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98|回覆: 3

[漢語詞典] 【漢字與八卦】漢字始於八卦對不對?漢字起源八卦說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記:這篇文章摘自網絡,純粹本著與大家分享及學習的原則摘錄的——摘自漢字網,是從本網站友情連結中的漢字網裡找到的。
注意:【漢字與八卦】電子書在四樓有下載!【漢字與八卦序言】亦發表在四樓


淺談古老漢字與八卦的關係                                           董易林 中華網開運頻道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從『一』開始。

    【說文解字】第一篇——『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沒有『一』也就沒有萬物。

    【尚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只有專一執守,才能不失中道。

    【孫子兵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無二用,二用則亂,一心一意,自有妙用。


cbd486b76fc1974e9d069a548e79b1cc.jpg
   

大家如果到過甘肅天水市的伏羲廟,可以看到有幅『一畫開天』的巨幅畫像,普天之下,只有伏羲出生地的天水伏羲廟,才有這張畫。沒有『一』,哪有一切?以現代科學家的大爆炸理論,那個『奇點』就是『一』,沒有那個『奇點爆炸』就沒有世界。生命,也是由『一』開始,『單細胞生物』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原生動物』,它是一切生命的開始。

漢字,當然也是由『一』開始,可謂『一畫開字』,漢字不僅是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而且更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因它源於八卦,故具有八卦之象的全息功能。若從倉頡造字的黃帝時代算起,有五千年歷史,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謙虛;若從伏羲畫八卦時開始算起,則有七千年的歷史,而伏羲還並不是我們最老的老祖宗,以前還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這隻有在伏羲故里深山老林的老人們才津津樂道此事,在全國旅遊聖地,麥積山石窟附近的交龍靈山,有一座規模頗大的『三皇殿』,三位老祖宗,天皇、地皇、人皇和女媧娘娘,還滿面慈祥地坐在高台之上,這三位最老的老祖宗之前,還有一位老老祖宗盤古氏,據【辭源】載,作爲神話人物,也只是代表【辭源】的看法,應該說是後人把盤古神化了,據一位不願揚名的國學大師說,現在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謙虛一點好,等幾年他要站出來提供證據,中國的歷史有二百多萬年!這個不說,就說五千年文明史嗎,五千餘年,一脈相承地流傳至今,中間雖經無數次的朝代更遞,雖經過外族入主中原,漢字不但沒有因爲外族的統治而消亡,相反將外族文化溶入到漢文化之中(當然不是指文字),正如常秉義先生在他【周易與漢字】一書中所說:『這是因爲漢字在完成「成命百物」的歷史使命時,與中國史前文化中樞易學符號發生內在聯繫的結果,換句話說,漢字的發明,使中國易學的符號系統,實現了從抽象數理符號卦爻稱號、到具體物名文字符號漢字符號的過渡,中國易學的卦符是一種象;主審者理、明理者象、對待者數、流行者氣。這是中國易學的合理內核。

漢字的發明,產生了一種能與語言相結合的、成爲能書寫具體事物的名稱、表現具體名稱對象事理的符號。所以,漢字不僅是記錄當語的文字符號,而且是負載著古代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誌』常秉義先生還有一個與蕭啟宏不謀而合的卓見,他們對漢字的形象、音韻、陰陽、向背之義作了如下的深刻地剖析:『漢字易符學認爲,同形同宗,同音意同,把字形和字音都看作是象。形是象的陽面,音是象的陰面,字與字之間,都有一分爲二、對立統一、互爲其根、分層擴展的關係,它所表現的是一個八卦次序圖的結構模型』。

  由此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

1、易學理論是中國傳統理論的基石。

2、漢字在易學思維的全面影響下,形成了道器渾一、陰陽合一、五常統一、形意象一、象數歸一的表意表音文字。

如上所述,漢字的源頭就在八卦之中,因而漢字也就蘊含著八卦的全息:天、地、太陽、月亮、雷、風、高山、陸地、海洋、川澤,也可以稱之爲『宇宙間的八大件』。這『八大件』的全息及其法則不僅可以從八卦中獲得,也可以從漢字中獲得。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22:42 | 顯示全部樓層
漢字與八卦的關係           劉革良 (逆向研究漢字與八卦的關係)

孔子、許慎對漢字與八卦的關係有著相同的看法,認爲八卦產生在先漢字在後,給人們留下了漢字來源於八卦的想像空間。宋代鄭樵卻明確指出漢字起源於八卦。

漢字的三種構件是表意、表音的字根符號,另一種是純符號,所有的漢字都是用它們來組合出來的。這是不是三才,說不準。

仔細分析漢字與八卦之間確實有聯繫,表現有三個方面:1)形體機構。2)形旁的名稱。3)形旁的擺放位置。

八卦的形體有太極(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後來演變出『九宮』。漢字的獨體字形似太極(一元),雙體字形似兩儀,『喜、斑』一類漢字形似三才,以四五六七八組成的漢字形體也都能找到。

