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2|回覆: 0

8000年前濟南人生活:住半地穴式朝陽房喝小米粥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4-24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濟南時報
201242494226204.jpg
西河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黃中明 攝

  【開篇語】
  建築大師貝聿銘曾經說過:『我們只是地球上的旅遊者,來去匆匆,但城市是永遠存在下去的。』而一個要永遠存在下去的城市,如果沒有自己的歷史,就沒有自己的靈魂,那將是難以想像的。
  泉城濟南,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大約八千多年前的後李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古以來,濟南一直是連接東北、京津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樞紐,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大辛莊的商代甲骨文、長清仙人台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洛莊漢王陵的發現、危山兵馬俑的出土,以及眾多市區遺址,都對展示濟南古城的歷史風采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2013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即將在濟南召開,而當前,全市上下也正在圍繞『加快科學發展、共建美麗泉城』而努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特別推出『考古濟南』系列報導,希望通過對濟南眾多考古發掘項目的重新梳理,爲讀者呈現濟南豐富的歷史文化畫卷,讓大家更了解這座城市,欣賞這座城市,熱愛這座城市。
  在章丘市龍山鎮龍山三村西北約200米處地下,深埋著8000年前濟南先民的遺存
  西河遺址:能否建遺址公園?
  考古濟南,要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河遺址說起。
  西河遺址屬於後李文化,後李文化是上世紀90年代,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淄博市臨淄後李遺址發掘時,首次發現識別出來的一種新文化遺存。其年代大約距今8500―7500年之間,前後延續約1000多年時間。目前已經發現的後李文化遺存近20處,西河遺址即其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後李文化遺址之一,根據對該遺址的炭 14測年,這一遺址約在距今
  7700―8400年之間,是山東地區目前已發現的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遺存。
  龍山三村的村民把從西至北環繞遺址的小河稱作西河,西河遺址也由此得名。西河遺址的發掘,受到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1997年的發掘成果被評爲『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獲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田野考古三等獎。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西河遺址被公布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場探訪:
  田野下埋藏著8000年前的先民遺存
  從工業北路一直往東,走102省道就能到章丘,很多人都跑過這條路,不過也許很少有人知道,在102省道經過的章丘市龍山鎮龍山三村西北約200米處的地下,深埋著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河遺址。經過1991年、1997年和2008年三次考古發掘,一個山東省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最具典型性的山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呈現了出來。根據對該遺址的炭14測年,這一遺址約在距今7700―8400年之間。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以及眾多房屋的遺蹟,清晰地呈現了8000年前的村落生活。
  近日,在城子崖博物館館長田繼寶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龍山鎮龍山三村西北約200米處。102省道從這裡經過,站在公路邊上往東北方向望去,人們正在一個磚瓦廠里忙碌。公路邊有一塊刻有『西河遺址』的保護標誌。車來車往,如今這個地方已經看不出什麼異樣,但在這片土地下面的遺址,卻記錄著8000年前濟南人的生活。
  考古故事:
  兩條大雞煙換來珍貴石磨盤
  西河遺址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使用磨製石器是該時期物質文化發展階段的標誌。因此,除了眾多陶器,西河遺址出土的還有大量石器。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石鐮、石磨盤、石磨棒等等。
  在離西河遺址不遠的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有一個大而完整的石磨盤和一根配套的石磨棒。說起這個石磨盤的來歷,還頗有一番曲折的故事。
  1999年的某一天,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館長田繼寶到西河遺址附近的一個村莊進行田野考古調查,路過一戶杜姓村民的家時,擺放在家門口的一塊大石塊引起了他的注意。上前仔細一看,田繼寶不禁一陣激動:『這不是西河遺址的東西嗎?』他立即走進村民家詢問石磨盤的來歷。原來,這石塊是村民老杜在西河遺址附近自己的田裡取土時挖出來的,他只當是塊石頭,看到表面很光滑,就拿回家支在門口當個石凳。田繼寶就對老杜說:『這可是文物呢,有著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老杜驚訝地說:『既然這石頭是文物,俺就把它獻給政府了。』田繼寶說:『你給國家貢獻了文物,我要獎勵你兩條好煙。』老杜說:『好煙俺也抽不上,隨便買兩條就行。』田繼寶於是給他買了兩條大雞煙,然後讓人用車把石磨盤運走。老杜又拿出一根石棒子問田繼寶需不需要,田繼寶一看,原來這根石磨棒和石磨盤是一套的。就這樣,兩條大雞煙換來了一套珍貴的石磨盤。經過省內很多文物考古專家學者的鑑定,這是我省迄今發現的後李文化時期最大的也是最完整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保護性回填:
