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4|回覆: 0

[中醫理論] 論中醫之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2-24 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汗出異常緣於人體陰陽失衡,其表現一是不該出而出的多汗,二是該出而少出或不出的無汗、少汗,其成因與邪氣的性質和正氣虧虛的狀態有密切關係。

•【傷寒雜病論】不僅詳細論述了汗法在六經病證,尤其是太陽病中的應用,創立的麻黃湯、桂枝湯及其類方,更是把汗法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

汗作為一種常見的生理和病理現象,中醫學對其有着深刻而獨到的認識,表現在不僅對出汗異常有着細緻的辨識和相應的處理措施,而且還把發汗作為一種治法用於疾病治療。茲加以梳理論述之。

生理之汗

汗為五液之一,即『五臟化液,心為汗……』(【素問·宣明五氣】)。依據『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靈樞·決氣】),可知汗是津液代謝外現於肌表的產物。【醫碥】認為:『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泄則為汗』,可知尿與汗均由津液化生。此外,由於津液與血均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又為血生成的重要物質,故有津血同源或汗血同源之稱。此如【血證論】所說:『汗者陽分之水,血者陰分之液,陰與陽原無間隔,血與水本不相離。』

何以為汗?【素問·陰陽別論】言:『陽加於陰謂之汗』,說明汗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產物,人體內的津液隨陽氣而佈於體表,又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出於腠理而成為汗。對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比象而言:『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張景岳進一步解釋道:『汗出於陽而本於陰,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吳鞠通亦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

五臟之中,汗為心之液,與其他四髒卻也有密切關係,如肺主氣,外合皮毛,唯其宣通衛氣才能敷布,津液隨衛氣而至體表。衛氣護衛體表、司開合,腠理開,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閉,玄府不通,則汗不能出。脾胃為後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運,則汗液有源。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氣條達,汗液才能外出。腎為水髒,統主五液,腎精充足,則水有下源,汗液乃充。

由此可知,汗是受機體內、外環因素的影響,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靈樞·五癃津液別】),另如渴飲熱湯、進食辛辣及情緒激動、勞作奔走等,陰陽二氣隨之自行調節而導致的結果,具有滋潤肌膚、調節體溫、排出廢液的作用,對於保持人體陰陽、寒熱、燥濕的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病理之汗

汗出異常緣於人體陰陽失衡。其表現一是不該出而出的多汗,二是該出而少出或不出的無汗、少汗。究其成因,這些都與邪氣的性質與正氣虧虛的狀態有密切關係。

就邪氣致汗而言,風為陽邪,其性疏泄,故風邪犯表,腠理開泄,多有汗出;暑、火均為陽邪,其性炎熱,既可蒸津外出而見多汗,也易耗津傷氣而見無汗;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凝滯,腠理收閉,故寒邪侵犯多為無汗。

就正虛致汗而言,陰虛者陽氣相對偏盛,陽強不能密,迫津外出而見汗出過多;陽虛者,不能固護,腠理不閉,陰津不斂,亦見多汗。此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言:『人之氣血,猶陰陽之水火,平則寧,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如水熱自涌。陽虛者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至於正虛而無汗、少汗者,或因陰虛無源作汗,或因陽虛無力蒸化成汗。

多汗可見於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臨證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是謂自汗,一般認為多由氣虛或陽虛而致。寐中汗出,醒來即止者,是謂盜汗,一般認為多由陰虛而致。然臨證並不盡然,如【景岳全書】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筆花醫鏡】也說:『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秉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治也。』

汗出色黃染衣者,是謂黃汗,多為濕熱內郁之徵。熱病過程中,全身惡寒戰慄,而繼之汗出,是謂戰汗,屬於身體邪正相爭,為病變發展的轉折點。

病情危篤之時,若見汗出如珠如油、質黏者,此為亡陰之汗;若冷汗淋漓如水者,此為亡陽之汗。二者統稱之為『脫汗』或『絕汗』,為陰陽虛極、將欲離決之候,即『絕汗乃出,出則死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除了可見於全身外,多汗還可見於身體某一局部,如:①頭汗,多因於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上蒸,或虛陽上浮所致;②心胸汗,多見於思慮過度,暗耗心血者;③半身汗,多因於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周,常為中風病之先兆;④手足汗,多見於脾胃濕熱者,若無它症則屬正常。

汗出過多對人體的損害一是傷津耗氣,如『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靈樞·決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素問·舉痛論】);二是消減血液,即『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因此,對於多汗的治療,當在辨證論治治本的基礎上,合以斂汗藥治標,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煅龍骨、煅牡蠣等。

治法之汗

根據汗的機理和作用,中醫學還常通過發汗來治療疾病,此即『八法』中的汗法。

汗法,亦稱解表法,是通過主動發汗,使腠理開泄,汗液外出,進而祛除表邪,解除表證,即『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儒門事親】)。先賢通過觀察發現,『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並認識到經汗所散之熱,多是因為外邪鬱閉肌膚而成,如【素問·玉機真髒論】謂:『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熱論】還言:『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這些均提示汗法具有祛除表邪及開郁泄熱的作用。

張仲景對【內經】的思想有深刻領會,把發汗作為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徑,並付諸廣泛實踐。【傷寒雜病論】不僅詳細論述了汗法在六經病證,尤其是太陽病中的應用,創立的麻黃湯、桂枝湯及其類方,更是把汗法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值得一提的是,桂枝湯所主治的太陽中風本有『汗自出』,張仲景卻仍治以辛溫之劑,通過解肌發表、調和營衛而竟有以汗止汗之功,可謂奇觀!此外,他還創造性把汗法用於雜病治療中,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諸有水者……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風水,其脈自浮……當發其汗』;『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等。另外,還對發汗的注意事項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提示,如關於桂枝湯的服法,『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而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皆不可發汗,等等。

後世據此認為,凡能祛邪於外,透邪於表,使氣血流暢,營衛調和,皆是汗法的作用。因此除適用於外感表證外,汗法還能用於麻疹初起、疹點隱隱不透,上半部的水腫,風寒濕痹,瘡瘍初起而有寒熱者等。

其實汗法在臨證中的運用尚不止於此,一些醫者根據發汗能激活氣血、祛邪外出的作用,進一步探索、擴大了汗法的臨床應用範圍,如用於治療銀屑病、蕁麻疹、帶狀疱疹等。

綜上所述,可作以下總結:①出汗是一種生理現象,是『陽加於陰』、自主調節的結果,對燮和陰陽、保持內外環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②出汗也是一種病理反映,是陰陽失衡的徵兆,耗氣傷陰是其直接後果,因而當辨證而治,合以斂汗以減少耗散;③出汗還是一個邪氣外出的途徑。根據中醫學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即『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洩之,就其近而引導之』(【溫病條辨】),合理、充分利用這一途徑,通過主動發汗,給邪找出路,因而其應用雖以表證為指征而又不必完全囿於此。(朱光 河南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