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2|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瘛弊致说(1)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0-12-14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字网
“瘛敝一字,从前不认识,甚至从来未见过。《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词4万多个的《康熙字典》里也找不到。我第一次见到此字,是在冯尔康先生2000年发表的题为《20世纪中国社会各界的家族观》的长文中。冯先生看过大量的族谱资料,他告诉人们,传统人家的堂屋里,神龛牌位常书写“天地君亲师”五字,但进入民国以后,一些家庭却改作为“天地国亲师”:“君”改成了“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他特别强调说:“还有将‘君’字改作‘瘛字的,不知何义,可能是说以民立国吧”。冯先生从观念社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这个“不知何义”的“瘛弊郑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过当时,我暗自猜度,这个“瘛弊执蟾攀悄掣黾易宓闹魅嘶蚣移鬃迤椎谋嘈凑吆龇⑵嫦搿⒘榛一动而偶然创造的杰作,碰巧被冯先生见到也说不定的。   
但一年之后,我否定了这一猜测。因为从民国初年的报刊中,我也同样看到了“瘛弊值墓开使用,并且意思相当明确,使用十分自觉。我所见到的,是中国社会党的专刊《社会世界》。它创刊于1912年4月15日,也即中华民国刚刚诞生几个月之后。在该刊的创刊号里,“瘛弊炙娲可见,确然就是“”字之意。刊物的编辑明显是起意要把“”字都改成“瘛弊值模如“中A民”写作“中A民瘛保“春秋”写作“春秋瘛薄F渌带有“瘛弊值拇首椋还有“窦摇薄“窠纭薄“英瘛薄“本瘛薄“瘛薄“窦琛保等等。一下子见到那么多陌生而刺激的“瘛弊郑实不能不引起对于当时国人心目中“民国”的意义和份量的无限遐思。至于这“瘛弊郑曾经激起过多少国人对于新生国家的向往和希冀,如今也只能是去诉诸历史的想像了。  

民初“瘛弊值拇酥质褂茫大约是针对“”字的俗写“搿弊侄来。它首先与中文构造的那种会意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字本是会意字。《说文解字》解“”曰:“邦也,从口从或”;解“或”字也说其为“邦”之义,从口从戈,以守邦土。然而会意字一旦产生,在流通和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部分字形符号由于出现新的意义或新的写法,又有可能使人在识读时产生新的“会意”,甚至还有人会因之作出人为的改动。“”字的古体之一“蟆弊值牡生,就是典型的例子。据《正字通》记载,唐武则天掌国时,“有言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建议将“”中的“或”字改为“武”字的,但不久又有人进言:“武在口中,与困何异”,认为将“武”困在“口”内并不吉利,于是,武则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把“或”改成“八方”,造成了一个新字――“蟆保以表明其合法掌有四海的尊崇地位。所以,《玉篇》就说“蟆弊帜恕疤莆浜笏作”。不过,此字昭示天下之后,却未能流通开来,只是徒增了一个武坠适露已。  

“”字的“正字”地位虽不曾动摇,其“俗写”之字却不一而足。其中,“搿弊钟质歉髦炙仔粗杏跋旖洗蟮囊桓觥!墩字通》就解 “搿蔽“俗字”。“搿弊值牟生,可能与“”的草书有关。其在宋代以后已较为流行,笔画较少和写作方便应是原因之一。如今的简化字“国”的由来,恐与此亦不无关联。当然,这其中也还存在着另外的因素。北宋以后,专制王权不断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顶峰。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即国家”,国自然也就是“王国”、“君国”和“帝国”了(传统的“帝国”一词非empire)。从这个意义上说,“搿弊郑倒是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国家的性质,因而在专制王朝时代,它也就不言而喻地获得了某种政治上的合法性。这也同时就是为什么在封建帝制被推翻,皇帝、君王的存在不再合法的时候,“瘛弊钟直挥邢胂罅Φ娜嗣谴丛煨允褂玫脑因:“民”与“王”相对,成为国家的主人,国由“君”、“王”、“皇”的私产,变成民有、民治、民享的公产,也即“”由“搿北涑伞瘛薄U庵只嵋獾淖换,实在是很自然的。  

必须指出的是,“瘛弊炙湓诿窆初年一度被人较多使用,却并非当时中国人所新创。该字至少在辽代以前,就已经产生,而且本身就是“”的俗写字。只不过此字长期未见流通,少有人识罢了。辽人释行均在《龙龛手鉴》里,列有“”字的五个俗写,其中就包括有瘛蟆肴字。但“瘛弊志烤乖岛味来,其造字之初有何意图,如今已是难得而知。从字形上大胆“会意”一下,或许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指邦国拥有“广土众民”之义;二是《书经》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旨,即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归根结底都仍逃不出 “为君王谋”的实质。这种儒家的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观念有着根本不同是众所周知的。当然,它们之间也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国粹派代表人物刘师培编《中国民约精义》,陈天华等大赞孟子“民贵君轻”观念,在清末时对于国人接纳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就是证明。从这一点来看,如果上述对“瘛钡拇统内涵理解成立,那么该字也未尝不可说曾成为儒家的“小传统”与近代政治良性互动的一个有意义的历史符号。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