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国学教育课程] [必读]国学入门-国学教育导引-国学学习指导-国学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

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 (1403年)七月,明成 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 型类书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 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命 大学士解缙等人要编修一部巨著,以传后世。 并且他亲自制定了气势宏伟的编纂宗旨,“凡 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 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不一书,毋浩 繁”。 大学士解缙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一年后 完成,明成祖赐书名为《文献大成》。 明成祖朱棣并不满意,认为内容太过单薄,没 有按照他的意愿包罗天下的书籍。

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学高儒约三千人重新编修。 允许编纂者们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历时六年,在明朝永乐六年,即西元 1408年,书终于编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满意,特将其 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光是目 录就长达60卷,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 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 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 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 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命运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永乐大典》成书以后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阅,其他人在没有皇帝的授权前,是无权翻阅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性格偏执的人,荒诞自大昏庸,然而他却视《永乐大典》为至宝,甚至在他的书几上经常摆放 几册《永乐大典》。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决定:重新抄录一部 《永乐大典》,以防不测。

  历时六年,公元1567年4月,副本抄录完毕。重录的《永乐大典》的格式、装帧与原本一般无二。正本珍藏在文渊阁,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内 。明末文渊阁焚于战火,《永乐大典》正本从此下落不明。清朝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朝廷要用 《永乐大典》作参考,而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计1000 多册。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入京,洗劫了藏于清翰林院的《永乐大典》, 有相当部分被劫运到了英国,后藏于大英图书馆。 清朝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已仅 存八百余册。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劫难。八国 联军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块,修筑防御工事 。占 北京后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作为战利品;由于《永乐大典》 质地坚硬,甚至用它来垫马槽,或作为“上马石”。八国联军退,清政府收拾残局,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 下60多册。 。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 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 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 共计795卷。

  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 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 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 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 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 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 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 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 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 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 (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收藏之首。

《永乐大典》贡献

    规模之大、无与伦比 。 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 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 检字法 。 《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 《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 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 《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笈的宝库” 。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 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 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 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库全书(该书收编作品多被篡改,以图政治绑架道统)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 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一部丛书。 。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 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 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 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 "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 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底本来源

    内府藏书 清廷官修书 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 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 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 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 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 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 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 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 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

《四库全书》不足之处

    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 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 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 作是不收录的。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 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 。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 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 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四库全书》命运

    文源阁(圆明园)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时被焚毁 。 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 。 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 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 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 部分内容已经恢复。残缺的文澜阁本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 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 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 。 文溯阁(沈阳故宫)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 图书馆 。 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 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 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 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 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 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 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 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 10 2 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 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 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 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 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 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 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 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 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 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 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藏址

    文渊阁本 、皇宫(台湾故宫博物院) 文津阁本 、避暑山庄 北京图书馆 文源阁本、圆明园 (无) 文溯阁本、沈阳故宫(甘肃图书馆) 文澜阁本 、杭州孤山圣因寺 (浙江省图书馆 ) 文汇阁本、扬州天宁寺 (无) 文宗阁本、镇江金山寺(无)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经学

概说 经的定义 经的形成与发展 经学兴起 经学研究内容 经常发展

经的定义

经:织从丝也——许慎《说文解字》;经者编丝属之 称——章太炎《国故论衡》。编竹简木牍的绳子谓之经。清章学诚认为,在古代并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 人,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毛诗》:横从其亩是也……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 五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 班固《艺文志》把六经作为六艺,用意是六经为古代官 书,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非儒家所能私有。 。 班固《白虎通》: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 张华《博物志》:圣人制作为经 。 定义:“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 规范的教条,一般指儒家典籍,即儒学十三经。

经的形成与发展

从祝与巫到学术 。 藏史整理、保存与传习(教之国子),学在官府 。 礼坏乐崩,礼失求之于野(周礼之不古,史官世家地位的变化) 。 春秋末期,孔子政治实践失败后,返鲁整理上古三代流 传文献,形成了六经(书、诗、礼、乐、易、春秋) 。 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乐》、 作为《易》的一部分,据鲁史创作《春秋》——《史 记·孔子世家》 。 孔子传于弟子,自此,儒生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 至春秋末期,六经被公认为宝典。

