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0|回覆: 1

[文學研究] 走進【史記】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5-4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唐江澎 張克中

  一、教材編寫意圖
  
  【史記】作爲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不僅代表著中國史學的成就,而且深遠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程,是構建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在高中語文選修課課程『文化論著研讀』系列中,開設【〖史記〗選讀】課程,對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有很大的幫助。
  依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教科書編寫力圖在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上做足文章,使學生學會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增強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魅力與藝術魅力,從而陶冶自己的性情,學會用清醒睿智的現代眼光去關照歷史與現代生活,並最終奠定較高的文化品位基礎,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判斷能力。
  教科書編寫還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在整體展示【史記】內容的基礎上,選取重點章節,選取其中較爲容易理解掌握的篇目內容,讓學生走進這部治國安邦、立身處世的文化經典,領會這部追求『歷史與人性』的偉大著作。南宋史學家鄭樵評價【史記】曾說,『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教科書力圖展示【史記】的主要歷史觀點,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用以支撐作者觀點的關鍵材料,進而認識【史記】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教科書編寫中還非常注重學生語文學習基本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必修教材學習之後繼續積累文言文的基本知識,更爲全面地把握文言現象,進一步鞏固提高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同時,教科書在編寫中充分考慮提升高中生研讀文化論著的能力,力圖使學生體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經典閱讀過程,養成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於探究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並最終逐漸學會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爲體現這一編寫意圖,教科書在『閱讀與探討』、『積累與應用』部分非常注重積累反思與實際應用的訓練。
  
