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9|回覆: 0

[漢語教育] 中國歷史人物對聯的研究及創作(三)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0-10-29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河東楹聯網

既如前面所言,關於歷史人物的對聯無論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各各存在諸多特色,那麼我們在研究這部分對聯的時候,也肯定有必要先將其分類細劃,以便詮識辨悟,以察其究竟焉。  
  歷史人物的對聯,我以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是以介紹事跡,褒揚功德,讚頌精神為主的;二是借古抒懷,以史喻志的;三是借歷史人物為名,來表現作者的諧趣、機智和巧慧,頗具文學特色的;還有一類就是批判與嘲諷性質的。為了下面行文的方便,我對這四種內容不同的人物對聯分別給予特定的名稱,將包含第一種內容的人物對聯稱為『祭奠型對聯』(也可以稱之為『紀念型對聯』),把第二種稱為『喻志型對聯』;把第三種稱為『巧智型對聯』;把第四種稱為『嘲諷型對聯』。這僅是對歷史人物對聯的一種分類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對聯所反映的對象,將它們做這樣兩種區分:甲、以先輩(或長輩)為對象的對聯;以平輩為對象的對聯;以晚輩為對象的對聯。乙、以他人為對象的對聯;以自己為對象的對聯;同時以他人和自己為對象的對聯;丙、以單人為對象的對聯;以兩人為對象的對聯;以多人為對象的對聯。
  這幾種分類,其實是交疊的。在所有的歷史人物對聯當中,範圍最廣,數量最大,意義也最為重要的是祭奠型對聯(而祭奠型對聯又多以先輩、以他人和以單人為對象),所以本書將對這一類對聯進行重點研究和分析。
  2、祭奠型人物對聯(之一)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中華大地上,隨便走到哪一個地方,都可以探尋到前人留下的遺蹟。他們在多少年、多少代之前,就在這塊養育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土地上生息。他們的肉體早已不在,但他們的心靈,他們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存留至今,成為我們承緒、發展和不斷進步的依據。他們茹毛飲血的發端,篳路藍縷的開拓,含辛茹苦的延續,艱苦卓絕的成功與創造,無不在我們民族的血脈裏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們其中一些人的名字甚至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圖騰與象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們毫無愧怍地成為後人的楷模、典範和榜樣。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就是永遠不忘民族的根,就是要永遠傳承那堅忍、剛健、頑強和忠誠的基因,永遠光大那浩瀚、博大、正直和弘毅的精神。
  這塊土地是這樣古老和久遠,歷史的遺蹟又是如此地眾多,以至在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市甚至每一個縣,我們幾乎都能找到祭奠先人的場所。這些場所中,所有那些能夠讓人們公開祭奠的地方,供奉的都不僅僅是一家一門的祖宗和上輩,而均是在歷史上有所創造,有所建樹,有恩澤施於地方,有功勞行於民眾,足以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人們建立這樣的場所,固然是為了讓自己的情感有所託付,同時更是為了讓一種偉大的精神紮根於土壤而恆久永駐。從陝西的黃帝陵到湖南的炎帝陵,從洞庭湖畔的屈子廟到成都郊區的杜甫草堂,從合肥的包公祠到西湖的岳飛墓,再到現代的中山陵和黃花崗烈士墓……這些勝跡,這些遺址,這些歷史人物留下衣冠、留下足跡也留下風骨神韻的地方,都成了吸引遊子旅客、凝聚後輩子孫的聖地。人們在這裏留連駐足,睹風物而思先人,他們所感受、所吸吮的,又何止是一時一刻的心靈震顫和此情此景的審美愉悅?這類經歷,這類體驗帶給他們中許多人的,將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永恆的啟迪、教育和感念。那麼,催生這種心靈震顫、審美愉悅和深刻的啟示、巨大的教育與永恆的感念的,除了祭奠場所的其它內容外,那些不可或缺的人物對聯所起到的作用,當是不應該輕視的。
  青城山,是我國的道教名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西部,以前歸灌縣管轄,今為都江堰市屬地。該山山形如城,北接岷山,連峯迴繞,綿延不絕,最高峯為青城峯。山上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風景旖旎,幽雅秀麗,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稱。相傳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山修道,後人譽為道家的『第五洞天』。根據當地的傳說,青城山還有着更其久遠的故事。說是心懷黎民,一心圖治的黃帝曾到此山訪高士,求賢良,因此,後人於山上立黃帝祠以為紀念。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曾替這裏撰寫了【青城山古黃帝祠】對聯,現抄錄於此,與讀者共享:
  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
  問龍F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神州。
