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3|回復: 1

[文学研究] 陆游三过金陵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4-24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蒋 方

  宋宁宗赵扩嘉泰元年(1201),陆游七十六岁,他在《会稽志序》中说到:“中原未清,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字句中满含对中原沦丧的沉痛,对江南巨镇所寄予的支撑希望。会稽是陆游的家乡绍兴府的古称。他一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绍兴度过,他的近万首诗有一半以上是在绍兴写作,他熟悉绍兴,对绍兴有着深厚的感情。而金陵,也称建康,即今之南京,陆游一生仅有三次路过,却也在他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陆游第一次过金陵是在孝宗赵s乾道元年(1165)。
  孝宗即位之初,颇有兴复之志,时陆游在京城临安(今杭州)任职,深受鼓舞。他积极上书言政,又参与了朝臣对孝宗信用龙大渊、曾觌的批评,却不料由此而惹恼孝宗,被外放到镇江任通判。镇江是南宋重要的边防之地。陆游的外放虽有贬谪之意,但在镇江任上,他得以接近淮上视兵的张浚,结识张浚之子张蚣捌淠涣懦驴∏洹⒎敕健⒉榛a等一批力主抗金收复的志士,心情仍很愉快。不久,因为他的从兄陆沅担任提举两浙市舶之官,镇江在其辖区之内,陆游循例应当避嫌,而隆兴通判毛钦望与安抚使陈之茂“职事不协”,于是有两相调换之令。从表面上看,这应当是一次正常的调动。而隆兴府长官陈之茂,于陆游有师门之恩。他当年主持锁厅考试,不顾秦桧的旨意而擢陆游为第一,居于其孙秦埙之上,曾触怒秦桧。那么,陆游调任隆兴而能与陈之茂共事相处也应当有愉快之感。但是,在陆游上给陈之茂的谒见文书中却流露出了许多怨意,因此,调任的背后也许有着朝廷中政治斗争的影响,恐怕与他反对龙大渊、曾觌的用事不无关联。实际上,陆游到达隆兴的第二年(1166),即因“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去官职,回到故乡山阴闲居。从隆兴二年二月至镇江到乾道元年七月离开而赴隆兴,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陆游可以说在政治仕途上接连遭遇挫折,心情之低沉可想而知。
  隆兴府治在今天的江西南昌。陆游携带家人从镇江去南昌,取水道,由长江上行至今九江,然后取陆路而至南昌。船行途中过金陵,他曾上岸游览钟山。陆游的这次金陵之行,没有留下诗文记载,不能得知详情,只在其后的《入蜀记》中写到钟山时有所言及:“定林庵,旧闻先君言,李伯时画文公像于庵之昭文斋壁,着帽束带,神彩如生。文公没,斋常扃闭,遇重客至,寺僧开户,容忽见像,皆惊耸,觉生气逼人,写照之妙如此。今庵经火,尺椽无复存者。予乙酉秋,尝雨中独来游,留字壁间,后人移刻崖石,读之感叹,盖已五六年矣。”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这次过金陵,陆游是独自一人离船上岸,天又正下着雨,不可能逗留较长时间,怕是只到钟山定林寺一处而已。五年后他又用一天的时间重游定林寺及周边风景,也可说明这次游览的匆忙。那么,在赴隆兴的途中船过金陵,陆游冒雨前来钟山,应该是为瞻仰曾听父亲讲述过的定林寺中那幅著名的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在北宋王朝著力于政治改革以振兴国家,遭遇打击,退居金陵,而不改其志。他本是陆游敬重之人。而陆游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家学渊源,使陆游对于安石又多一重亲近。陆游怀抱爱国激情而仕途挫折,报国无门,在秋雨瑟瑟之时,独自冒雨来到定林寺,面对昭文斋墙壁上那“着帽束带,神彩如生”的王安石画像,心中该有多少感慨!他提笔挥毫,在壁间留字以为纪念。五年后陆游再游金陵,定林庵已尺椽无存,更不用说那幅王安石的画像了,倒是他的题字被珍惜者移到石壁之上,保存了下来。今天南京钟山南麓紫霞湖公园内犹有陆游摩崖石刻,不知观赏者是否能想象陆游当年冒雨而来的情景,体察他题字时的心情?
