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5|回覆: 0

[狹義文字學] 小篆 文字的大一統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0-7-7 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化網
小篆
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來的一種字體。它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
【說文解字・敘】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根據這種說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數人直接從大篆省改出來的一種字體。從出土的秦國文物來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漸演變來的,兩者之間並無截然分明的時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較繁複,書寫不便,不符合社會發展對文字的要求,所以從春秋起就開始簡化,到戰國就明顯加快,李斯等人不過是把社會上已經通行的小篆字體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為標準字體,向全社會推廣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以及無數秦量、秦權、詔版。東漢時許慎作【說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樑。
戰國時期的文字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後,漢字的發展到了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戰國時代,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此外,隨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宏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由於各國和不同地區在文字書寫方面的『各行其是』,造成了戰國文字形體上的極大混亂,同一個字的寫法大不相同。
小篆與文字大一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秦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書同文』(【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一成為小篆。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敘述這段歷史時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這說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當時的幾位大臣負責,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文字進行改造後,統一整理形成的標準漢字形態。由於李斯在書法方面的名氣很大,後人把小篆也稱為『李斯小篆』,認為小篆是李斯一人發明的字體。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從字體風格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規範整齊、勻稱優美等特點,在秦朝滅亡後的兩千多年裏一直受到書法家們的喜愛,幾乎歷代都有善於書寫小篆的大家出現。此外,小篆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製作官用印璽的首選字體,篆刻藝術就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