根據【類編草堂詩餘】所分小令、中調、長調而得出來的結論。
[2] 萬樹【詞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體』。徐本立【詞律拾遺】增加四百九十五個『體』。清代的【欽定詞譜】共有二千三百零六個『體』。
[3] 大中,是唐宣宗年號。
[4] 這是依照一般的說法。
[5] 原名【漁父】。
[6] 曲終叫做闋(que)。一闋,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終了。下面再來一闋,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當然前後闋的意思還是連貫的。
[7] 字數不同如【菩薩蠻】,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詳下節。
[8] 舊法,前後闋中間空一格。現在分行寫,中間空一行。
[9] 但是改爲橫排。
[10] 其所以不止舉一首,是要顯示詞人依譜填詞的嚴格。
[11] 字下加小圓點的都是入聲字。不要按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去了解。下同。
[12] 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
[13] 『興』,去聲。
[14] 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這就是說,如果第三字用仄,則第一字必須用平。後闋末句同。
[15] 『看』,平聲。
[16] 『漫』,平聲。
[17] 『昨』字未拘平仄。
[18] 雙調用‖號表示前後闋同。下同。
[19]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爲:『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裡是按詞譜斷句。
[20] 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前闋第三句、後闋第四句爲一個十一字句,中間稍有停頓,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詞人常常把它分成兩句,並且是上六下五(參看張惠言【詞選】所錄他自己的五首【水調歌頭】)。毛主席的詞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寫的。這調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詞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橋飛南北』,蘇軾詞中的『不知天上宮闕』,『起舞弄清影』等。
[21] 跟【水調歌頭】一樣,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而且用拗句。
[22]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爲:『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裡是按詞譜斷句。
[23]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裡是按詞譜斷句。
[24] 第一句可以用韻。
[25] 調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應該了解爲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26] 這一句,依【詞律】應分兩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27]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 戈載【詞林正韻】的韻目依照【集韻】,現在改爲『平水韻』(即第二章第二、六兩節所講的詩韻),以歸一律。
[29] 具體的字見於附錄【詩韻舉要】。下同。
[30] 十字句罕見,不討論。
[31] 豆,就是讀(dòu)。句稍有停頓叫豆。一字豆不須點斷,衹須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 關於詞的平仄,還有許多講究。如有些地方該用去聲,有的地方該用上聲,又有人以爲入聲、上聲可以代替平聲。這衹是技巧的事或變通的辦法,不必認爲格律,所以略而不講。
[33] 詩也有扇面對,但不如詞的扇面對那樣常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1-1 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章 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
第一節 詩詞的節奏

詩詞的節奏和語句的結構是有密切關係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和語法有密切關係的。因此,我們把節奏問題放在這裡來講。

(一)詩詞的一般節奏
這裡所講的詩詞的一般節奏,也就是律句的節奏。律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即兩個字)作爲一個節奏單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則最後一個字單獨成爲一個節奏單位。具體說來,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從這一個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兩句口訣是基本上正確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節奏點上,所以可以不論;第二、第四、第六字在節奏點上,所以需要分明[1]。

意義單位常常是和聲律單位結合得很好的。所謂意義單位,一般地說就是一個詞(包括複音詞)、一個詞組一個介詞結構(介詞及其賓語)、或一個句子形式、所謂聲律單位,就是節奏。就多數情況來說,二者在詩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們試把詩句按節奏來分開,每一個雙音節奏常常是和一個雙音詞、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形式相當的。

例如: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毛澤東)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澤東)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毛澤東)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李益)

應當指出,三字句,特別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個音節的結合是比較密切的,同時,節奏點也是可以移動的。移動以後,就成爲下面的另一種情況: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試看,另一種詩句則是和上述這種節奏相適應的:

須——晴日。(毛澤東)
起——宏圖。(毛澤東)
雨後——復——斜陽。(毛澤東)
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
海月——低——雲旆,江霞——入——錦車。(錢起)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

