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7|回復: 0

[汉语词典] 连词“即是”的生成历程考察(2)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12-23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北方教育
在这些例子中,“即是3”在句中起连接功能,不能作状语,与让步连词等搭配使用。如例(11)中,“即”和“仍”搭配使用,其转折意味更加明显。这时,由于语法化的不断加剧,“即是”早已背离了“即”+“是”组合的原始性能,逐渐演化为表肯定的语气词,以及表假设和让步的连词,完成了从偏正短语“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语法化进程。  
  唐代以后,“即是”作为连词,便开始大量使用。如:  
  (13)若有大处开拓不去,即是於小处便不曾尽心。(《朱子语类・学二》)  
  (14)即是神仙他说有灾难,且在眼下,却猜不着什么的劫数。(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15)天风海水,能移无情,即是看不着日出,此行亦不为辜负。(《老残游记》)  
  (16)即是清霜剖野,乘闲莫厌来重。(唐・陆龟蒙《和胥即事》)  
  三、“即是”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隐喻――“即是”语法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语法化是一种词汇-语法现象,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在词语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心理相似性或相关性隐喻机制的影响,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会发生不同认知域的投射。“即”和“是”都有强调义,这两个词语的概念距离较近,根据认知上的隐喻原则,“即”和“是”就容易被看作是一个词语“即是”,从而更凸显强调义。这是由于相似性关系的存在,人们由表示“强调动作义”的源域向表示“强调感觉义”的目标域发生了投射。  
  (二)语法类推――连词“即是”的生成机制  
  语法类推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对连词“即是”的语法化类推,是从“即是”用于句首开始的。句首是连词的适宜生存环境。“即是”一旦位于句首,即步入了一条功能虚化的路径:判断功能→连接功能。连词“即是”的生成是语法类推的产物。从构成来看,“即是”属于一种“连词+是”的组合,该组合是一种能产格式,当时也出现了很多同类连词,如“若是”“虽是”“纵是”等。例如:  
  (17)若是阳不闭阴,则出涉危难而害万物也。(南齐书《五行志》)  
  (18)虽非愚畜,纵是聪人妄生异执者,亦名邪见。(《法苑珠林》)  
  (19)虽忏无益,纵是现身亦不得戎。(唐《法苑珠林》)  
  (20)虽是至亲,不能相保守也。(东晋《周易注》)  
  这种格式的盛行,对“即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其向“让步连词”功能意义的转化。  
  (三)句法位置――判断词“即是”附缀化的诱因  
  唐以后,偏正短语“即是1”后面逐渐跟谓词性成分,这样就形成了“即+是+动词”这样的句法结构。它平行于“状语+动词”这种状中结构,由于语法过程的单向性,“是”作为核心动词的地位受到排挤,让位于其后的动词成分,已不能再看作动词了,逐渐成为附着于“即”的一个词内成分,即虚化为词缀“即是”的意义,更多地由“即”来承担。“即是”最终在“即是+动词(短语)”格式中凝固成词。  
  “即是”组合从汉初开始出现,便在语境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下统计数据可资说明:  
  朝代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 宋 明 清  
  书名 《易纬稽览图》 《南齐书》 《法苑珠林》 《晦庵集》 《普济方》 《明儒学案》  
  数量 1 3 166 173 167 490  
  “即是”在人们的多次反复使用中,表示“强调”的原始义逐渐消失,表示“让步转折”的新意义和用法最终形成。  
  四、结语  
  纵观连词“即是”的生成和演化历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连词“即是”的形成经历了“即+是”偏正短语、“即是”合成词、让步连词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连词“即是”语法化的诱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语法类推、认知领域中的隐喻过程,以及语法位置的变换等。  
  通过对“即是”的考察分析,我们了解了“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语法化过程及语法化的动因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即是”。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