经之变迁

四经:《诗》、《书》、《礼》、《乐》——《管子·戒篇》。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扬雄《法言》、 《汉书·武帝纪》:武帝设五经博士。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诏诸儒正 定五经,刊之石碑,树之太学。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丘治六经 《庄子·天运》 。

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 —《后汉书·张纯传》 。

九经:《易》、《诗》、《书》、三《礼》、三《传》——唐玄宗开元八年, 国子司业李元璀奏定以九经取士 。

十经:《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南朝 宋设国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经。

十二经:《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孝 经》、《尔雅》——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后),石刻十二经于太学。

十三经: 《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时刻《十三经注疏》

    《易》外层神秘,是占卜之书,内蕴至弘至深哲理 《诗》 “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书》上古历史档汇编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论述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十三经》内容极为宽博,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它典 籍所无法比拟的,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治国平天下 的方针大计、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 向,皆依从儒家经典。

经学兴起

    《汉书·倪宽传》:(宽)见上,语经学,上悦之。 。 经学: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经籍中义理之学术称经 学。 。 战国时代,发扬孔学者为孟子与荀子。孟子是传道之儒,尊德性,倡“性 善”开儒家人性论的先河,开后世的“宋学”一派;荀子是传经之儒,对 西汉经学影响至大,发展出后世的“汉学”一派。先秦时代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经学思想体系,更没在政治思想、官学上取得 的绝对统治地位。 。 秦设博士官,图书及学术集中于咸阳,秦亡后,项羽焚咸阳,先秦典籍消 失,六经仅存《易》 。 文、景时期,展开大量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年长秦博士及其他儒生,口 述默诵遭焚经典,或秦时隐藏的典籍重新使出,使之传世。 。 文字、传述方式、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学派,后世统称为“今文 经” 。 古文经的出现:景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宅,得古经;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 从民间收大批古籍(《周官》);汉宣帝河间女子献《尚书》 。 武帝设五经博士,汉代儒生们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经学正式诞生

经学的内容

经学研究的工作,在于对不可更动的经书文本加以注疏 。 注:对经书文字的意义加以解释 。 疏:有些注太简单,或年代久远,后人为注再作解释, 称为疏 。 解、考证、集解、正义等,都是对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 研究,以期阐发经之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经书的内容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生活 准则及正当性的来源,但难以理解又充满争议,研究经 书成为汉代以来最为重要为学术活动 。 武帝对经学的奖励推行,通晓经书的人获取礼遇,东汉 时:“遗子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 政权——法统、文化价值——圣统、学术诠释——道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学发展

先秦前经学时代 两汉经学 魏晋南北朝经学 隋唐经学 宋学 明经学 清代经学 民国以后经学

两汉经学:武帝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与其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五经博士共七家。东汉光武帝时,十四家博士 《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 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 有严、颜二家——《后汉书·儒林列传》 。

今文经:微言大义地阐明孔子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学, 认为《春秋》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主流为“春 秋公羊学”。

– 董仲舒:为大一统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公羊大师

– 公孙弘: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

今文经的发展趋势

– 谶纬泛滥、经学神化: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 发+朝堂提倡 – 继承较多原始儒学色彩,理论内在地包含对现实的批判,为 朝政不喜

– 西汉中其民间兴起古文经

    西汉中后期在民间发现的古书 。 文字篇章差异、经书的解释、治学方法都不同

– 今:孔子为“为汉制法”的素王;古: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述而不作、 信面好古的先师

– 今: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其政治思想所托,微言大义;古:六经为上古三 代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

– 今:重微言大义;古: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 今:关注的重点在于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古:关注的重心在于历史史料

古兴与今衰

西汉后期设《春秋谷梁传》博士 王莽时,刘歆力推古文经学,新朝时立为博士 东汉时古文虽没有被告立为博士,但是民间影响日盛 今文经发展日趋繁琐+师法、家法束缚+与谶纬纠缠过多,影响朝堂稳定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马融、卢植、贾逵等,弟子众多,今文经学: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 东汉初年白虎观会议《白虎通》 – 东汉末年,古文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合古今而自成 一家,古今文经学之争终结

