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0|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徐复先生的汉语言韵学研究(2)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2-3-26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语文网
(2)利用音韵学知识考证文献时代   
  徐复先生曾在《从语言上推测一诗的写定年代》中有过如是论述:“当有了语言上别种强有力的证据时,古韵和语法可以作为次要的证据。”所以,他在考定《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时,根据特殊词语、几个与年代有关的词语以及几个有关称谓的词语这几个方面的证据将这首诗框定在了东晋时代的范围内,然后用这一时代的语音特点予以佐证。   
  从海晏的《汉魏六朝韵谱》得知魏晋时期用韵情况极为错乱,最杂乱的是鱼模和尤侯韵的杂叶。潘岳的《萤火赋》也是这样叶的,他把殊、忧、游、流、珠叶在一起,反映了晋代一些韵部归并分合的趋向。在诗中“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在这里,区是侯韵,求、留、由是尤韵,敷是鱼韵,跟潘岳的诗的叶韵情形完全一样。并且在这首诗“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里,把兄叶作阳韵,是民歌保留当时方言的现象。从上面用韵看来,它还完全没有受六朝声律的影响,这可以从反面证明该诗不是齐梁时代的作品。   
  3.利用古韵学知识明假借,求本字。   
  徐先生的著作《语言文字学丛稿》中收录有《通假字质疑》一文,列举了“熙、哈,宜、仪,比、皂,亭、婷,沈、耽,辄、执,策、懂,沁、深”这八对历代注释家因不懂古音而错解的通假现象,可谓考证精审,要言不烦,兹拣一二略述如下:《晏子使楚》中有云:“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张纯一在《晏子春秋》校注中引《淮南子・椒真》“鼓腹而熙”的例子认为:“熙,戏也。”后世诸本,皆以此为章,并且从语音上讲,两字音近,调类不同,可以通假。然而,徐先生在又见了屈原的《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哈”后意识到:熙、戏两字虽然理论上通假是“可以的,但楚国方言的特色没有表现出来,犹为未达一间。王逸的注中说:‘哈,笑也。楚人谓相惆笑曰哈。’这里用楚人的方言来说明屈原的遭遇,解释比较精当。戏是一般的开玩笑,哈则牵涉到人身攻击,看楚王嘲笑晏子的话,就可知道屈原在楚国是怎样受到迫害的。”《楚辞・九章》为爱国诗人屈原在怀才不遇,遭人诽谤嘲笑的情况下所作,而“哈”字定是作者以当时当地语言恰切反映自己心境的言语,再结合在《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境遇,倒是再符合不过了。接着徐先生又从语音角度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从古音来看,熙借为戏,虽同晓母而不同部(熙,之部;戏,鱼部);熙借为哈,既同晓母,由同之部,音义密合,不再有隔阂了。”其实,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徐先生在对待通假问题上的严谨态度,它们不仅要音义达到最为密合,而且要符合语法、文风、当时当地的语言习惯等各项要求,方才承认它们可通,否则绝不轻言。   
     
  三.对古文“一字多音”语言现象的研究   
     
  所谓“一字多音”就是同一字符产生不同的谐声系列。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话笔记》中曾详细阐述过他的一字多音之理:“一字多音之理,在音学上必须诊明,而后考古始无完碍。”近世古韵师往往执古音无变之论,不得不说古一字只一音。无如古一字多音之论,散见群书,不可悉数。于是方音、讹音、合音、协韵之说,纷然兴起,以补其罐漏。此说之弊最先可见者,即不能解释《说文》形声之理是。凡《说文》声子与声母不同者,皆可由此得其解说也……古人于象形、指事字多随意指称,不以声音为限。”   
  先生对于这一语言现象有更明确的阐述:“为什么产生异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双声为训与叠韵为训相结合的词,它们本来就有两个词的音和两个词的义,从而在语言上留下了异读的可能。如形声字的读音和他们声旁字的读音,韵母相同,它的声母就有时出现两种读法。”又说:“长期以来,汉语研究中多方探讨的谐声字声母的异同问题,或者用复辅音的观点来解释它,如今提出了联系意义,从双声为训和叠韵为训的角度看。如枚与修韵母相同,即为谐声字,可是声母不同,是因为修字从乡的缘故。修字有乡意义可以证明这一点。修字也从枚,声母上的差异是因为修与筵音义相从的缘故。这个谐声字的声母问题,显然是汉语史上的一个疑难问题。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前两种学说,音转是存在的,但是音转只能在就近的读音之间有转变的可能。古汉语中,复辅音的存在,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是还有待于作汉藏语系诸语言之间的相互比较。更重要的,是要看哪种学说符合汉语历史的本来面貌,各自说明了历史上的哪些音义问题。历史是复杂的综合的过程,我们的研究也应该复杂些,从多方面来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系统性。”
    徐复先生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原因,在其训话实践中也常常用“一字多音”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正解》的五百四十个部首中有六个部首字列有两个或三个反切。这六部又分四种情况,分别是:第一种是先有一音,后声转为另一音;第二种是因为一字多用导致一字多音;第三种情况是有本音与假借音之别而导致两音情况;第四种是因为方音的差别。(作者:钟灿权)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