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8|回覆: 0

[醫藥臨床] 廣汗法與『發熱誘導療法』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2-13 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19年1月21日前後,【發燒了別馬上吃藥,讓38.5℃高燒飛一會】之類的報導鋪天蓋地,介紹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劍峰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發表在【免疫】上)。實際上,在2013年前後,筆者已經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重新認識發熱的文章,如正視發熱、享受發熱、感激發熱、珍惜發熱、創造發熱等,並且在筆者【傷寒理法與經方臨床】等專著中反覆提到重新認識發熱的必要性。現在現代科學家從另一個角度也證實了筆者之前純中醫實踐的正確性,希望更多的中醫同道共同關注『發熱』可以治癒很多疾病,或者說『發熱』爲很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條件、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的臨床規律,共同重視這個規律,以其造福更多患者。

筆者近年來用廣汗法治療銀屑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廣汗法並非字面理解的出汗的方法,而是以汗爲切入點,調節身體『汗出指數』,達到控制身體『溫熱指數』,以期讓身體整體與長遠更健康的健康治療與管理體系。適當發熱,可以爲整體和長遠的健康服務,故我們應該重視,同樣也應該重視『立足長效求速效』的『發熱誘導療法』。筆者曾在2014年寫【談銀屑病根治】一書中提到了『發熱誘導療法』。什麼是『發熱誘導療法』呢?請看近日筆者治療的一例患者。

郭某,女39歲。2019年1月13日上午初診。自訴2017年經查得知子宮萎縮,2018年全年月經少於4次,經量越來越少。2018年全年體重增加7.5公斤。刻下:精神好,食慾好,睡眠好。大便2日1次,小便正常。平素汗少(夏天也不易汗出),足涼、面熱。舌淡,舌邊齒痕,舌下瘀,左脈細弦,右脈滑有力。補述:平素很不容易發燒,已有數年體溫不曾升高。

廣汗法針對女性,特別是有腹部症狀的女性,治療時特別強調先讓腹部熱起來,此例患者明顯上熱下寒、中焦不暢。治從下焦入手,以溫經湯加減:川芎12g,赤芍12g,生甘草12g,當歸12g,北沙參12g,益母草30g(替換阿膠,因爲月經量少、次數少),肉桂12g,丹皮12g,姜半夏15g,五味子18g(因有輕微咳嗽,用五味子代替麥門冬),吳茱萸18g。生薑18g爲引,囑逐日增加生薑的劑量。

因治從下焦入手,故飯前服藥,直接作用於下焦,熬一次分3次溫服。1日3次,第一周每日1劑,服6天歇1天。第二周也是服6天歇1天,先逐漸增加劑量,每日增1劑,分別爲2、3、4劑,出現變化時『中病即止』,可以逐漸減量(因爲是門診治療,不方便監測,不敢劑量增加過多,沒有明顯變化時,也囑患者減量),分別爲3、2、1劑。

囑要嚴密注意服藥後的變化。希望服藥的時候,身體各方面狀況按如下的步驟出現變化:第一步,小腹發熱;第二步,足熱;第三步,月經來;第四步,體重減。同時特別叮囑,如果出現發熱的話,在安全的前提下,千萬不要急於退熱。

2019年1月27日複診:患者首先反饋的服藥效果是出現發熱,該患者已經數年未曾發熱,服藥後第3~4天,出現惡寒、發熱,體溫最高38.6℃,未服藥,自行退熱。發熱後,身體出現如下變化:1.體重降低1.7公斤;2.基礎體溫至少升高0.3℃,原先基礎體溫一般36.1℃,也有35.9℃的時候,目前36.4℃;3.腳變熱,手部溫熱,面紅減輕;4.月經來,並且持續5天,量明顯比患者平常多。

可以說,初診希望服藥出現的變化,除了第一步的『小腹發熱』沒有實現外,其餘所有的預期都提前實現,超過了患者和筆者的預期。如果沒有『發熱誘導』的作用,兩周之內出現如此大的變化,怕是不可能的。

筆者在近年的臨床中發現吳茱萸類方、桂枝類方及其他溫熱類方藥(甚至不是溫熱類的方藥),還有一些純中醫的治療,的確有誘導升高體溫、乃至發熱的作用。當然需要大家關注的不僅有方藥和治療的種類,更有運用的方式,比如此例患者就用到了廣汗法體系中特別強調的『將息法』,即圍繞治療目標增減治療劑量的方法,該法在廣汗法門診和住院治療中廣泛採用,取得了預期效果。二診時患者左關細弦,右關細滑,舌苔薄白膩,舌下深紅有瘀,仍無汗。睡眠很好。於1月13日方加生麻黃5g,囑繼續使用將息法服用。(張英棟 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