  1997年就爲日後做遺址公園創造了條件
  西河遺址經過1991年、1997年和2008年三次考古發掘。在1991年進行的一次搶救性發掘中,考古人員就發現了第一座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
  1997年,在西河遺址上修建的省道又開始動工,考古人員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並且解決了第一次發掘中沒有解決的兩個問題:房址上有無門道和有無柱洞的問題。在配合公路施工進行緊急發掘之後,爲了保護遺址,考古人員又對遺址進行了回填,就是在考古現場鋪蓋塑料布,揚撒河沙,用黃黏土夯打,逐層恢復至原地面。這樣的回填,是爲了更好地保護遺址,以便日後有條件做遺址公園時,讓遺址得以原樣呈現。
  規劃建議:
  組群式遺址公園展現古代文化發展序列
  早在10年前,佟佩華、蘭玉富就在【章丘西河遺址的發掘】一文中提出建議,建議對在章丘發掘的一系列文化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文章指出,『章丘地區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蘊藏著一個完整清晰的古代文化發展序列。我們查遍了全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資料,發現沒有一個像濟南這樣有著可以上溯至8000年開外的歷史,而且前後承接、經久不衰。這是文化品位高、別人沒有、只此一家的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
  佟佩華和蘭玉富進而呼籲建立章丘市龍山文化遺址公園,『這個公園是組群式的,其中重點是西河遺址(龍山鎮)、焦家遺址(党家鎮)、城子崖遺址(龍山鎮)、王推官莊遺址(寧家埠鎮)、東平陵故城(龍山鎮)、洛莊漢墓(棗園鎮)等等。基本的思路是把保護和展示結合起來,還可以做一些有限的發掘,模擬復原一些有觀賞價值的古代遺蹟。另外適當地增加一些交通和服務設施。倘若該構想能夠被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並付諸實施,必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深遠影響。』
  8000年前,咱濟南人怎樣生活?
  住半地穴式朝陽房,最大房70平方米;用陶釜、燒灶做飯;採取走訪婚制度,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母系氏族社會
  □本報記者 錢歡青
  通過對西河遺址的三次發掘,通過觀察發掘中呈現出來的遺蹟和遺物,8000年前濟南人的生活便能栩栩如生展現在我們面前。
  住房 半地穴式朝陽房,最大70餘平方米,房內分居住、炊飲、活動區
  且讓我們先來看看8000年前濟南先民的房子是咋樣的。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延常參與了對西河遺址的後兩次發掘。劉延常認爲,西河遺址揭露出來的大批房屋遺址,清晰地呈現了8000年前濟南人的生活住所。
  以1991年第一次發掘的一個房屋遺址爲例,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時候的住房情況―――
  房子面積大概有50多平方米,跟現在城裡人兩室一廳的房子大小相似。那時候的房子不是從地面上建的,而是半地穴式的,也就是先從地面挖一個大約45公分深的坑,然後再在地面上建起房子的上半部。房子呈長方形,但房子的四個角是圓的。牆壁和地面都比較平整。
  房子基本朝南,這能最大限度獲得太陽的光亮和熱量。房屋的朝向也說明古代先民對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的規律有了清楚的認識。
  進門之後正對著的是炊飲區,炊飲區類似於現在的廚房,『廚房』位於最中間,不僅因爲吃飯的重要,還因爲它能爲整個房子燒火取暖。
  『廚房』的左側也就是房子的西部,是大約20平方米的居住區。從面積來估算,應該能住大概10個人。居住區的牆面有一層薄薄的黃泥膏,古人將其燒硬之後,用來美化居室環境,並達到防潮的效果。可以想見的是,有了這一層燒硬的黃泥膏,肯定不用再擔心如今牆面漆常有的甲醛超標的裝修污染了。
  房子的東面則是活動區,相當於現在人的客廳,但此客廳非彼客廳。先民的活動區,主要是用來幹活的,加工石磨盤、石鐮等工具,都要在這個區域完成。
  在對西河遺址進行的三次考古發掘中,一共發現了近30座房屋遺址,房子成排而建,有門和門柱。內部構造和朝向都基本一致,既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也有7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房屋建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整個聚落的修建應當是經過統一規劃,一次性布局的。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跨度七八米之間,總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實在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大工程。
  做飯 陶釜、燒灶,喝小米粥,已不完全靠採集、狩獵生活
  炊飲區有三組燒灶組成,其中一組較大,另外兩組較小。這燒灶可以說是如今農村灶台的前身了。燒灶由三個石支腳組成,三個支腳內有一個下凹的火塘,前面還有一個石灶門。
  有趣的是,灶門雖然面向房子的大門,但並不是正對著大門,而是稍有偏向。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如果完全不對著門,那麼門口的風吹不進灶門,不好燒火;但是如果正對著大門,風又太大,容易浪費柴火。在三組燒灶的其中一組上面,還殘留著一個陶釜底座。這場景,令人很容易就能想像出一幅煙霧瀰漫、栩栩如生的炊飲生活畫面。
  那麼,先民們的『伙食』怎麼樣呢?
