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54|回覆: 8

解讀中國十大名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說到茶,大家都知道,但是說到中國的十大名茶,想必能說上一二的很多,但能說全的,只怕除了真正的愛茶人士,沒有幾個了吧。那麼,今天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這十種在中國古今都各領風騷的十大名茶。是否實至名歸,大家評說。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里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儘管人們對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統一,但綜合各方面情況,名茶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點:其一,名茶之所以有名,關鍵在於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茶葉的色、香、味、形四個方面。

西湖龍井
   ddeedbe2cbf28696db7891a178101245.jpg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爲【觀採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爲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這裡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採茶芽,稱爲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的龍井茶都採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現在,一般採用電鍋,既清潔衛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複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歷史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龍井山中有個荒涼的小村,村中有個老婦,住在破茅屋裡,靠採摘屋後所種的十八棵茶樹的嫩葉爲生。她爲人心善,常煮茶水在門口任進山採茶的人取飲。

  一天村中來了一位白鬍子的老頭,在門口喝茶時看見她屋角棄置一個破石臼,認出它是寶貝,便要購買。婆婆道:『破舊石臼,是無用之物,喜歡,搬去就是。』

  老者自己搬不動大石臼,便下山找人來搬,不想老太太善心又起,見他要石臼,便將石臼洗刷一淨,把臼中腐土,埋在屋後十八棵茶樹下。老者帶了下人回來,只見石臼已洗乾淨,大驚失色,石臼也不要了,嘆息下山而去。原來石臼並非寶物,它裡面堆積的腐土才是無價之寶。老婦屋後的十八棵茶樹,自得腐土爲肥後,生長茂盛起來;而用這些樹的嫩芽所制的茶葉,好有奇特的清香,爲諸茶之冠。這些樹便是龍井茶的始祖。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麼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爲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

  另一個有關龍井茶的傳說是,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裡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乾隆精於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嘗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於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興發,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青翠欲低,周圍群山起伏,宛若獅形。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位。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於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爲『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
鑑別方法  西湖龍井茶的感官品質主要通過『干看外形、濕看內質』來評定,具體從外形、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等方面來品評。

  外形特徵:干看茶葉外形,以鑑別茶葉身骨的輕重和制工的優劣,內容包括嫩度、整碎、色澤、淨度等。一般西湖龍井茶以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均勻整齊、色澤翠綠鮮活爲佳品。反之,外形鬆散粗糙、身骨輕飄、筋脈顯露、色澤枯黃,表明質量低次。

  香氣特徵:香氣是茶葉沖泡後隨水蒸汽揮發出來的氣味,由多種芳香物質綜合組成的。高級西湖龍井茶帶有鮮純的嫩香,香氣清醇持久。

  滋味特徵:西湖龍井茶滋味以鮮醇甘爽爲好。滋味往往與香氣關係密切,香氣好的茶葉滋味通常較鮮爽,香氣差的茶葉則通常有苦澀味或粗青感。

  湯色特徵:湯色是茶葉里的各種色素溶解於沸水中而顯現出來的色澤,主要看色度、亮度和清濁度。西湖龍井茶的湯色以清澈明亮爲好,湯色深黃爲次。

  葉底特徵:葉底是沖泡後剩下的茶渣。主要以芽與嫩葉含量的比例和葉質的老嫩度來衡量。西湖龍井茶好的葉底要求芽葉細嫩成朵,均勻整齊、嫩綠明亮。差的葉底暗淡、粗老、單薄。

  選購西湖龍井茶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比如用途、經濟實力和喜好等,然後通過以下程序進行感官辨別。

  一摸:判別茶葉的乾燥程度。隨意挑選一片干茶,放在拇指與食指之間用力捻,如即成粉末,則乾燥度足夠;若爲小顆粒,則乾燥度不足,或者茶葉已吸潮。乾燥度不足的茶葉比較難儲存,同時香氣也不高。

  二看:看干茶是否符合龍井茶的基本特徵,包括外形、色澤、勻淨度等。

  三嗅:聞干茶香氣的高低和香型,並辨別是否有煙、焦、酸、餿、霉等劣變氣味和各種夾雜著的不良氣味。

  四嘗:當干茶的含水量、外形、色澤、香氣均符合要求後,進行開湯品嘗。一般取3克龍井茶置於杯碗中,沖如沸水150毫升。5分鐘後先嗅香氣,再看湯色,細嘗滋味,後評葉底。這個環節更爲重要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1-3-11 23:41 編輯