  對聯作者于右任先生是清朝光緒年的舉人,也是最早的同盟會成員之一。他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反對帝制,在國民黨中威望極高,先後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國民黨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等職。在這副對聯中,于右任先生讚頌了我們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始祖黃帝開混沌,刈草莽,啟蒙昧的不朽功德,且以僅僅五個字便概括之。然後,從五千年文明的生發演化皆肇始於斯的宏觀角度,將炎黃子孫對煌煌先祖的敬仰之情和繼承之志,以充滿自信與豪邁的語調表現出來。
  人們如果到四川旅遊,其旅遊路線一般是這樣的:從成都出來,便可上青城山。然後,往都江堰觀看這座修建於2000多年前,屬世界水利史上最早、也是最偉大的工程,同時參謁二王廟。
  二王廟,位於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上,是為紀念秦國蜀地郡守李冰及其兒子二郎所建的祀廟。該廟原建於南北朝時期,初名崇德祀,宋代以後,封建王朝統治者敕令追封李冰父子為王,遂改稱二王廟。岷江一帶的川西平原在未修建水利設施以前,一直受到水患危害,災害頻仍,穀物不收。自從李冰設計並帶領民眾修建了都江堰之後,這裏成為不懼水旱、旱澇保收的千裏糧倉。四川被後人稱為『天府之國』,都江堰的功績首當其衝。都江堰所處的位置本來是非常難以修建水利設施的,尤其是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和工藝條件下。李冰提出的治理方案是『深掏灘,低作堰』,經採用這一方案修建的都江堰從那時起,毫無損毀地保存和沿用到今天,為世界歷代水利工程之僅有。在這座祀廟裏,有一副對聯:
  一門兩禹;
  六字千秋。
  這副對聯非常簡練,但所表述的情義卻非同一般。上聯稱讚了李冰父子二人治水的功績,將其與傳說中的大禹相提並論,讚譽之高,無以復加。下聯則具體評論了李冰的治水經驗,認為他提出的『深掏灘,低作堰』的方法已經經過了千年的考驗,還將繼續流傳下去,遺惠於子孫後代。這副對聯是以李冰父子兩人為對象的對聯,這在祭奠型對聯中不為多見。有人評價這副對聯的特點是:簡明扼要,易讀易記。筆者認為它最主要的特點還是高度概括,評點精當。
  從上面所列舉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祭奠型人物對聯的確是表達人們對先祖、先輩中不朽人物的景仰心情的一種最佳方式,而且從字裏行間滲出的情感,飽含了莊嚴和莊重,虔敬和尊崇這樣幾個特點。
  3、祭奠型人物對聯(之二)
  我們已經將莊嚴、莊重、虔敬、尊崇歸結為祭奠型對聯的特點,這是從它整體上給人的感覺來講的。倘若仔細分辨這些對聯的內容,不難發現,人們在撰寫這類對聯的時候,是根據人物對象的不同,作者感受的不同,時代環境的不同以及學養身份的不同,而從不同角度破題切入,激揚文字,傳情抒臆,評鑑品藻的。正因為寫作者主觀上的諸多不同,也就造成了這類對聯在內容的展現風格、表達方式上的不同。同是對歷史人物的祭奠與懷念,有的採用高屋建瓴式手法,對所撰寫的對象進行宏觀和抽象的定性;也有的採取濃縮概括生平的方式,具體地宣揚對象的功勞業績;還有的則認為對象的事跡已為後人耳熟能詳,聯中便並不涉及具體事跡,只以彰顯其個性、宣傳其品德、展示其魅力、弘揚其精神為主要目的。因此,我們不妨根據剛才的歸納,將祭奠型對聯依其內容再分解為如下幾種不同模式:
  a、高屋建瓴,宏觀定性類;
  b、引述生平,宣傳業績類;
  c、弘揚品格,彰顯精神類。
  我們分別來看看這三種不同模式的人物對聯的特點。
  (1)高屋建瓴,宏觀定性
  前面所舉的于右任先生撰寫的青城山古黃帝祠對聯,就是屬於這一類別的。撰寫這一類別的對聯,需要作者對撰主――也即對聯的寫作對象,這裏暫且借用人物傳記這一體裁的術語來作為我們研究的工具――的個人事跡有全面的把握,更在此基礎上,以全部歷史和整個時代為縱橫坐標,站在一個足以俯瞰具體歷史事件的高度上,反思和透析人物的蓋世功績和卓越意義。下面我們看一首題寫於安徽亳縣華佗庵的對聯:
  漢獻之時恨未醫國;
  神農而後賴有傳人。
  華佗,是東漢獻帝時候的名醫,他醫術精深,不僅在外科方面成為一代醫祖,同時還精通內科、婦科、兒科以及針灸等等。他在醫學上做出的最著名的貢獻是發明了麻沸散,作為麻醉藥物,用在外科手術上。麻沸散據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物。當時,帝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混戰,天下大亂,本身是軍閥,同時也是詩人的曹操曾寫詩描繪當時的情況說,『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在這樣的生活境況下,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饑饉和戰亂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當然也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華佗背着藥囊,走便了中原大地的許多地方。他行醫各地,醫治、救活的人無以計數,人們將他譽為『神醫』。華佗雖然『活人無算』,但眼看着社會的腐敗與混亂,他卻更有志於報效國家,拯救社會,只是他的這一理想無法得到實現。華佗後來被曹操借 口殺害,他的治國抱負終於落空,但作為一代神醫,他的名字卻同樣彪炳於史冊。
  在中國古代,人們將救死扶傷,替人治療身體疾病的人稱為醫生,藉此引申,又將那些具有治國安邦之才,能夠替陷於內憂外患的國家排憂解難的人稱為『醫國手』。華佗的更高理想是當一個醫國手,所以【後漢書・華佗傳】說他『恥以醫為業』――這使我們想起了魯迅。魯迅當年赴日本留學,正學的是醫科。但他在目睹中國因落後而受盡帝國主義侵略的種種事實之後,毅然放棄學醫,轉而走上以筆為槍的『吶喊』之路,要診療中華民族沉疴深重的心靈。
  神農嘗百草,是中國遠古時代的一個動人傳說。正是他親口嘗過百草之後,才發明了中醫藥,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寶貴的醫學遺產。但神農的功勞還不僅於此,他還是農耕文明的創立者,促使人們由採集漁獵步入到農業生產的生活方式。
  正是如此豐富和深刻的背景,烘託了這副對聯所要表達的主題。該聯儘管文字十分淺顯,但它的確傳達出一種宏大的意境,讓人讀後頓生敬仰之意。
  再舉一個例子,鞏縣杜甫墓前的一副對聯。
  歌吟總帶憂民淚,
  顛沛仍懷愛國心。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