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5|回覆: 0

[中國方言] 今天,你方言了嗎?(1)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9-6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京晨報
核心提示
『儂好』『干哈啊』『說啥子咧』……如今,在北京街頭聽到方言早已不算個稀奇事兒。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人匯聚北京,各式『南腔北調』充斥於耳再正常不過。遇上個別方言,說得快了,聽成外語也說不定。一樣是說話,效果可不同。方言、普通話,各有愛家,當然,也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煩惱。今天記者就帶您一起感受一下這口音里的酸甜苦辣事。
最冷落的方言
在北京,普通話『必須的』
在北京,家鄉話是『忘不了的』,普通話是『必須的』。如今已成爲某公關公司骨幹的四川女孩鄧薇薇仍然記得畢業初到北京的情景。因爲怕說一口方言,被人看出是『外地人』,進而被『宰』,因此薇薇從剛踏出北京站的一剎那,就開口說起『普通話』。一次打車趕場面試,她怕司機欺她不認路,兜圈子亂轉,只好裝北京人,捲起舌頭用『普通話』說出自己的目的地。誰料一張口,司機就問:『姑娘是哪兒的人啊?』
接下來,在聽到她用『川普』(四川普通話)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薇薇頻繁地看到面試官皺起的眉頭。一位好心的招聘人員委婉地提醒她,『你得練練普通話了』,薇薇這才如夢方醒。於是,薇薇下定決心,每天早上去英語角練習『瘋狂普通話』。
如今,薇薇能把『像播音員一樣標準的普通話』說得倍兒溜,回首往事,薇薇表示:『我現在對此很理解,畢竟特殊工作特殊要求。在首都做公關人員,和政府、媒體打交道時,如果不說普通話顯然不夠專業。』
像薇薇一樣,來北京後基於工作需要,改變鄉音,開口講『普通話』的人很多。
最神奇的方言
見老鄉,家鄉話『必須的』
語言真的非常神奇,在偌大的北京城,標準的普通話將每個人的背景抹去,留下的只是身份。如果你是播音員、主持人、教師、官員、記者、公關、話務員、客服人員……那麼,請說普通話。而一旦踏出辦公室、脫下工作裝、告別商務餐,你會在地鐵、公交車、餐館、超市、停車場、健身房、宿舍等場所聽到各地的方言。
聽家鄉話有安全感
『家鄉話有安全感』,來自黑龍江的北漂王立岳不無淒楚地回憶起剛來北京的孤寂。『在辦公室和認識沒幾天的同事只是點頭之交,回到住的地方,素不相識的室友更不可能跟你掏心掏肺。每個人都孤單,內心渴望與人親近,又都害怕與人深交,個個害了被害妄想症一樣。』王立岳說,有點矯情,但這就是事實。『後來,我們那兒新住進一個哥們,我一聽口音,一股大子味兒,就知道是老鄉,當即善心泛濫,心想出門在外不容易,於是幫著搬東西,借掃帚。現在我倆早混熟了,下班總是一起吃點飯、喝點酒、侃大山。其實當時打開心結的不是別的,就是那句鄉音,讓我覺得親切、安全。任何一個身處北京的外地人都會明白這種感受,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語――不解釋,你懂得。』
學方言和客戶套近乎
周先生是個頭腦精明的生意人,來北京十餘年,結下了不少天南地北的朋友。每當有求於人請客吃飯時,周先生有一個屢試不爽的訣竅,找一個和客人是老鄉的朋友『作陪』,以此拉近距離。『在飯桌上,無話可說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與其絞盡腦汁找話題,不如拉上個他的老鄉,永遠不愁找不到共同語言。』
『很多人講情義,認老鄉,尤其是北方人。就好比你買東西,本來還想著討價還價呢,一聽是老鄉口音,立馬成交了。這種鄉音所產生的信任感讓人難以置信。』周先生將方言當成處世技巧,他說,曾有人爲了和客戶『套近乎』,專門學習方言。
說家鄉話最解氣
對於很多人來說,情感泄洪的媒介必然是家鄉話。『有苦惱、受委屈時和好朋友訴訴苦,工作表現好、加薪時向父母報喜,包括和男朋友使小性子、撒嬌,我用的都是家鄉話。因爲這是真實情感的最好表達方式!』來自山西的劉小姐說:『我們那裡說話鼻音重,很多音調和普通話不一樣,興奮也好,氣憤也罷,用普通話講出來根本不過癮。』有一次和男朋友吵架,劉小姐隱忍著不發作。突然媽媽打來電話,一聽到媽媽的家鄉話,劉小姐淚水決堤,用家鄉話把委屈滔滔不絕地倒了出來,『真是酣暢淋漓,我實在想像不出來,如果當時用文縐縐的普通話會有多麼彆扭。』
老鄉等飛機成好友
一句家鄉話,一縷故鄉愁。方言對於遠赴他鄉、來京上學的大學生來說,自然有著特殊的意義。福建泉州人小吳稱,每年大學新生入學,正是老鄉會『出動』的好時機。『老鄉會能比較容易建立友情。』小吳認爲,『老鄉會的兄弟姐妹們因爲同源會格外照顧。』小吳假期和老鄉乘飛機回家,在候機室,一個同爲福建的小伙聽到二人用閩南語聊天,心生親切,便也用閩南語一同交談。也因此,再加上年齡相差不大,三人成爲了好友,不僅當天一起登機,日後也經常一起吃飯,網上聊天等。『方言確實是拉近陌生人距離的好方法,能迅速建立歸屬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