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0|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語言發展中偏義複詞的變化(2)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12-22 15: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從意義上看,古漢語偏義複詞表現為兩個語素都保留其作為單音詞連用時的詞彙意義,也就是說作為陪襯語素的意義並未消失,凝固成複合詞後,其義偏向哪一個語素,完全受特定的語言環境所決定,有時可從特定上下文詞語的互相照應上來確定偏義;有時可聯繫前後文句意的相承貫通上來確定偏義;有時也可從遣詞造句的語法關係上來確定偏義;有時卻是單純為湊足音節需要而連帶提及。例如:
  16.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賈誼,【論積貯疏】)
  『飢』,災年;『穰』,豐年。聯繫下文禹湯遭受連年水災旱災,故『飢穰』當偏指『飢』,『穰』起陪襯作用。
  17.齊桓用其仇,有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漢書・梅福傳】)
  『仇』,指管仲,齊桓公重用原來反對自己的管仲為相,『仇』與『逆』互相照應,可見『逆順』只偏指『逆』,『順』起陪襯作用。
  18.昔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孔子因讒被逐,墨翟因讒被囚,故『讒諛』偏指『讒』,統承前文『季孫之說』、『子冉之計』而言。
  19.沐猴而冠帶,智小而謀強。(曹操,【薤露行】)
  『沐猴而冠帶』是化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沐猴而冠』一語,可見『冠帶』之『帶』只為湊音節需要而連帶提及。
  20.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遠;書疏數知聞,莫令信使斷。(北朝民歌【那呵灘】)
  『疏』,一種分條陳述的文體。『書』,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應,『書疏』顯然偏指『書』,而『書』正與『信使』互相照應,這樣『疏』起陪襯作用。這些例句也說明了古漢語偏義複詞在意義上的不確定性。胡培俊【古代漢語輔導題解】也說:『偏義複詞究竟偏在哪一個詞上,要由上下文的意思來確定,而且意義相反相對或相關相類的詞組合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偏義複詞同樣要根據全句的意思來確定』。
    四
  在現代漢語中從偏義複詞結構上看,其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構成偏義合成詞的每個字是語素,各語素之間結合得很緊,不容許隨便拆開或隨意加入什麼成分;二是陪襯語素不再時前時後,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語言環境所制約。比如『窗戶』,兩個語素結合得很緊,不能拆開或隨意加入什麼成分,其義偏指『窗』,陪襯語素『戶』無實意,位於『窗』的後面,只起陪襯作用。現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詞義固定單一。首先,其各個語素凝固成一個複音合成詞後,其意義偏向哪一個語素是固定的,不能因文而宜或隨文而異,即表義語素定位,在任何語言環境中,始終都固定在那個語素上,不會發生忽此忽彼的隨意狀態。其次,其各個語素雖然並列,但其中一個語素義已經消失,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詞上只起陪襯作用。例如:名詞『國家』、『人物』、『質量』、『舟楫』、『狐狸』、『妻子』等,兩個語素並列,其中一個語素義消失,『國家』偏指『國』,『家』義消失;『人物』偏指『人』,『物』義消失;『質量』偏指『質』,『量』義消失;『舟楫』偏指『舟』,『楫』義消失;『狐狸』偏指『狐』,『狸』義消失;『妻子』偏指『妻』,『子』義消失。動詞『忘記』、『死活』、『離合』,形容詞『好歹』、『緩急』等,其義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記』偏向『忘』,『記』義消失;『死活』偏向『死』,『活』義消失(反動派不管人民的死活。實際上是讓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離合』偏指『離』,『合』義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義消失;『緩急』多指『急』義,『緩』義消失。這些詞語偏指意義是固定不變的,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沒有因語境或文體不同發生轉移。它們的特點是兩個語素並列起來後,一個語素的意義消失,這就造成了偏義詞,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詞上只起陪襯作用。  
    五
  從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隨着語言的發展變化,偏義複詞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也顯然不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一是偏義複詞經歷了一個臨時組合階段,由詞組逐漸凝固成詞的發展過程。其發展變化的情況是:(1)有的代代相傳襲用,慢慢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偏義複詞。如國家、窗戶、妻子等。(2)有的經過臨時組合使用之後,漸漸失去了其意義功效而被淘汰不用。如車馬、園圃等。(3)有的既沒有固定成詞,又沒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處於試用階段。如成敗、得失、利害、恩怨等。二是隨着詞彙自身的發展,詞和詞組,以及詞和詞素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國家』、『妻子』原是詞組,後來變成了詞;『民』、『眾』原來是詞,現在成了詞素。古漢語偏義複詞處於臨時組合階段,內部結構不夠穩定,其義也隨文而異,到了現代漢語,這類詞大都已凝固成一個複音合成詞了,其中一個語素義已消失只起陪襯作用,詞義就偏向另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為比較獨立穩定、為大家所公認的概念了。這就是偏義複詞在語言發展變化中也發生的相應變化。通過對這些詞語的變化發展情況的認識,也許能增強我們閱讀古漢語學習現代漢語的能力。
   注釋:
  ①這裡所講的『變化』即詞語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結構、意義和用法的不同。
  ②解惠全主編.古代漢語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131.
  ③宋學農主編.古代漢語教程.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161.
  ④周本淳主編.古代漢語.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93.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