洞庭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遼闊,碧水蕩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瀰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採,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爲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歷史傳說  

       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爲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剛走到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爲好奇心所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續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 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懷裡,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裡的茶葉一路散發出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裡,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裡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滿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潤 頭清;三口下咽,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讚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制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鑑別方法

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並不意味著茶葉品質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艷,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

  2、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艷,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

  專家補充,如果是著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瀰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臥,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雲、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爲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爲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后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歷史傳說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您獻茶有功,升您爲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爲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鑑別方法  
        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廬山雲霧茶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蘊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爲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爲屋,開闢園圃種茶種藥。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爲『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採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爲標準。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現在,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著廬山旅遊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遊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嘗此茶時,欣然作詩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鑑別方法 

廬山雲霧茶以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高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絕』而久負盛名。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後回甘香綿。仔細品嘗,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於碗中。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51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安瓜片

   d1c4af3ce046dba669af0331c4a6d3fb.jpg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爲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裡稱『六安州之片茶,爲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爲『貢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兩;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入竟有80多處提及,特別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讀來令人盪氣迴腸;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爲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著『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爲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顯著的位置。

  『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還得惠於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主產地是革命老區金寨縣,全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溫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採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歷史傳說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史料尚無考證。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爲可信的傳說有兩。一是說,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朴,作爲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峰翅』(意爲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 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爲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沖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一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懼麗,獲得袁的讚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製。新茶登市後,蜚聲遐邇,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於大茶,但其採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昧、形別具一格,放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爲全國名茶。

鑑別方法  六安瓜片的選購常識。正常氣溫年景,新茶一般在穀雨前十天內即可產出;真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草應在穀雨前後幾天內。選購品嘗『六安瓜片』通常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即從干茶和泡茶兩個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干茶評賞。望色:通過觀望應具備鐵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澤一致,可見烘製到位。聞香:通過嗅聞應具備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幽香的爲上乘;有青草味的說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過細嚼應具備頭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覺,略用清水涮口後有一種清爽甜潤的感覺。觀形:通過察看應具備片卷順直、長短相近、粗細勻稱的條形,可見形狀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二是干茶發湯品嘗。茶具一般選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爲佳,沒有條件的可選用礦泉水或純淨水等PH值近於中性的水質爲適宜。根據茶具容量,放入茶葉適量,清淡適中,不宜過多。爲避免片茶原香流離,當今有人主張用開水高沖、緩收、起壺至茶具2/3處加蓋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滿加蓋)。片刻後,即可品鑑。步驟如下:首先聞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覺是否有悠悠的茶葉清香;以其香味濃度體驗茶葉的香醇。次是望其色。用碗蓋扶動茶葉查看湯色,一般是青湯透綠、清爽爽的,沒有一點的渾濁。其葉片顏色一般是穀雨前十天的茶草製作的新茶,泡後葉片顏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相近穀雨或穀雨後茶草製作的片茶,泡後葉片顏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會兒青綠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後,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養生長豐厚的茶草製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往往能夠使你明顯感覺到茶湯的柔度。四是觀其形。干茶開水發湯後,先浮於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有原來的條狀開發爲葉片狀,葉片大小近同,片片疊加。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1-3-11 23:54 編輯

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於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爲湖南岳陽縣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爲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爲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瀰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爲『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爲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採,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歷史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爲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裡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爲『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爲美觀的。

鑑別方法  
       產於湖南岳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爲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f9750d7e91d7faddd45530a12d3d71ac.jpg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1-3-11 23:59 編輯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爲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爲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爲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爲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淵源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爲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爲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制茶技術逐漸精湛,制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沖、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爲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爲『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爲『信陽毛尖』。

爲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熏龍井茶、未熏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爲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爲全國十大名茶。

鑑別方法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爲捲曲形,葉片發黃。

不厚道 發表於 2011-9-27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好啊。





黃咸麗 發表於 2013-3-15 02:07 | 顯示全部樓層

姐路過,不發表評論,賺點積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