  陆游第二次过金陵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七月,在他赴夔州通判之职而溯长江上行的入蜀途中。
  这次过金陵,陆游停留了五天,是他长达十个月的旅程中,除京城临安与镇江两地之外,停留时间较长的一个地方。《入蜀记》是他这次旅途的日记,清点可以知道,京城停十天,因有至亲的兄弟要作离别前的团聚,有诸多的官员要作远行前的拜谒,而他自己也有许多的留恋要作交代。镇江停十天,不仅是旧地友朋要作酬对,更有由运河而转入长江的航行需作船舶的调整与物质的准备。而金陵之停五天,则是因为游历需要时间。
  七月五日清晨,陆游的入蜀之船过龙湾,经石头山,由新河进入金陵城的西门龙光门,停泊在秦淮亭下。《入蜀记》这日写到:“过龙湾,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石头山,即今清凉山,东吴时孙权在山上筑城为防而名石头城,又称石头山。据陆游的描述,至南宋时,山依然临水而立,而船行由长江进出金陵,必过石头山,故下文写道:“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此时的秦淮河东西向贯穿金陵城,故西城之龙光门又名下水门。城上赏心亭,地势高险,视野开阔,可以俯看金陵而远眺东南,西北望见历阳而及淮南,是著名的登临览胜之地,素有“金陵第一胜概”之称。此亭是北宋真宗时丁谓守金陵时所建,亭西水中有白鹭洲,因李白有“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后人又在赏心亭西建白鹭亭,北建二水亭,一城门之上三亭并立,陆游说:“诚为壮观,然赏心亭为二亭所蔽,颇失往日登望之胜。”言下有无尽的遗憾。秦淮亭,邻近西城门,是朝廷为往来官员提供食宿的驿亭。这天入城后,陆游只作近处游览,三亭之外,又去了皇帝在金陵城中的行宫。宫殿是不可进的,他在宫前天津桥上徘徊良久:“桥琢青石为之,颇精致,意其南唐之旧也。”
  接下来的几日,陆游细细地游览了金陵的几处名胜:冶城山麓的天庆观,石头山下的清凉广慧寺,钟山南麓的太平兴国寺、报宁禅院,以及城中的保宁寺,戒坛寺。六朝旧部的金陵,佛寺是一大景观。杜牧曾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概括金陵一地所蕴含的兴盛衰亡的历史意义。陆游在金陵的游览,不仅有取鉴历史之意,更有考察金陵地势之心。佛寺既是历史的存照,又多依山而建,故成为他在金陵的专门之游。天庆观所在的冶城山,相传是孙吴时的鼓铸之所,在西城门内偏南。石头山与广慧寺在西城门外,距城有一里多地。钟山太平兴国寺在东城门外,据《景定建康志》,距城有十四里,报宁寺位在半途,距城七里,故又名半山寺。这几日的佛寺游,陆游西登石头,东上钟山,南瞰牛头山,将金陵地势尽收眼底。游天庆观,他一面去观西看了东晋时为维护皇权而父子同战死的卞壶庙,一面感慨:“吴晋间城垒,大抵多因山为之。”游广慧寺,他登上石头山,感慨:“真形胜之地,若异时定都建康,则石头当仍为关要。”他在钟山的游历多追忆王安石之事,在城中游保宁、戒坛二寺则多述南唐旧迹,也有感慨寄寓其中。
  游金陵而对地形山势如此关心,实与陆游抗金复国的抱负密切相关。在高宗绍兴年间,南宋朝廷中有过关于定都钱塘还是迁都建康的争论,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坚持以临安为都,理由多多,实以其地近海,便于逃跑躲避。而主战者,先有宗泽,后有张浚、陈亮,都力主要图谋恢复中原,就当定都关中,若不能,就当以建康为都。尽管高宗以苟安求免,驻在临安,主和派的意见占了上风,但这一争议一直持续到孝宗即位之后。张浚曾慷慨激昂地陈说:“东南形势,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怀愤惕。至如钱塘,僻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号召北方。”(《宋史》卷三六一)陆游的主张同于张浚等人。他在任枢密院编修时,写有《上二府论都邑札子》,论述以建康为都城的重要性。在文章中,他举孙吴、萧梁、南唐为例,谓其偏居江南,也曾有不以建康为都之时,然而,“其当时为计,必以建康距江不远,故求深固之地。然皆成而复毁,尽而复徙,甚者遂至于败亡”。他说:“大造地设,山川形势,有不可易者也。车驾驻跸临安,出于权宜,本非定都,以形势则不固,以馈饷则不便,海道逼近,凛然常有意外之忧。”故希望朝廷以“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而若可接受,他愿进一步呈说定都措置的意见。