實際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爲兩個較大的節奏單位:五字句分爲二三,七字句爲四三,這是符合大多數情況的。但是,節奏單位和語法結構的一致性也不能絕對化,有些特殊情況是不能用這個方式來概括的。例如有所謂折腰句,按語法結構是三一三。陸游【秋晚登城北門】:『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如果分爲兩半,那就衹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糞土當年萬戶侯』,這個七字句如果要採用兩分法,就衹能分成二五(『糞土——當年萬戶侯』),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七律·贈柳亞子先生】『風物長宜放眼量』,這個七字句也衹能分成二五(『風物——長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還有更特殊的情況。例如王維【送嚴秀才入蜀】『山臨青塞斷,江向白雲平』;杜甫【春宿左省】『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臨青塞』、『臨萬戶』、『隨平野』、『向白雲』、『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動賓結構作狀語用,它們的作用等於一個介詞結構,按二三分開是不合於語法結構的。又如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按節奏單位應該分爲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語法結構則應分爲一四(『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二者之間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按語法結構應該分成五二(『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王維【山居】『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按語法結構應該分成四一(『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元稹【遣行】『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按語法結構也應該分成四一(『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這種結構是違反詩詞節奏三字尾的情況的。

在節奏單位和語法結構發生矛盾的時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語法結構。事實上,詩人們也是這樣解決了矛盾的。

當詩人們吟哦的時候,仍舊按照三字尾的節奏來吟哦,但並不改變語法結構來遷就三字尾。

節奏單位和語法結構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變例。我們把常例和變例區別開來,節奏的問題也就看清楚了。

(二)詞的特殊節奏
詞譜中有著大量的律句,這些律句的節奏自然是和詩的節奏一樣的。但是,詞在節奏上有它的特點,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節奏。

在詞譜中,有些五字句無論按語法結構說或按平仄說,都應該認爲一字豆加四字句(參看上文第三章第二節)。特別的後面跟著對仗,四字句的性質更爲明顯。試看毛主席【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又試看毛主席【沁園春·雪】:『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按四字句,應該是一三不論,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萬』字仄而『長』字平,『紅』字平而『內』字仄。這裡不能按律詩的五字句來分析,因爲這是詞的節奏特點。所以當我們分析節奏的時候,對這一種句子應該分析成爲『仄——平平——仄仄』,而於具體的詞句則分析成爲『看——萬山——紅遍』,『望——長城——內外。』這樣,節奏單位和語法結構還是完全一致的。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後闋:『恰同學少年,風化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也有類似的情況。按詞譜,『同學少年』應是平平仄仄,現在用了仄仄平平是變通。從『恰同學少年』這個五字句來說,並不犯孤平,因爲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

不用對仗的地方也可以有這種五字句。仍以【沁園春】爲例。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前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後闋:『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沁園春·雪】前闋:『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後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無論按語法結構或者是按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擊』、『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張元干【石州慢】前闋末句『倚危檣清絕』,後闋末句『泣孤臣吳越』,它的節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張孝祥【六州歌頭】:『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間箭』就是這種情況。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又如辛棄疾【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2]。』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這些都在上文談過了。值得注意的是語法結構和節奏單位的一致性。

在這一類的情況下,詞譜是先有句型,後有平仄規則的。例如【沁園春】末兩句,在陸游詞中是『有漁翁共醉,溪友爲鄰』,這個句型就是一個一字豆加兩個四字句,然後規定這兩句的節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又如【沁園春】後闋第二句,在陸游詞中是『又豈料而今余此身』,這個句型是上三下五,然後規定它的節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這裡,語法結構對詞的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1-1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節 詩詞的語法特點

由於文體的不同,詩詞的語法和散文的語法不是完全一樣的。律詩爲字數及平仄規則所制約,要求在語法上比較自由;詞既以律句爲主,它的語法也和律詩差不多。這種語法上的自由,不但不妨礙讀者的了解,而且有時候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藝術效果。