漢字形旁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五行』,示土人是乎是三才,象徵八卦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好像也都能衍生出漢字的形旁。

漢字形旁的擺放位置更是按照『九宮』來確定的。例如:離坎乾坤四卦的位置,即東西南北,左右上下,這四個位置是漢字形旁擺放的主要位置,這一類的漢字很多不用例舉。漢字形旁放在太極(中心)位置的有:愛(心)問(口)辯(言)…。漢字形旁放在震卦(左下角)位置的有:穎(禾)潁(水)谷(木)轂(車)畿(田)…。漢字形旁放在艮卦(右下角)位置的有:塍(土)鰧(魚)螣(蟲)…。漢字形旁放在兌卦(左上角)位置的有:渠(水)…。漢字形旁放在巽卦(右上角)位置的有:虺(蟲)…。

從以上的研究似乎漢字就是『八卦字』,如果你了解八卦的真正含義後就不會這樣認爲。

八卦未破之前,單以卦象來分析很難知道它的含義,當知八卦是1~8的八個數字的有序排列組合時,八卦的真正含義就很明了,八卦說:萬物皆由數量的有序排列組合而產生,又由數量的有規律排列組合而變化。最好的東西是機構最簡單,功能多,能夠準確、快速完成任務的產品。

漢字表面上與八卦有三種聯繫,實際上漢字的造字卻違背八卦:漢字的形體雜亂無章,表意形旁太多失去了字根的意義,形旁雖按九宮擺放卻毫無規律可循。漢字不但不是起源於八卦,反而用八卦去分析:漢字是一種性能不好的文字。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1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應該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從圖畫中一步一步演化而來的,中間有吸取很多自然因素,而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對自然及未知現象進行分析和解說的能力。華夏文明並不純粹,是從許多未知中摸索出來的結合體。說到底,漢字只是從一開始就見證了這個過程而已,而本身並說明不了到底是誰先衍生了誰。就像那個最簡單也最難的問題一樣: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點評

是有小孩先還是有可生育的男人女人先?  發表於 2011-3-17 17:49
仔細看了一下文章,確如你所說,但事實上,現在是誰都弄不清楚兩者是誰先誰後,所以也只能如此解釋了。  發表於 2011-3-12 00:03
發散思維好強,其實 雞與蛋 同 漢字與八卦 不太關聯。  發表於 2011-3-11 23:32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夏知 於 2011-3-11 23:27 編輯

【漢字與八卦】序 言       蕭開明   

漢字與八卦.part01.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764)

    漢字與八卦.part02.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857)

漢字與八卦.part03.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769)

    漢字與八卦.part04.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802)

漢字與八卦.part05.rar (488.28 KB, 下載次數: 613)

    漢字與八卦.part06.rar (365.74 KB, 下載次數: 642)


源遠流長說漢字

漢語文字源遠流長,脫胎於遠古的結繩記事。相傳首創結繩記事的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由於年代久遠,他的生平難於考詳。

遠古先民,無名無姓,燧人氏是後人根據他一生的主要事跡追尊的名號。

新疆地區考古發掘五六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中就有鑽木取火器。可見鑽木取火並非謬談,在華夏社會的發展史上,確有其人其事。

從人工取火和結繩記事來看,標誌著燧人氏時代是華夏先民由直立人向智人進化的新時代。

後來,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緯】明確地說:『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八卦就是分門別類把事物用結繩記事懸掛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是我國最早的『文志』。周人稱爲『八卦』,殷人稱爲『八索』。

正如【文心雕龍】所說:『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和文獻來看,我國最早的書契作品有玉雕、陶文、壁畫和木刻。這一漫長的階段,是『文志』的階段,是朝文字過度的形態。它仍然是漢字的胚胎期,既有『結繩文志』的移置,也有自身的創新。它缺乏連詞、介詞、副詞等等作文句的紐帶。

甲骨文是『文志』進入『文字』的第一階段,它既有象形的文,如日、月、山、川等等,又有孳乳的字,並出現了連詞、副詞、否定詞等等,能把孤立的『文志』連成語句。

這一階段延續到金文、籀文、石鼓文和其它古文,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存在著地區性的大同小異文字。

第二階段,從小篆、隸變到楷化。此外,漢唐以來,出現了行書和草書,是漢字發展的支流,是以書法藝術著稱的流派,多爲印象派手法。

就漢字發展衍變主流而言,從『結繩文志』經陶文、玉雕、木刻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再到隸變和楷化,一脈相承,有揚有棄,成爲華夏文明很好的載體。

對漢字的衍變,在時空上作縱橫考察,溯引求源,就會發現:漢字是古代聖賢造字思想的化石;是古代科學和文化的結晶;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輝;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近兩個世紀以來,不少時代的弄潮兒,發起了對漢字的攻擊。

一種叫囂:廢除漢字,實行漢語拉丁化。

先看一看事實:僅以夏征農先生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縮印本的【辭海】爲例,收錄的楷書繁體和簡體共有一萬六千三百六十二字,拼音的聲韻只有一千三百五十九個。可見其中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形義、音義各別,諧音寓意,形聲相益的情況是多麼的複雜,漢語一旦拉丁化所形成的混亂,將不堪設想。這是其一。

