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0|回覆: 0

【考古】武則天頒行用字'現身'廣東-被譽爲嶺南第一唐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3-10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記者近日到粵西羅定市苹塘鎮談禮村的農家書屋採訪,發現書屋裡張貼了不少紅紅綠綠的剪紙,其中竟有唐朝女皇武則天造的字。原來,該村附近一個山洞裡藏有廣東現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龍龕岩道場銘並序】,這幅1300年前的石刻里有15個字使用了武則天當皇帝時的頒行用字,可謂罕見,被譽爲『嶺南第一唐刻』.

來源: 羊城晚報

嶺南第一唐刻【龍龕岩道場銘並序】就藏身在這處石壁
  記者近日到粵西羅定市苹塘鎮談禮村的農家書屋採訪,發現書屋裡張貼了不少紅紅綠綠的剪紙,其中竟有唐朝女皇武則天造的字。原來,該村附近一個山洞裡藏有廣東現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龍龕岩道場銘並序】,這幅1300年前的石刻里有15個字使用了武則天當皇帝時的頒行用字,可謂罕見,被譽爲『嶺南第一唐刻』.擅長剪紙藝術的書屋管理人員李海良於是著意教導村中小學生們將武則天造的字通過剪紙藝術再現,讓小朋友們不忘本鄉本土的『罕有之石刻瑰寶』.據悉,有武則天所造字的摩崖碑刻目前全國僅存五處,羅定相關部門正在爲龍龕岩摩崖石刻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壁唐朝石刻,仍然清晰可辨
  談禮村是粵西地區一個普通山村,附近多爲石灰岩孤峰,溶洞眾多,龍龕岩便是其中一座。『傳說曾有老龍脫骨於洞中,故取名龍龕岩』,日前,苹塘鎮文化站站長龍月標告訴前來採訪的羊城晚報記者,據史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縣令陳普光在此建道場;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瀧洲(即今羅定)開陽人陳集原爲道場撰寫【龍龕道場銘並序】,就鐫刻在岩洞北壁。
  記者在山洞北壁見到了這幅石刻,距地面約2.5米,寬約1.1米,高約0.8米,碑文豎刻,楷書,每字約爲方寸大小,筆法遒麗,鐫刻技藝精湛嫻熟。『全文共有41行,每行字數從20餘字到30餘字不等,全文共1238字,不見書寫人和鐫刻人姓名』,龍月標說,石刻雖已歷時1300年,除三兩個字剝蝕外,其餘仍清晰可辨,石刻文字中有武則天造字15個。
  記者發現,龍龕岩洞內還有明清以來的訪碑石刻墨書上百處,據說內容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學史以及盛唐時期嶺南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諸多方面,爲研究我國唐代政治和佛教活動提供了寶貴資料,是歷代文史人士、收藏家、金石家與學者尋訪的勝地。
  
  全國僅存五處,堪稱粵之至寶
  陳大遠是羅定市博物館原館長,對於【龍龕岩道場銘並序】這一石刻曾作專門研究。他告訴記者,武周(武則天所處年代)年間的石刻除出土墓誌外,所見摩崖和碑刻不多,即使有也多缺字。目前,在全國發現的『唐刻』僅敦煌莫高窟有柱國李公舊龕碑、廣西有智城碑、雲南有刺史王仁求碑、新疆有萬歲通天造像。這些碑刻和羅定龍龕道場銘一樣,都發現有武則天頒行用字。『或許由於這些地方都在唐朝邊陲僻遠之地,所以才能保留至今吧』.
  『龍龕道場銘是廣東現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堪稱嶺南第一唐刻』,陳大遠介紹說,清代西江名士彭泰來曾寫下『嶺南唐刻今在世,屈指最古龍龕銘』的詩句,【龍龕岩道場銘並序】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征】中,在廣東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清代羅定學者黃權稱之謂【粵之至寶】。
  
  武則天造的字,用剪紙來放大
  這裡究竟刻了武則天造的什麼字?在龍龕岩里,由於石刻位置較高、字體較小且光線黯淡無法看清,記者回到談禮村的農家書屋見到,15個武則天造的字拓印出來後,已由李海良用剪紙方式放大,並保留原石刻書法的風格。『武則天雖爲女流之輩,但造的字都是有關天、地、日、月或社稷君臣這些字,且很大氣。』龍月標說,如剪紙圖中右上第一行中間的『圀』爲『國』字,方框內由『八方』兩字組成,意『八方土地,統於一宇』;第二行中間的『埊』爲『地』字,由山、水、土三字組成;第三行左邊第一字爲『臣』字,上面『一』字,下面『忠』字組成,在武則天看來,臣對君當忠心如一;而第三行左邊第二個『人』,則取『一生』爲『人』之意。
  據有關史料,武則天不但在治國安邦方面大有作爲,而且還進行過『造字運動』.其實,皇帝造字在唐朝以前也有先例,如隋文帝楊堅,他原爲『隨國公』,後建立『隨朝』.但因『隨』字帶『辶』,有『走掉』不穩定之意,於是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爲國號。唐以後的五代時南漢皇帝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給自己造了『龑』字。『龑』字,音yan,簡化體爲『 』,【新華字典】中保留了這個字。不過,像武則天這樣『批量造字』當屬少見了。
834a3cd6c9f2025a7fee46f516a84ea8.jpg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