關於詩詞的語法特點,這裡也不必詳細討論,衹揀重要的幾點談一談。

(一)不完全句
本來,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個別情況。在詩詞中,不完全句則是經常出現的。詩詞是最精煉的語言,要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表現出尺幅千里的畫面,所以有許多句子的結構就非壓縮不可。所謂不完全句,一般指沒有謂語,或謂語不全的句子。最明顯的不完全句是所謂名詞句。一個名詞性的詞組,就算一句話。例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兩聯: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若依散文的語法看,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完全表達出來了。李白的詩,清新得像庾信的詩一樣,俊逸得像鮑照的詩一樣。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江東,杜甫看見了暮雲春樹,觸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誼的回憶來,這個意思不是很清楚嗎?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餘的了。

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裡有四層意思:『晴川歷歷』是一個句子,『芳草萋萋』是一個句子,『漢陽樹』與『鸚鵡洲』則不成爲句子。但是,漢陽樹和晴川的關係,芳草和鸚鵡洲的關係,卻是表達出來了。因爲晴川歷歷,所以漢陽樹更看得清楚了;因爲芳草萋萋,所以鸚鵡洲更加美麗了。

杜甫【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這裡也有四層意思:『雲鬟濕』是一個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個句子形式,『香霧』和『清輝』則不成爲句子形式。但是,香霧和雲鬟的關係,清輝和玉臂的關係,卻是很清楚了。杜甫懷念妻子,想像她在鄜州獨自一個人觀看中秋的明月,在亂離中懷念丈夫,深夜還不睡覺,雲鬟爲露水所侵,已經濕了,有似香霧;玉臂爲明月的清輝所照,越來越感到寒冷了。

有時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語,有動詞,有賓語,其實仍是不完全句。如蘇軾【新城道中】:『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這不是兩個意思,而是四個意思。『雲』並不是『披』的主語,『日』也不是『掛』的主語。嶺上積聚了晴雲,好像披上了絮帽;樹頭初升起了太陽,好像掛上了銅鉦。毛主席所寫的【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月』並不是『叫』的賓語。西風、雁、霜晨月,這是三層意思,這三件事形成了濃重的氣氛。長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況下叫的。

有時候,副詞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樣修飾動詞。例如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裡說:『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恰』字是副詞,後面沒有緊跟著動詞。又如【菩薩蠻】(大柏地)里說:『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復』字是副詞,也沒有修飾動詞。

應當指出,所謂不完全句,衹是從語法上去分析的。我們不能認爲詩人們有意識地造成不完全句。詩的語言本來就像一幅幅的畫面,很難機械地從語法結構上去理解它。這裡衹想強調一點,就是詩的語言要比散文的語言精煉得多。

(二)語序的變換
在詩詞中,爲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們可以對語序作適當的變換。現在舉出毛主席詩詞中的幾個例子來討論。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國(神州)六億人民都是堯舜。依平仄規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億』放在第一二兩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兩字,『堯舜』說成『舜堯』。『堯』字放在句末,還有押韻的原因。

【浣溪沙·1950年國慶觀劇】後闋第一句『一唱雄雞天下白』,是『雄雞一唱天下白』的意思。依平仄規則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兩字,『雄雞』放在第三四兩字。

【西江月·井岡山】後闋第一二兩句:『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壁壘森嚴』和『眾志成城』都是成語,但是,由於第一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嚴』放在第三四兩字,『壁壘』放在第五六兩字。

【浪淘沙·北戴河】最後兩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曹操【觀滄海】原詩的句子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依【浪淘沙】的規則,這兩句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蕭瑟』放在第一二兩字,『秋風』放在第三四兩字。

語序的變換,有時也不能單純了解爲適應聲律的要求。它還有積極的意義,那就是增加詩味,使句子成爲詩的語言。杜甫【秋興】(第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皇枝』,有人認爲就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皇棲老碧梧枝』。那是不對的。『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鸚鵡』『鳳皇』挪到前面去,詩人所詠的對象就變爲鸚鵡與鳳皇,不合秋興的題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上句『經眼』二字好像是多餘的,下句『傷多』(感傷很多)似應放在『莫厭』的前面,如果真按這樣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調,也是詩味索然的。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語法來要求,那就是不懂詩詞的藝術了。

