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0|回覆: 0

[狹義文字學] 漢字結構的主要變化(1)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11-11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華夏2009
從結構上看,漢字主要發生了三項變化: (1)形聲字由少數變成多數。(2)所使用的意符從以形符為主變為以義符為主。(3)記號字、半記號字逐漸增多。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一、形聲字由少數變成多數  


    在漢字發展的過程裏,形聲字在全部漢字裏所佔的比重逐漸上升,由少數變成了佔壓倒優勢的多數 (這裏所說的『全部漢字』指全部表意字、形聲字和記號字、半記號字,不包括借這些字充當的假借字。關於記號字、半記號字參看第三小節)。  


    漢字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之後,新增加的字大多數是通過加偏旁或改偏旁等途徑從已有的字分化出來的。有的通過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如前面講字形繁化時舉過的『獅』字。有的通過在某個字上加注意符表示它的引申義或本義而形成。例如:『取』引申而有娶妻的意思(【詩・豳風・伐柯】『取妻如之何』),後來加『女』旁分化出了『娶』字。『莫』本作■,象日落草莽之中,是表示『暮』這個詞的,後來由於常常假借來表示否定詞『莫』,加注『日』旁分化出『暮』字來表示本義。有的通過在某個字上加注音符而形成。例如『食』本有『使……食』的意思,後來加『司』旁分化出『飼』字來表示這一意義(也有可能『飼』是把『~』的『人』旁換為『司』旁而成的字)。改變某個字的偏旁而成的分化字,多數是表示引申義的。例如張開的『張』引申而有發脹的意思(【左傳・成公十年】:『將食,張,如廁。』),後來把它的『弓』旁改成『肉』旁,分化出『脹』字來專門表示這一意義。通過上述這些途徑分化出來的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
  

    由於用圖形表示字義是造表意字的重要方法,漢字象形程度的不斷降低,對造表意字很不利,並使很多已有的表意字的字形難以再起原有的表意作用,但是形聲字一般卻不受影響。這不但促使人們越來越多造形聲字,少造表意字,而且還促使人們陸續把一些表意字改成形聲字。例如『昊』(昃)字本作■,用人跟太陽之間的位置關係來表示日已西斜的意思,後來通過把傾斜的人形改為形近的音符『■』而變成形聲字。  


   『鳳』字曾由象形的表意字變為從『鳥』『凡』聲的形聲字,這也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有時為了簡化等目的,也會把表意字改成形聲字。例如當捕兔網講的『D』在甲骨文裏寫作從『網』從『兔』,是一個表意字,後來通過把『兔』旁換成筆畫較少的聲旁『且』而變成形聲字。為了簡化等目的把形聲字改成表意字的現象也是存在的,例如把從『山』『嚴』聲的『i』改成從『山、石』會意的『岩』,把從『戶』『』聲的『■』(有加『木』旁的繁體)改成表意字『閂』(『一』象門閂)。不過這種現象要比表意字改成形聲字的現象少見。  


    一方面,在新增加的文字裏形聲字佔了絕大多數;一方面,已有的表意字還有不少陸續被改成了形聲字。因此形聲字在全部漢字中所佔的比重就逐漸上升了。有人曾對殷墟甲骨文裏已認識的那部分字的結構作過研究,發現形聲字還明顯地少於表意字(參看李孝定【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上篇)】『甲骨文的六書分析』節,台北史語所集刊45本374―380頁,1974年)。 在周代,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形聲字增加得非常快,新造的表意字則已很少見。這從有關的古文字資料裏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可能早在春秋時代,形聲字的數量就已經超過表意字了。關於【說文解字】所收的九千三百多個小篆裏的形聲字的數量,有幾種統計數字,一般認為形聲字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南宋鄭樵在【通志・六書略】裏對兩萬三千多個漢字的結構作過研究。根據他的統計數字,形聲字的比重已經超過百分之九十。不過在常用字裏,表意字比較多,所以形聲字的比重就比較低。有人根據教育部1952年公佈的常用字表裏的二千個字作過統計,算出形聲字約佔百分之七十四。在漢字裏,有些字的結構應該歸入哪一類尚無定論,因此上引的那些統計數字是不可能很精確的。但是這些數字所反映的、形聲字由少數逐漸變成佔壓倒優勢的多數的情況,顯然是合乎歷史事實的。  


    形聲字既有表音成分,又不像有些假借字那樣有造成誤解的可能。在使用意符、音符的文字裏,尤其是在漢字這種記錄單音節語素佔優勢的語言的文字裏,這是最適用的一種文字結構。形聲字比重的上升,是漢字發展的主要標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