其二,漢語拉丁化以後,人們面對漢字古籍,如同文盲。其中待發掘的瑰寶,將被淹沒。即使少數人去進行學術研究,也因需求狹小,必將日漸萎縮,走向死胡同。

其三,人類語言的同化和異化,交融與排斥,是語音發展的兩趨性。

英語和美語,源於英文拼音。一七八三年,美國獨立以後,至今也不過兩百多年,英、美語音分化的端倪,早已顯現出來。迷信拼音文字是統一規範語言的法寶,顯然是錯誤的。

拼音注釋漢字讀音是可取的。許君的【說文解字】就用了這種方法。只是【兩字相切】爲聲。

其四,英文單詞據說已發展到二十多萬個,仍然存在思維障礙。

漢字雖有四五萬個,合成詞彙作書面語的常用字,約四千到五千個即可。避免了單詞的惡性膨脹,節約查看詞典的時間。

其五,拼音文字只是語音的符號。漢字則不然,音義有象聲、諧音寓意等;形義則有象形、指事、象意、形聲等;還有音義和形義相結合的形聲相益。其中形聲相益,是高層次的造字法則。例一:駕,由加馬組成。

形義爲車子加上馬的牽引,由人駕駛的意思。『加』又起著音呼的作用。讀音爲jia,是車夫揮鞭策馬時的吆喝聲。生動的表達了『駕車』這一事物。所以叫形聲相益。

例二:思,小篆爲 ,由和心組成。徐灝【段注箋】:『人之精髓在腦,腦主記識』故,兼用爲聲, 、思一聲之轉也。』

由此可見,古人認爲思維是客觀事物反映於心腦,引起思維活動。所以楷化爲思。 爲思的音義所替代。田,爲農作的場地,此處表意指田間勞動,引發人們心和腦的思想活動。這是形聲相益的又一形態。

其六,漢字用形義區別同音不同義的字;

如:si 音有:思、司、斯、絲、私等。

shi 音有:史、使、駛、失、豕、始。

拼音文字對此無能爲力。

其七:字義組合,如不正爲歪;不好爲孬;小大爲尖;魚羊爲鮮;舌甘爲甜等等,望字知義。

其八,漢字中大部分爲形聲字。用部首或偏旁分類,配以聲符。就是常言所說:『秀才會認字,認半邊。』

如:氫、氧、氟、氯,一看知是氣體。

鉀、鈣、鎂、鋁,一看知是金屬。

其九,閩語、粵語、京語、湘語、各地方言雖有不同,而書同文。

日文、韓文和越南文,過去都吸收了部分漢字作書面語。讀音雖然不同,形義卻近似。這又是漢字奧妙之處。

其十,現代腦科學告訴我們:大腦右半球主導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大腦左半球主導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西方科學家揭示了大腦與拼音文字的關係,證實拼音文字的閱讀和書寫均是偏向左腦的『單腦文字』。只是少數一些書寫單詞,大腦右半球才有一定理解。還有文字在左腦半球中的拼讀過程,心理活動多一個層次。

對大腦兩半球中的功能,先賢造字,可能有所察覺。

『耳聰目明』一詞可以說明。

以花字爲例:從艹從化,反映於視覺,傳至大腦右半球,引發形象思維。『艹』表示植物類,『化』爲兩性繁殖化生,又爲音符。由『耳』傳至大腦左半球,雙向思維後的心理交流活動。產生對花的概念意識:花爲種子植物的繁殖器,或說是種子植物的胎盤。

漢字的形義和音義由視覺和聽覺反映到大腦兩半球以後,使之共同投入思維活動,作出聰明的判斷和決定。

十一,漢字占用的空間,小於任何一種拼音文字,大大縮短閱讀時間,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

十二,文字改革的重點,不應放在漢字的個體上,前段時期的漢字簡化,有優有劣。例如『證』字,改得很好。

『丑』改爲『丑』『 聖』改爲『聖』就不好。之、乎、也、者的文言不好,言簡意明的文言,值得提倡,例如『雷射』一詞,我作爲一個科學的外行,也能膚淺理解。這是多好的名詞。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漢字形象思維的局限性,抑制了人們的科學思維。

拼音文字雖然缺少形象思維,卻激發了人們創造新的形象思維的文化。形(平面)體(立體)的幾何數學應運而生。加上阿拉伯數字的優越性,開拓了形象思維的無限空間。促進了人類科學事業的突飛猛進,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不斷湧現。

『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口號,在十九世紀中葉,具有戰鬥性。一方面有力地打擊了保守的頑固勢力,另一方面,粉碎了否定中文的極左思潮。到今天,這一口號,勝利地、光榮地完成了它歷史的戰鬥任務。

到今天,我們的歷史任務是,要使華夏文化有機地融入世界文化中,從而成爲一體。

海納百川,吸收外來文化,是漢語文字的優良傳統!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