魏晋南北朝经学

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的变化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 东汉谶纬之说的风行 今文经学神学化 曹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儒家的经术对于读书人登上仕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 西晋以后,家世出身成为仕进的唯一依据 – 汉代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在政治上变得无意义“西 晋末年,今文经著作几乎全部散失,只有古文著作还有所保存。”

魏晋名士风流

社会长期动乱,悲观厌世思想大盛(文人、士大夫) 。 名士风流讲究出身门第 夸耀容貌仪止 标榜虚无玄远清谈 糅合老庄的道家虚无思想同儒家的名教

    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是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

    – 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形迹放浪 – 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 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 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 “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玄思风流》玄学

    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失 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 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 辩。立言与行事: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 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 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等。

玄学分期

正始时期: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道家”说,治理 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竹林时期:阮籍、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其学有“竹 林玄学”之称。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强烈反 对儒家的名教,驳斥何、王二人之“贵无论”。 。 元康时期:向秀、郭象、裴𬱟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 生,主张“名教即自然”,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 玄学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 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 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 关,因此有"清谈误国"的说法。

    南北朝时期:有南学、北学之分 。 北朝儒生比较多地保留东汉的学风,注重讲究儒学经义,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少, 学风也比较朴实 。 南朝更多地继承了魏晋的学风,用老庄虚无玄远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经义比较突出,因此更注意文辞,学风比较虚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经学的统一

    经学被迫发生改变: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对经学 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隋唐时期,佛道与经学形成了相互 对峙、争雄的局面。隋唐国家的统一,根除:经学多门、师法各异、章句繁 杂的状况 。 选举制度方面:唐朝确立了自愿报名、分科考试、择优 录取的科举取士做法。科举制度中,考试经书已是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读书 人能有统一的经书课本 . 。 唐朝政府在各地广泛设置学校,发展儒学,而且大量征 用天下儒士做学官。唐初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

宋代经学 理学   

对相权威的批判   

– 唐代:应付科举考试而学经,墨守正义的定论,不敢 有所突破 .

– 重振儒学 :柳宗元清算儒学中的神学迷信思想,以 ‘天人不相预’观点批判儒学中的‘天人感应’论; 韩愈继承孔孟道统,贬斥佛、道来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的提倡,孟子的地位大为提高,开始成 为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人

– 宋代:反对、怀疑前贤:司马光 、欧阳修 、陆游等 形成强大的疑古思潮

  宋代理学推翻了汉唐经学的旧权威,树立了新的权威。

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重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历宋元明清,成为‘钦定’的开科取 士经典,其地位超过《五经》。宋明以后以《四书》为主体的经 学是经学发展的新阶段,成‘新经学’。新经学以儒家思想为主 体,‘不越于孔孟’而又出入佛老。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 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 化。 。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 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 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基本观点包括:理一元论:理(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理一分殊: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 为理一;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 “三纲五常”。“人欲” 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陆王心学

由张载气学、周邵象数学,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 构成宋明理学逐步发展演变全过程。陆九渊(象山)、 王守仁 (阳明) 。 程朱理学将理(道德伦理规范)变成了绝对的权威,而 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遭到忽略。陆王心学主 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 伦理规范。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 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 朱陆鹅湖之会 。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

陆象山之学,与当时流行的,由朱子所弘扬并加以提倡 的伊洛之学,有很大不同,由学者吕祖谦出面,邀陆象 山与朱子相会于江西铅山县城东南的鹅湖,欲使两家学 术会归于一。史称“鹅湖之会”。但讨论的结果不仅未 能达到会归的目的,反而使两派的学术分歧更加明显。 朱子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邀陆象山做学术演讲。象山 以《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直指学 者之痼,致使闻者无不汗颜。朱陆在学术争论中所表现 出的相互尊重、包容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堪为今 日的中国学界效法。 。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古人将“立德、立言、立 功”视为可彪炳史册的“三不朽”事业,王阳明则是中 国古代少有的将这三者合于一身的儒家人物。从立德上 看,阳明同那些真诚的道学家一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 道德家,虽命运多舛,但终不移其志;从立言上看,阳 明为“破心中贼”,而综合和发展了朱陆的学说;从立 功上看,阳明由科举登第而进入仕途,他通晓兵法,善 于用兵,屡平少数民族起义和王室的叛乱,建立起他所 谓的“破山中贼”的功绩。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经学

