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5|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说与不说之间(1)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2-4-5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文学网
[摘要]语言是人的生存样式,语言是思维的界限,那么,中国古代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语言的这种特色造就了中国哲学的哪些特征?中国古代言与意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矛盾是如何得到解答的?这种解答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从中国语言的象形文字入手,中国哲学具有了形象与身体思维、重情与理、重视体悟的特点,中国的语言所形成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正好从象的方面解决了西方分析哲学中所面临的言与意的难题,从而使得中国的古典哲学具有了浓厚的美学色彩。为二者的相通开启了道路。  
    
  一、语言作为哲学问题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人们思维和生存的手段与媒介,更是一种界限。维特根斯坦有一句话说的意味深长:“本书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因为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我们就必须能够想到这界限的两边(这样我们就必须能够想到那不能想的东西)。因此,这界限只能在语言中来划分,而处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就纯粹是无意义的东西。”可想而知语言的重要性之所在。  
  然而,什么是语言呢?语言是以文字为最基本的单位,通过词语和句子来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它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的体系,其中交流性、工具性、独立性和符号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汉语中常用“文”和“言”来进行指代。借助于语言对世界的把握,人类就将世界纳入到了“我”的视野当中。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世界不光是客观的世界本身(即康德所谓的物自体),它还包括显象的世界和语言的世界。这三重世界中,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语言最直接地构成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甚至是我们的行为的方式,客观世界本身是什么我们固然无法逃脱经验论的局限,只能局限在现象界或者是显象界而不能超脱,但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世界来建构客观世界和显象的世界,从而以人的方式对其进行述说和解释。  
  因此语言的问题就成了最为根本的一个问题,要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哲学进行研究就必须先行考察它的语言,这样才能更为根本地理解和把握这种文化的特色所在。但是作为媒介的语言本身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作为媒介的语言本身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核心即是言与意的问题,在西方哲学的背景之下,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这些从西方语言哲学即可看出来,那么,在中国的语境之下,言与意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首先从语言出发来看中国哲学所具有的特色。  
    
  二、从语言到中国哲学的语境  
    
  上述的理论背景我们所借助的多是来自西方语言学的研究,它的语境是西方的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讲求字母的排列组合和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标音文字的语言系统。因此,我们分析中国哲学的语境,也必须从基本的文字人手,这样才能看得更为透彻。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一种因形见意的表意文字,因此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1)这种文字的形成及其使用是一种“取象”的方式进行的,因而也是以“象”为基本的范式的,是同形象密不可分的;(2)象与形之间有一种取舍的问题,这种取舍就涉及到了情与理、虚与实、物与我的关系问题;(3)对这种字的认识需要用的是体悟的方式。即对于文字所象之形的直观的把握,这里就有了所谓的言象意、可说与不可说、说与不说等等的一系列的问题。  
  从中国古代语言的这三点可以推导出我们中国古代哲学所具有的特征,从而深入地了解本文所要论述的说与不说的语境问题。  
  1 中国古代的哲学以古文为基础,因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按照赋比兴的原则来的,也就是仍然包含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也即所谓的“诗性智慧”。在此基础之上有了“象”“虚”“实”三个方面,阶段和层次的范畴以及由此所生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结构”。在这些范畴当中,几乎所有的范畴都是以象为基础而来,基本上没有以概念为基础的逻辑分析。也是这个内在的逻辑结构,使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找不到以概念的分析为基础、以逻辑的演绎为范式的哲学研究套路,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多是我们借助于形象性的思维才可以理解和引申的。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也是诗学,是一种用诗的方式进行的思考和言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哲学非常强调理想的人格,会出现将理、玄、禅、史入诗的现象。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无疑具有象的思维特征。  
  2 中国古代汉语在象与形之间的取舍,以及一字一词、一词多义、义不同则音也有不同的现象,这里所涉及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情与理的问题。义不同则情不同,情不同则音不同,所谓征情见貌、发言为声,情在这里包含有两重含义,即事物的真实现状;人因某些影响而来的情感,用休谟所说的反省印象解释较为恰当。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之乎者也”之类的叹词,讲究“四声八病”、“四平八稳”的写作方式,讲求押韵、排比、长短句相杂等,可以说,都是在用“情”的方式述说着“理”的问题,中国人做事是比较讲究“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是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而来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具有“情”思维特征。  
  3 中国古代汉字需要体悟的认知以及使用方式,也使中国古代的哲学富有了强调体悟与工夫的特征。体悟在这里指的是直观性的身体思维或身体认知,当然,这个认知的中介仍然是语言,这一点留在下一个标题下再作论述。中国古代的哲学是非常强调直观性的身体认知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切地体会圣人之意和圣人之情。我们平时所说的体认、体察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表现。这种体认所离不开的就是“悟”,这种悟的方式是一种想象性情感直观,从而达到对圣人或者说先贤等的“道”“理”的认同。中国古代的哲学具有直观性的身体认知和强调行的思维特征。  
  通过以上三点对中国古代汉语及汉字的特色而来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象、情、悟的层面上,都是需要借助于语言而又超越于语言的解说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言说语境,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哲学具有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之特点。然而,在这里又凸显出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即中国古代哲学的言说自身内部的矛盾即言与意、说与不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既然语言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语言又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那么,我们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是如何看到语言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