  二、教材特點
  
  編寫者依據『以人爲本、遵循規律、引導學習、倡導開放』的原則設計編寫了【〖史記〗選讀】。
  【〖史記〗選讀】充分考慮了普通高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和選修課程的功能定位,採取了各種辦法來儘量滿足學生個性學習的願望。在教材內容上,【〖史記〗選讀】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較爲系統地把握【史記】全書的體例和內容,除了列傳,教科書對【史記】中的『本紀』『世家』『表』『書』均有涉及,欄目設計合理,所選資料豐富,顯示了史記的史學成就和文學成就;同時,教科書也注重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把【史記】精華集中進行展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清晰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在材料的選擇上,【〖史記〗選讀】注重典範性,不求面面俱到,抓住重點,把【史記】最具代表性的篇章節選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既能了解整部著作的概貌,又能學習其中最爲經典和主要的內容。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史記〗選讀】沿襲了蘇教版必修教材的專題呈現方式,全書共有八個專題,打破【史記】原有的編排方式,其中六個專題分別從『司馬遷其人其事』、『【史記】的體例』、『【史記】的史家傳統』、『【史記】的理想人格』、『【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史記】的敘事藝術』等方面全面呈現【史記】內容,教科書的第七、八個兩個專題分別是『【史記】的影響』、『研究【史記】』,是對學習【史記】選讀後的成果總結,也是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從而溝通古今激活歷史,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領悟人生的兩個專題,有助於學生擴展視野,體現了選修課程的靈活性。與必修教材不同的是,【〖史記〗選讀】中的篇目在正文之外還有譯文,還有各種點評旁註,包括古人、今人和編寫者自己的評註,評註涉及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文字表達等等,取材廣泛,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能對【史記】展開較爲深入的學習。【〖史記〗選讀】每篇選文後均有『閱讀與探討』,每個專題後均有『積累與應用』。『閱讀與探討』在突出【史記】的文學性的同時比較重視發掘全文的思想價值;『積累與應用』注意多方拓展,除了對本專題的相關內容進行總體把握和進一步地理解認識外,文言基礎知識的系統梳理工作也分散在每個專題後,這對提高學生的文言知識積累和閱讀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方式上,【〖史記〗選讀】沿襲蘇教版必修教材採用的『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三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最終改變構建了一個平台,對促進學生學會學習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教學建議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選修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對【〖史記〗選讀】的教學實施有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由於各個學校的教學資源不同,因此對【〖史記〗選讀】課程的具體處理也就會不盡相同。在這裡,我們也僅就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給廣大教師的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史記〗選讀】課程教學的總原則是:『文本研習』重在訓練學生對文言基礎知識和文言現象的積累與整理,我們的目標是,【〖史記〗選讀】的教學要承擔起最終基本解決學生能流暢閱讀一般文言文的任務;『問題探討』重在探索作者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史記】的人文精神和藝術魁力,從歷史的角度感悟其價值取向,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同時也能以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客觀評價【史記】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活動體驗』重在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課題研究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史記】這部文化典籍的理解與把握,從而最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整個課程的學時安排如下:
   gdia20060318-1-l.jpg
  如此建議的理由是,第一專題雖是【〖史記〗選讀】的導引,但【太史公自序】的文字過於艱深,可藉助譯文作簡單處理,不要過多地在文章本身下功夫,而且我們下面還要建議把這一專題放在整個教科書教學環節的後半程來處理;第二專題是【史記】體例,重點應放在讓學生對【史記】體例的認知上,不必用太多課時;三、四、五、六專題是【〖史記〗選讀】的重點所在,學習的時間理應加強;第七專題談【史記】的影響,這需要學生課外查閱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建議的2個學時只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時間;第八個專題是學生在學習了【〖史記〗選讀】課程後的成果展示匯報,2個學時也夠了。
  在教材的教學實施流程中,我們建議教師從第三專題開始教學,教學完成三、四、五、六專題內容後,再來實施第一專題的教學並依次完成第二、七、八專題的教學。上文已經談到,【太史公自序】文字比較艱深,儘管有譯文,但由於學生實際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限,真正掌握難度很大,如果我們一上來就學習【太史公自序】,對學生學習【〖史記〗選讀】的積極性會是個傷害。另外,我們在沒有讓學生接觸【〖史記〗選讀】生動鮮活的其他內容之前,在學生對【史記】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之前,沒有必要讓學生先對司馬遷其人其事作過細的了解。所以儘管是【〖史記〗選讀】的導引,我們還是應該把第一專題放在後面來組織實施教學。需要向老師們說明的是,一旦我們學習了三、四、五、六專題,再來學習第一專題時,要讓學生重讀必修教材中的【報任安書】一文,同時教師應把袁傳璋的【司馬遷與中華文明】(見教參)一文印發給學生,這時的學習應該從更高的高度認識司馬遷,認識【史記】。當然,這樣的學習一定要求學生要進行課前大量閱讀。三、四、五、六專題是【〖史記〗選讀】的重點,各專題的教學應緊扣專題內涵,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該更加詳細和周密。第三專題的重點是在了解劉邦、李廣兩位歷史人物時,要時刻關注【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春秋筆法。第四專題在教學中應突出『文化』研讀的色彩,重點探討傳主的人格、品質、精神、理想追求及對後世的影響。第五專題是對【史記】人物刻畫藝術的學習,本專題教師在分析司馬遷刻畫人物的諸多細節藝術的同時,要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體會司馬遷兩種不同的刻畫人物手段:一是選取某一人物生平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的描寫來刻畫人物,一是通過人物生平全過程的交代以刻畫人物。前者以【刺客列傳】爲代表,後者以【項羽本紀】爲代表。第六專題是對【史記】敘事藝術的學習,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史記】敘事的形式、敘事的章法、人物刻畫中的敘事、敘事中的情感表達這幾個方面進行重點梳理,可以在本專題中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第二專題是【史記】的體例,我們雖然建議大家用1個課時完成教學,老師們也可視具體情況而定,這一部分不是【〖史記〗選讀】的重點,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整體了解接觸一下全書的體例,有個感性的認知即可,因此如果課時緊張,也可以把本專題放在課外讓學生自學。第七專題是關於【史記】的影響,嚴格意義上講這已不是【〖史記〗選讀】的內容,教參上也不主張把這一部分放在課堂上學習,但是從文化論著選讀的目的出發,我們還是建議教師用2個學時來組織教學,不是講解教科書呈現的內容,而是組織學生分若干專題在課外大量查閱【史記】相關影響資料的前提下寫成調研報告分別在班級交流共享。第八專題應是我們學習【〖史記〗選讀】後的成果展示,它應是學生用現代眼光去關照優秀傳統文化後的一個結論,也是今天與歷史的一種理性對接,這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大有益處,因此我們建議用2個學時去處理。在具體處理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建議教師要組織學生以課題研究的形式在課外廣泛閱讀相關資料,經過合作探究,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學生對司馬遷、對【史記】這部文化典籍的理解和認識,以論文報告會的形式在班級中共享。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把學生最後的優秀論文結集付印。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2-5-4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教師在對具體選文實施教學時,可以針對具體的選文內容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可以串講,也可以小組討論課堂交流;可以用專題講座的形式處理某些篇目,也可以讓學生課外自學一些篇目。無論採取什麼教學方式,我們在處理選文的過程中,都要注意遵循上文提到的一個教學總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好【〖史記〗選讀】的【學習與評價】,我們應該把它看成語文選修課程的配套教材,【學習與評價】對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對選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對文言閱讀延伸與拓展,都設計了較爲科學的訓練題目。
  
