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1|回覆: 0

[漢語教育] 現代漢語的[體]概念(3)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9-5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這種現象表明,即使我們承認半獨立的詞表示體的意義是外部形態,也無法把有關體的形態變化看作是  漢語動詞、形容詞所獨有的特性。這意味著如果在現代漢語中存在體的語法範疇,它並不僅僅屬於動詞、形  容詞。由上文可見,一部分語法語學家在給現代漢語建立體的語法範疇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了一種把該範疇  擴大到謂詞短語乃至句子之上的傾向,只是由於他們尚未對此作出理論化、系統化的概括,這一點目前表現  得並不明朗。這一做法一旦變得明朗,則勢必導致對體一類次要語法範疇的定義作出重大的修正。果正這樣的話,其影響無疑是重大而廣泛的。


    三  


    徐烈炯認爲現代漢語中不存在體的語法範疇,其理由不外乎相應的概括缺乏一貫性。應該承認,徐烈炯所指出的現象的確存在,它們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比如『菜熱著、上著石膏、晾著衣服』都可以或者表示運動、動作正在持續,或者表現運動、動作造成的結果正在持續。又如『他當了三年主任』和『他當過三年主任』意思不同,但是『北京他去了三次』和『北京他去過三次』意思差不多。『畫了一幅畫』和『畫著一幅畫』意思不同,但是『穿了這件衣服真好看』和『穿著這件衣服真好看』意思差不多。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徐烈炯沒有提到,即有時候用不用體助詞意思也差不多。【現代漢語八百詞】曾指出:表示複數的『們』,表示完成的『了』等半獨立的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缺少普遍性:有的場合一定要用,有的場合可用可不用,有的場合甚至不能用。……「你看見〔了〕沒有?」和「我已經知道〔了〕,你甭說了,裡邊的加括號的「了」都可以用可以不用的。』(第1頁)在新聞報導尤其是新聞標題中可用而不用體助詞主要是『了 』這種現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子幾乎可說俯拾皆是:  


    ⑥浦東開發又有一個新題目(新聞標題)  
    ⑦由市委、市府召開的上海市教育工作會議今天上午拉開帷幕。(新聞正文)


    有時候標題不用『了』,正文則用『了』,如:  


    ⑧英重新關閉與愛爾蘭通道(新聞標題)  
    ⑨英國警方5日重新關閉了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三條通道。(新聞正文)  


    根據普通語言學理論,語法範疇的建立是有條件的,『構成語法範疇的基礎是對立關係,因此,範疇必須包括兩個(或者更多)相互處於對立關係的同類語法意義。』[⑤]比如完成體和未完成體的對立。茲維金采夫認爲:『語法意義用語言中具有體系性的某種標誌來表達,這就使語法意義變成了語法範疇。』[⑥]對此我們的理解是指語法形式必須系統地表示語法意義,如果不系統,就不能概括出語法範疇。用這樣的標準衡量,現代漢語中的體的語法意義似乎無法上升概括爲語法範疇,因爲甚至像『了、著、過』這類體助詞在表示體意義時也缺乏一貫性,又何談系統性呢?不過,我們也應該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貫性是否意味著無例外。如果承認一貫性並不排除例外現象,那麼結論就可能不同了。  


    弗・帕爾默在【語法】中說:『英語的過去時不只是指過去的時間。它還有另外兩個功能。』(第213頁)即除指示過去時間,如Hecame yesterday.(他昨天去的。)之外,還能一、用於間接引語,以便符合『時的呼應』這條規則,如He said he went to London every day.(他說他每天去倫敦。)二、表示『不肯定』,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如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您能否把鹽遞給我?)I wish I knew.( 我希望我知道(某件事)If John came, I should leave.(如果約翰真會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就走。)儘管存在上述兩種用法,但是它們並沒有阻礙語法學家從英語動詞的形態變化中概括出『時』的語法範疇 ,其原因在於英語動詞的這類變化在本質上和現在時、過去時的表達存在系統的相關性,其他與此不一致的   
現象是非本質的,並且是有條件的,可以得到解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