孝宗虽有恢复之志,却同样任用主和之臣而排挤主战之士,迁都之议自然未能接受。而陆游在遭遇摒弃之时过金陵,犹念念不忘对金陵地势形胜的考察,并在日记中继续驳斥反对迁都的主和派说:“或以为今都城徙而南,石头虽守无益,盖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横贯城中,六朝立栅断航之类,缓急不可复施。然大江天险,都城临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岂必依淮为固邪?”其系心于朝政的热诚,如他诗中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12-4-24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年之后,陆游结束了蜀中的宦游,率全家乘船泊长江下行东归,第三次路过金陵,时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
  在蜀中辗转任职,陆游也有快意之时,如在广汉王炎幕下,地临抗金前线,军事倥偬,机务繁忙,他则有得骋报国之志的痛快。但他更多的感受,还是不甘于琐琐碌碌沉于冗务的郁闷。而郁闷中的旷放又招致周围的批评,他索性自号“放翁”来作回应。淳照五年的春天,孝宗忽然记起陆游而召他进京,这让蓄志沉沦的陆游喜出望外,迅速启程,以为从此可以一展才华而报效国家。因此,他出蜀时的心情自非入蜀时可比,沿途所作诗篇,对自己的期待是常在言表。
  船过采石,他作有《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梁益羁游道阻长,见公便觉意差强。别都王气半空紫,大将牙旗三丈黄。江面水军飞海鹘,帐前羽箭射天狼。归来要了《浯溪颂》,莫笑狂生老更狂。”时驻守金陵的留守之官刘珙是力主抗金的志士,官在陆游之上,与他同志向而有情谊。读诗可见陆游此时心情之激动,仿佛一入京就可以与刘珙等共兴恢复大业,使金陵由留都而成为抗金的前线。“别都王气半空紫”四句,不仅描画出舟船齐发、击楫北征的壮观,更对金陵之所在充满希望。唐代元结在平定安史乱后作《大唐中兴颂》,因刻石于浯溪之上,又称《浯溪颂》。颂中有“复两京,还京师,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妖灾”之句,颇同于南宋志士的期待,诗文中往往借以表达收复中原的希望。陆游这里便以“要了《浯溪颂》”来概括自己的复兴之志,用“莫笑狂生老更狂”来表达自己经历坎岸壮志犹在,报国豪情未衰。
  但此时刘珙已临病危。陆游到金陵看过病人,便登上赏心亭,眺望江北而心情渐有沉重。他作有《登赏心亭》:“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站在金陵的城楼上,陆游下定要再请迁都的决心,而刘珙的病重又使他深有志士凋落、恢复大业困难重重的忧虑。这时的陆游已经五十四岁,诗中自称“孤臣老抱”,既表达自己始终不渝的报国志向,也有仕途艰难、孤独不群的近暮之悲。陆游这次过金陵只做短暂的停留,而这种复杂的心情却一直伴随着他,不能消释。船出金陵的当晚,停泊在龙湾,长夜不眠,他作《夜泊龙湾回望建康有感》:“我醉行水上,身轻如飞烟。鱼龙互悲啸,伴我夜不眠。羽扇挥浮云,月挂斗牛间。河汉横复斜,风露方浩然。坡u石头城,寂寞七百年。世事感予怀,竦身入青天。”“鱼龙”喻长剑,出鞘悲啸,写壮志未酬,而寂寞石头城,世事感沧桑,又使忧郁的陆游萌生了“竦身入青天”的出世之想。陆游就是怀抱着坚定的报国志向与政事艰难的忧虑心情离开金陵,前往临安,而决心向孝宗献上他的迁都之策。不料等他进入临安,孝宗已经改变要重用他的意思,再次将他遣出,派到福建去做茶盐监司。官是升了,而谠言谋政以复兴国家的希望却再度破灭,陆游迁都金陵的请求也再无机会可言。
  陆游三过金陵,通过历史遗迹的考察,经过地势形胜的踏访,坚定了他的迁都之议,而将一腔爱国的热诚倾注于其中。虽然此后他再无机会重提迁都之议,但是对于金陵在抗金复国大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却始终没能释然忘怀。在他七十二岁时所作《感事》四首之二中写道:“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诗说宋有韩世忠和岳飞两员骁将,谋略得当是完全可以复兴中原,重建统一国家的。但是,朝廷的谋略竟连东晋的王导都不如。诗之感情异常沉痛,而批评的锋芒直指“庙谋”,是将皇帝与执政大臣捆在一起,视为了国家的罪人。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