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2|回覆: 0

[漢語詞典] 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0)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8-31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甲骨文網
注釋:


  [80] 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1冊,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之一,1944年。
  [81] 收入【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82] 【屯南】1059、4059記商王冊命商為侯。
  [83]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9章:黃中業:【商代『分封』說質疑】,【學術月刊】1986年第5期。
  [84] 載【東北人民大學學報】1957年第2、3期。
  [85] 【古文字研究】第6輯,1981年。
  [86] 載【歷史研究】1985年第2期。
  [87] 均收入【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88]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第1章第5節【商人諸宗族與商王朝的關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9] 收入【奴隸制時代】一書,科學出版社1956年11月版。
  [90] 『自由民』說見斯維至【關於殷周土地所有制問題】,【歷史研究】1956年第4期;徐喜辰【商殷奴隸制特徵的探討】,【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歷史)1956年第1期。『家長制家庭公社成員』說見趙錫元【試論殷代的主要生產者『眾』和『眾人』的社會身份】,【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4期。
  [91]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92] 載【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
  [93] 【殷墟卜辭中的『眾』的身份問題】,【南開學報】1981年第2期。1982年張永山也有【論商代的『眾人』】一文,除引甲骨卜辭資料外,深刻分析了【盤庚】篇裏眾的身份,並認為眾屬平民,但內部兩級分化,文章收入【甲骨探史錄】,三聯書店1982年9月版。
  [94] 【從殷墟小型墓葬看殷代社會的平民】,【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
  [95] 【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輯,1982年。
  [96] 王貴民:【商代『眾人』身份為奴隸論】,【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
  [97] 載【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8月版。
  [98] 載【先秦史論文集】,【人文雜誌】增刊,1982年5月。
  [99] 收入【甲骨探史錄】,三聯書店1982年9月版。
  [100] 【歷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輯,科學出版社1956年9月版,此書含【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殷商氏族方國志】(未完稿)兩篇文章。
  [101] 【歷史教學】2卷3期(1951年9月)、2卷4期(1951年10月)、2卷6期(1951年12月)。
  [102] 收入【甲骨金文學論叢】5至8集,油印本。
  [103]載【東方學報】(京都)第39冊,1968年。
  [104] 按:這方面的論述是以80年代發表的有關論文為基礎的。
  [105] 載【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06] 收入【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1990年6月。
  [107]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本3分,1936年。
  [108] 【關於殷代金文中所見圖象文字*[上北中子下業]】,【東方學報】(京都)第9冊,1938年10月。
  [109] 【甲骨文斷代研究法的再探討】,收入【殷代青銅文化的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3年。
  [110] 載【考古學報】1958年第1期。
  [111] 李學勤:【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
  [112] 【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版。
  [113] 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之一,1944年出版。
  [114] 但他釋卜辭『婦某』之某為姓,以證明殷代女子稱姓,屬族外婚,也作為宗法存在之證明,今日看來並不確切,『婦某』之某似是指父家之氏名。
  [115] 【文史】第17輯,1982年。
  [116] 【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3期。
  [117] 參見拙作【商周家族形態研究】。
  [118] 【安陽發掘報告】第2期,1930年。
  [119] 【歷史研究】1959年第9、10期。
  [120] 李學勤認為殷墟甲骨文的『王帝』其實就是『皇帝』。見其為劉桓【殷契存稿】(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所作『序言』。
  [121] 載【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122] 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123] 【殷曆譜】,【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45年。
  [124] 屈萬裏:【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自序】(小屯・第二本),台北,1961年。
  [125] 【殷虛卜辭研究】,日本弘前大學文理學部中國學研究會,1958年。
  [126] 【殷虛卜辭綜述】。
  [127] 許氏後又有【第五期五種祭祀祀譜的復原】,載【大陸雜誌】第73卷第2期。
  [128]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129] 【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12月
  [130]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本3分
  [131] 【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1956年第1期。
  [132] 收入【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33] 宋鎮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收入【出土文獻研究】第1輯,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常正光:【殷人祭『出入日』文化對後世的影響】,【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134] 連劭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90年。
  [135] 楊升南:【從殷墟卜辭中的『示』、『宗』說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3期。
  [136] 曹錦炎:【論卜辭中的示】,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1987年成都。
  [137] 【論殷墟卜辭中的『大示』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89年。
  [138] 金祥恆:【卜辭中所見殷商宗廟及殷祭考】(上、中、下),【大陸雜誌】第20卷第8―10期,1960年4―5月;晁福林:【關於殷墟卜辭中的『示』和『宗』的探討】,【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3期;楊升南文見前頁注[14]。
  [139] 【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140] 【殷墟地上建築復原第六例――兼論甲十三基址與*[左禾右它]示】,【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本3分,1984年9月。
  [141] 【殷墟地上建築復原第七例――論乙一及乙三兩個基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本4分,1995年12月。
  [142]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143] 張培瑜等:【試論殷代曆法的月與月相的關係】,【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
  [144] 【關於殷曆的兩三個問題】,鄭清茂譯【大陸雜誌】第14卷第1期,1957年7月。
  [145] 載【考古】1990年第2期。
  [146] 董作賓:【殷曆譜】,【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45年;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島邦男:【殷虛卜辭研究】,日本弘前大學文理學部中國學研究會,1958年;松丸道雄:【關於殷虛卜辭中的田獵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30冊,1963年;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灣藝文印書館,1989年。
  [147] 鍾氏在選擇辭例時注重嚴謹性是非常正確的。但田獵卜辭資料本身總顯得比較粗疏,如該書第93頁所舉【前】2.44.5辭,在甲、乙、丙三個占卜地點(田獵駐地)各自占卜時間是壬申、戊寅、壬午三日,壬申、戊寅間相隔五日,戊寅至壬午間相隔三日,但似乎不能據此就可以肯定甲至乙地是『需時六日』,乙至丙地『需時四日』,因為商王究竟何時動身,何時到達都沒交待,這樣估計兩地間距離總有不嚴格處。即使是鍾氏書中30頁所舉典型辭例也不是沒有這種問題,某日在甲地貞今日『王步於乙地』,又於某日在乙地貞『今日步於丙地』, 何以能知道王從甲地到乙地是什麼時間到達的呢?未必是兩個干支日之差所走的路程。所以利用田獵卜辭作地理研究有較大的推測性,需依靠文獻與實際地名相聯繫,調整相對位置。
  [148]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49] 【甲骨文研究斷想――為紀念於省吾先生百年誕辰而作】,【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
  [150] 無貞人稱『無名組』,亦是建立在以貞人為標準基礎上的。歷組無貞人組,是按與歷卜辭字形有共同特徵這個因素歸為一組的,黃組情況亦近似。
  [151]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1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152] 參見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53、54頁。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④原字為訁加多
   @⑤原字為火加良
   @⑥原字為臼下加用下加土
   @⑧原字為山加鳥
   @⑨原字為追去掉辶
   @⑩原字為氵加雲
   @(11)原字為氵加未
   @(12)原字為馬加肅
      作者:朱鳳瀚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