理学末流空谈心性,不切实际,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空谈,提倡通经致用。”清代经学出现复古趋势,大力批判宋学。

    学术自身发展由盛而出新 明国家颠覆,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感,气力无所放泄 宋明理学在明、清时代,已经成为僵化、虚伪的教条 宋学是注重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发,在治学方法上以 思辩为主,清人认为其空疏 – 汉学是注重对文本与字句的考证,在治学方法上以考 证为主

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 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 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 《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 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 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主张东方文明救世、宣扬中华文明、保皇守旧。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

《易》之源

– 卜术,龟、牛,兆象一百二十体,每体有十条“颂”辞 – 蓍草,八卦,《易》取其简易之意 – (筮短龟长) – 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 – 六十四卦的产生(由下至上排列) – 颂辞收集整理,产生〈易〉书(古代巫官也是史官,是知识权威) – 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筮官的占筮纪录) 。 《易》之别篇 – 周易、连山、归藏 。

《易》之发展

– 巫术的大发展,+阴阳+五行,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哲学的起源,儒道等对其进行解释,作传(系辞),儒生“善易不占”

八卦

    干代表天, 坤代表地, 坎代表水, 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 艮代表山, 巽代表风, 兑代表沼泽。八卦歌诀 干三连,坤六断,震仰 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 缺,巽下断。八卦代数 干一,兑二,离三,震 四,巽五,坎六,艮七, 坤八。

《易》如何演变成儒家经典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 孔子不讲:怪、力、乱、神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教《书》《诗》《春秋》,未传《易》 战国末,阴阳学说、道家学说盛行,儒家受其影响,始研究起《易》, 对卦、爻作了种种解释,借卦辞、爻辞以发挥自己的哲学主张,此种解 释流传下来,是为《易传》,托孔子所作。成为儒家经典。善易不占。

易传

彖辞:断定一卦的寓意

象辞:推演卦、爻的象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

系辞:宇宙、人生、卦、爻

说卦:推演卦象

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

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异同 战国、汉代所作

易传内容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 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 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 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 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矣。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 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 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 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周易》

中国文化源头之一。汉史家司马迁把她列为“群经之首”。《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作者何人,成于何时, 迄今仍无定论。《汉书 . 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以解经。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包括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易传》是儒 家学者系统解释《易经》的著作,共七种十篇,称为《十翼》,言其为 《易经》之羽翼。

《周易》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事的得失可以转化; 提出了某些劝诫人的行为准则。《周易》首先是一部哲学典籍。通过阐释 易经义蕴、功用、筮法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 体系。“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次《易》本卜筮之书, 《易》本为卜筮而作。孔子作《易传》,赋予了其哲学的解释。

《周易》是儒、道等学派的经典,历代主流易学是“观其德义”,以修身 进德,而非筮法算命,“善易者不占”。全面准确研习《周易》经传及其 易学,着重于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把握其阴阳哲学的核心内容,根本是了解和谐的永恒价值。

《尚书》

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 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 经》。《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 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 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 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 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 “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 赏赐诸侯的册命。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 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诗经》

汉代传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东 汉以后,《毛诗》盛行。现今《诗经》的版本 就是《毛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礼

儒家讲礼,亦为治国,如同仁、忠 。 荀子:礼之三本(天地君亲师)