(三)對仗上的語法問題
詩詞的對仗,出句和對句常常的同一句型的。例如:

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主語是名詞前面加上動詞定語,動詞是單音詞,賓語是名詞前面加上專名定語。

毛主席【送瘟神】:『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爲橋。』主語是顏色修飾的名詞,『隨心』、『著意』這兩個動賓結構用作狀語,用它們來修飾動詞『翻』和『化』,動詞後面有補語『作浪』和『爲橋』。

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爲對仗,這是正格。但是我們同時應該注意到:詩詞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衹要求字面相對,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

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分國』是『蓋』的直接賓語,『八陣圖』卻不是『成』的直接賓語。

韓愈【精衛填海】:『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細』字是修飾語後置,『山石細』等於『細山石』;對句則是一個遞系句:『心裡希望海波變爲平靜。』我們可以倒過來說『口銜細的山石』,但不能說『心望平的海波』。

毛主席的七律【贈柳亞子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太盛』是連上讀的,它是『牢騷』的謂語;『長宜』是連下讀的,它是『放眼量』的狀語。『腸斷』連念,是『防』的賓語;『放眼』連念,是『量』的狀語,二者的語法結構也不相同。

由上面一些例子看來,可見對仗是不能太拘泥於句型相同的。一切形式要服從於思想內容,對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四)鍊句
鍊句是修辭問題,同時也常常是語法問題。詩人們最講究鍊句;把一個句子煉好了,全詩爲之生色不少。

鍊句,常常也就是鍊字。就一般說,詩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中心詞(稱爲『謂詞』)。把這個中心詞煉好了,這是所謂一字千金,詩句就變爲生動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說明這個道理的。相傳賈島在驢背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猶豫不決,用手作推敲的樣子,不知不覺地衝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前導,韓愈問明白了,就替他決定了用『敲』字。這個『敲』字,也正是謂語的中心詞。

謂語中心詞,一般是用動詞充當的。因此,鍊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現在試舉一些例子來證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衹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說法好得多,因爲衹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鍊字。它們都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於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衹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第三四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鎖』字是鍊字。一個『鎖』字,把龜蛇二山在形勢上的重要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換成『夾大江』之類,那就味同嚼蠟了。

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後闋第一二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卷』字是鍊字。用『卷』字來形容紅旗迎風飄揚,就顯示了紅旗是革命戰鬥力量的象徵。

毛主席【沁園春·雪】第八九兩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舞』和『馳』是鍊字。本來是以銀蛇形容雪後的山,蠟象形容雪後的高原,現在說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靜態變爲動態,就變成了詩的語言。『舞』和『馳』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動的形象更加突出。

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第三四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騰』和『走』是鍊字。從語法上說,這兩句也是倒裝句,本來說的是細浪翻騰、泥丸滾動,說成『騰細浪』、『走泥丸』就更加蒼勁有力。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氣概被毛主席用恰當的比喻描畫得十分傳神。

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鍊字。杜甫【恨別】第三四兩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老』字是形容詞當動詞用。詩人從愛國主義的情感出發,慨嘆國亂未平,家人分散,自己垂老滯留錦江邊上。這裡衹用一個『老』字就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

毛主席【沁園春·長沙】後闋第七、八、九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二字是名詞當動詞用。毛主席把當年的萬戶侯看成糞土不如,這是蔑視階級敵人的革命氣概。『糞土』二字不但用得恰當,而且用得簡煉。

形容詞即使不用作動詞,有時也有鍊字的作用。王維【觀臘】第三四兩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鍊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語序(包括倒裝句),涉及詞性的變化,涉及句型的比較等等,也都關係到語法問題。古代雖沒有明確地規定語法這個學科,但是詩人們在創作實踐中經常接觸到許多語法問題,而且實際上處理得很好。我們今天也應該從語法角度去了解舊體詩詞,然後我們的了解才是全面的。

--------------------------------------------------------------------------------
[1] 這兩句口訣之所以不完全正確,是由於其他聲律的原因,已見上文。
[2] 這是一個拗句,這裡不詳細討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