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9|回覆: 0

[中國方言] 中國方言故事:明清皇帝上朝 到底說不說北京話?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1-1-5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京晨報
北京方言歷史悠久,影響巨大,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但北京話是怎麼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響到全國的?明清皇帝上朝時說北京話嗎?
其實,真正北京話的歷史並不長,只有400年左右。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均有方言,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產生了『雅言』,不同時代的『雅言』均不一樣,特別是晉代、宋代兩次衣冠南渡,變化尤多,但原則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區方言為標準,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
恢復古人的『雅言』,今人恐怕一句都聽不懂。在日語、朝鮮語中,我們會發現不少讀音與漢語近似,從中略可體會不同時代『雅言』的痕跡。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場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與本地方言有所結合,形成了大都話。朱元璋滅元後,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話漸式微,由於河北移入人口較多,故北京民間方言以河北口音為主,而官方則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話。到朱棣遷都北京,江淮官話等也對北京方言產生了一定影響。
據富察玄海先生所述,清入關後,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滿洲話,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民間則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三者雜糅的趨勢,北京話正是這三者結合的產物,北京話音調高,即受東北話影響,此外很多方言來自東北土話。清代北京話分文讀、白讀兩種,文讀是舊的標準音,讀書人多用,但到了清後期,基本失傳,只剩下了白讀。
清中期,隨着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1728年,雍正設『正音書館』,在全國推行北京話,規定讀書人聽不懂北京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雖然推廣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諉,到嘉慶時,『正音書館』紛紛關閉,幾無孑遺。
缺乏統一的語言標準,給溝通帶來了巨大麻煩,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是湘鄉人,可湘鄉話卻是全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再比如康有為被召見時,光緒皇帝怎麼也聽不懂他說的南海方言。為避免難堪,清末兩宮太后召見地方官員時,不得不破壞歷來的規矩,允許從領侍衛內大臣中挑選一人隨同召見,充當『翻譯』,而此前清代的召見,除軍機大臣,一般只能是君臣二人,室內不得有任何閒雜人等。
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上疏提倡全國使用統一語言,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民國時,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但未獲批准。解放後,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最終確定了北京話的地位。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民族志】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