    – 天地:生命的本源 – 君师:政教的本源 – 祖先:家族的本源

儒家称道的礼

– 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试图以礼包 罗万象,认礼为治乱的根本,推崇礼治主义 论语: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亦,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三礼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通称 。 《周礼》原名《周官》,汉列入儒家经典(并入礼经)。儒家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一部宏大的官制体系。“周”非“西周”之周,为“周天之 官”意。《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 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天、地、春、夏、秋、 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思想。《周礼》属古文经。《仪礼》,本名《礼》。春秋战国时一部分当时实施的礼制的汇编。孔子 传授《六经》,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其中的《礼经》都是指《仪 礼》。汉代《礼》各篇标题前均无“仪”字。东晋元帝时置《仪礼》博士,始有《仪礼》之名。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采用《仪礼》之名, 《仪礼》正式为经。《礼经》包括《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内 容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宗教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战国至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 为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者礼论之作。戴圣之叔戴德编《大戴 礼记》。《小戴礼记》载有《曲礼》、《檀弓》、《王制》、《中庸》、 《大学》等内容,大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唐正式列 入《九经》。

儒家的礼治

初人无礼,为满足私欲,没有界限、分际,互相争斗,社会大乱, 君师定礼:贵贱长幼分序,各安天命,教人节制、和平,建立起 社会的秩序。故,礼为政治制度。天生万物为信仰,天子为代表。故天子祭天,子孙祭祖先。地生万物为事实,天子诸候祭社稷,祭山川。祖先繁衍后代,生生不 息,后人“报本返始”。儒家教人感恩怀德,努力报答(如三年 之丧),礼为宗教仪式。日常生活也要秩序和规矩。婚姻、宴会、饮食也有礼,以示敬意 和诚心,不能随意马虎。人际关系方面:按尊卑等级各守本分,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人人能做 到,天下大治。礼是王道的一部分。王道通乎人情。但后人攻击其伪,“礼教是 吃人的” 。 礼乐相合,乐附属于礼,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礼、乐、刑、政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

春秋:古代记事史的通称 。 古代朝廷大事,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故记事之事多用 春秋为名,各国有自己的春秋。传下来的只有《鲁春 秋》,《春秋》成了专有名词。 。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获麟,哀其道亡而作《春秋》 。 隐西元年到哀公十四年,二百四十二年,纪事按年月日, 称为编年史,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 鲁国纪元,所记却是各国之事。所记齐桓、晋文之事最 多,故后世称“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 。 史官记事目的有二:纪实、劝惩,但多不易为后世所察, 孔子授弟子《春秋》,以史为镜,多所劝惩。 。 弟子分散四方,将所记再传播,是为《三传》。三传注 重《春秋》大义,征实与否,倒在其次。

春秋大义

    春秋大义有二:

    – 明辨是非、分善恶、倡德义、以史为镜 – 表霸业、尊周室、提倡大一统

解释《春秋》时,讲究“书法”:笔则笔,削则 削 。 三传之中,左传以叙事为主,公羊、公梁以解经 为主。

春秋三传

    “左氏”、“公羊”、“谷梁”,称“三传”。 。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汉书 . 艺文志》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太史左丘明撰,共三十卷。所记 载事件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左传》以文史见长,记事详实,多用事 实解释《春秋》经文。《左传》记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史学、文 学、美学的价值尤其显赫。《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战国时公羊高撰。所 记史事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董仲舒作《春 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的《春秋》“大义”。为研究 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战国时谷梁赤撰。以 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记事虽不及《左传》详实, 但持论较《公羊传》为平正。

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尔” 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 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 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 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着录有《尔雅》3卷20 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 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 的20篇不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1-3-1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先秦诸子

诸子百家

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 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 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 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 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主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尊子意义

– 西周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则“子” 为爵称。

– 春秋时,僖公、文公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古时尊称男子为“子”,到春秋末,“子”为师长之 尊称,战国时,同列、弟子称“子”,各派学术著作 也称为“子”,如《孟子》、《庄子》。

– “子”,先秦师长、学者。

子学意义

– 春秋战国时期,周公制作之礼乐已告崩坏,社会秩序 日渐混乱,师长、学者为求匡时救世,纷纷阐发其学 术、思想,于是百子争鸣,是为诸子之学。子学就是 研究先秦诸子之学术思想。

道家

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 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 子。‘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 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代表人物

老子、关尹子、列御寇、杨朱、庄周 。

代表作品

《老子》(《道德经》)、《列子》、《庄子》 。

主要思想

–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 切运动的法则;

–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 ‘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

– 政治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尚道尚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 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 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