  四、學習建議
  
  【〖史記〗選讀】應該是絕大多數高中學生第一次較爲完整地在語文課堂上接觸【史記】這部文化典籍,如何學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在學習之前,每個人的心裡都要清楚自己爲什麼要學習【〖史記〗選讀】這門課程,學習這門課程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有兩點大家一定要清楚:一是較爲系統完整地學習【〖史記〗選讀】,將大大提高自身的文言閱讀能力,能夠很好地培養自身好學深思的探究態度,這對今後的求學和工作將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二是學習【〖史記〗選讀】,將對自我的品格修養、道德理想、精神追求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優秀文化典籍的學習將使自己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上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帶著這樣清醒的意識去學習【〖史記〗選讀】,將有助於我們始終能以濃厚的興趣去閱讀,去理解,去探討,去發現。
  明白了學習【〖史記〗選讀】課程的意義之後,就是技術操作層面上的問題了。【〖史記〗選讀】首先是文言的學習,因此我們學習文言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應在學習【〖史記〗選讀】中應用。誦讀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我們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來誦讀選文,要讓自己養成較好的文言語感能力。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旁批、評點、圈點勾畫的好習慣,讓瞬間的思想火花化成文字,以備自己課後學習和複習之用。與學習必修教材文言文稍不同的是,此時我們更要注意文言知識、文言現象的積累,每個專題中的『積累與應用』都有相關的文言知識點的梳理,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此爲基礎,在老師的帶領下,對相應的文言知識作進一步的歸納和整理,我們應該藉助【〖史記〗選讀】的學習,把古代文言中的實虛詞用法、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句式等相關基礎知識問題基本解決,使自己今後在閱讀一般文言時基本沒有障礙。其次,學習【〖史記〗選讀】更重要的還是對文化典籍的閱讀,這大大有別於我們先前在必修教材中學習單篇文言的目的。既然是一部文化典籍的閱讀,我們就要始終有一個整體的閱讀概念和清晰的閱讀目標。整體的閱讀概念就是我們在學習【〖史記〗選讀】課程專題的過程中,心裡始終要清楚這一專題重點,要我們領會【史記】哪一方面的問題,是它的敘事藝術還是它的人物刻畫藝術,是它的春秋筆法還是它的人格理想,是它的體例還是它的影響等等。清晰的閱讀目標就是我們要從這部文化典籍中尋求它的價值觀念、品格追求、道德理想,從而形成自己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爲自己傳承民族優秀的文化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研讀的目光和手段來學習【〖史記〗選讀】,要始終堅持以研究和探究的態度來學習選文。我們要逐漸地學會去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談出自己的思考,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學會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要學會如何從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要結成一個個的學習小組,我們要學會在團隊中合作交流分享學習研究的成果,我們還要不斷嘗試著寫些反思、探究、總結性的小論文等等。這對我們全面理解把握司馬遷和【史記】,最大限度地拓寬自身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接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精神滋養,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文化品位,最後形成健康健全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理想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目前,高中生學習文言的興趣一般都不高,原因非常複雜,這裡不一一陳述,我們強調的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個選擇【〖史記〗選讀】課程的學生都要努力讓自己葆有一種學習的熱情,我們應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走進司馬遷,走進【史記】,走進【〖史記〗選讀】,在一種濃郁的積極的學習氛圍里實現我們的選修目標。最後要說的是,在傳統的課程模式里我們沒有這麼完整地接觸一部文化論著研讀的學習機會,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大家就應該好好地把握住。
  
  五、推薦書目
  
  1.【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2.【史記箋證】(韓兆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長之著,三聯書店1984年版)
  4.【史記通論】(韓兆琦著,廣西師大出版社1996版)
  5.【史記辭典】(倉修良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史記精言妙語】(張大可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