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1|回覆: 0

[漢語詞典] 論『焉』字的詞性用法研究綜述(1)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1-16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論文摘要】在古代漢語語法中,『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字。各家對其的詞性用法不盡相同,沒有統一的說法。代詞、語氣詞、兼詞這三種詞性一般是大家都認可的,而疑問副詞、連詞、介詞、助詞這幾種說法大家是有分歧的。本文從研究綜述的角度,對各家的觀點進行了歸納總結,對『焉』字的詞性用法進行了統一。   

  古漢語『焉』字的詞性及用法,各家眾說紛紜。角度也不盡相同,有的從語法史的角度敘說,有的從閱讀、弄懂古書的角度出發。   
  【馬氏文通】認為『焉』字助句,表陳述語氣,但往往有指代作用。因此『是「焉」字既可為代字,又可為助字,一字而兩用明矣。』【文通】說:凡用『於之』兩字之處,『焉』字代焉。同時把它歸入助字(助詞)。   
  王力也認為,『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焉』字作代詞,所指代的範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如:   
  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這種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對象。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王力認為,『焉』字雖然是一個代詞,但由於他的位置經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漸取得了語氣詞的性質。有時候和『於』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它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語氣詞的性質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有時候雖然沒有和『於』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但也完全出現了代詞性,只能算是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如: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也。(國語・晉語四)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   
  這種用法的『焉』字有點像現代漢語的『啊』字。   
  『焉』字也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保持着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於句子裡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焉』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如:   
  君何患焉?(左傳隱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古書上還有些『焉』字用於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備於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呂氏春秋・季春紀)   
  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墨子・魯問)   
  這種『焉』字又可以寫作『安』或『案』,【荀子】書中比較常見。如:   
  故先王聖人安為之立中制節。(荀子・禮論)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   
  王力認為,這種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詞的『焉』字仍相通,對於有人把它解釋為『於是』『乃』『然則』,認為是連詞,王力認為也是可行的,因為如果說指示代詞的『焉』字用於句尾有可能逐漸取得語氣詞的性質,那麼當它用於句中從而逐漸取得某種關聯詞的性質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焉』字的這種用法似乎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古書上不常見。   
  『焉』字還是一個疑問代詞,但只能作賓語和狀語,用作狀語要比用作賓語常見。作狀語的例子,一般表反問語氣,譯成『哪裡』『怎麼』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作賓語,譯為『哪裡』,如: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董希謙認為『焉』字在古漢語裡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詞,相當於一個介詞『於』和一個代詞『彼』(或『此』『之』)。如在『余收爾骨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董就認為,焉的作用相當於一個介詞結構,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後作補語。但有時候,兼詞『焉』包含的代詞指代的內容上文沒有出現過,就只好讓他出現在『焉』後。這時,『焉』的代詞性消失,就只相當於一個介詞『於』了,可譯為『比』『於』,這種用法的『焉』字實際上是從兼詞『焉』演變而來的。如:   
  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孟子・盡心上)   
  五色、五聲、五臭、無味凡四類,自然存焉天地之間。(尹文子卷上)   
  有時候,兼詞『焉』里包含的介詞『於』引進的對象就是前邊動詞意念上的賓語,這個『於』字譯不譯都可以。這時的『焉』字介詞性已經很弱。它實際上只相當於一個代詞『之』,這種『焉』也是從兼詞『焉』演變而來的。如:   
  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又召樂乘問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時候,『焉』包含的介詞『於』和代詞所指代的內容在句中已經出現,或者雖沒出現,但看不出代詞有所代,也看不出介詞引進什麼,這樣的『焉』字介詞性、代詞性均已消失,已經成為一個純粹的語氣助詞了。   
  董認為在閱讀古書實踐中,碰到處於句尾的『焉』,首先要把它按兼詞來理解;如解釋不通,再看它介詞性與代詞性的強弱。介詞性若,代詞性弱,代詞性強,它就是代詞;代詞性、介詞性都很弱,它就是語氣助詞。   
  在疑問代詞的『焉』的用法中,洪成玉還提出了作定語的用法,但十分罕見,見於【墨子】: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尚賢下『焉故』,何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