  考古人員曾經發現了一些殘留在陶釜底部的東西,這些東西很像是因爲做飯糊了而留下的,山東大學考古系植物考古實驗室從殘留的東西里發現了粟的成分,也就是說,早在8000年前,濟南先民就吃上小米了。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自始至終注意採集土樣,隨後請植物考古實驗室進行浮選、檢測,發現了炭化稻米,但是否是人工培育稻,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不過可以肯定的是,8000年前的濟南先民已不完全靠採集、狩獵生活,一定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了。
  陶器 燒陶技藝還較原始,陶器顏色深淺不一
  有了燒灶,有了小米,先民們又是用什麼樣的『鍋』來燒飯,用什麼樣的『碗』來吃飯的呢?這就要說到先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容器――― 陶器。現在我們看一個瓶子、一個碗覺得很常見,其實容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人類文明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容器的進步,陶器是容器,瓷器、銅器是容器,如今的電腦硬碟,其實也是一個容器。
  且說8000年前的濟南先民用的什麼容器。在考古遺址現場,工作人員在房子裡總能發現一排陶釜、陶罐。陶釜分大、中、小三個型號,陶釜呈圓柱體,底是圓的,方便擱在燒灶上。先民用陶釜、陶罐來盛糧食、水,用陶釜來燒水做飯。
  那時候的制陶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由於對燒陶的火候掌握得還不是很好,所以陶器的顏色並不是很均勻,有的呈紅褐色,有的呈青灰色。人們在黏土中摻進了沙粒以使陶器更加耐火。
  制陶方式一般分爲兩種,稍微原始一點的是用『泥片貼塑』手法,就是先在地上挖個坑,然後用泥片一片片交錯著貼成器形;稍晚點兒的用的是『泥條盤築』的方法,就是用泥條將陶器盤築成形。在做到口沿部分的時候,往往將口沿部分泥條外翻出一點,以方便燒成後用手提著。然後用指甲將外翻出來的口沿壓實。在眾多出土的陶釜中,口沿外側用指甲壓實的痕跡還清晰可見。先民們就是這樣,用雙手一點一點打造出實用的陶器,一點一點開啟中國陶瓷藝術的文明之光。
  社會形態 母系氏族社會,處在公房制走訪婚階段
  西河遺址發現的三四十至7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近30座,據估算,40至50平方米的大房子能居住十幾個人,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也可以住七八個人。依人類生育繁衍的一般規則,居住在同一單位內多達十幾人的群體,至少是由具有血緣關係的三四代人組成,這個群體可能是一個以母系爲紐帶的核心家庭。以此推算,西河遺址的房屋就可能包含著若干個核心家庭組成的一個氏族,也可能是由幾個氏族再組合成一個胞族的居處。
  換句話說,西河遺址的一排房屋,是由若干個核心家庭組成的一個家族,若干排房屋,則是若干家族組成一個氏族,最後由一兩個氏族構成聚落共同體。這應當是當時較爲普遍的社會結構。而此時的社會形態還屬於母系氏族社會,因此有學者認爲,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還處在公房制走訪婚階段。

        來源:濟南時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