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9|回復: 0

诗的教育:从李白的绝句说起(图)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0-3-16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316372745753626.jpg

4 C$ Z1 X4 }& S
' q/ G/ p9 T# E0 j% e! O
3 n  c1 `# @# [, z
    对于孩子的启蒙,如今有人鼓吹《百家姓》、《弟子规》,甚至孔子的《论语》。似乎只有在那里才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孩子今天成长的需要对接。其实,那里不少对于今天的孩子并不那么适合,人们总希望走回头路,用一些陈腐的东西,教孩子面对今天的道德与处世。 7 H3 S5 r) R- Y! D, W% v6 b
( v* w' F6 x/ h. E! l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的启蒙,我们过于偏重道德与处世。处世,是实用主义的;道德,又是儒家旧式的。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对于孩子精神与心灵方面的滋养。因此,我们现在的孩子,过于实际、实用、实惠。 ' O7 k  w# h( ~' {6 u& ]! b

+ w4 X4 m7 f2 S: r$ @1 r    其实,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的国度,而对于孩子精神与心灵的启蒙,最好的路径莫过于诗的教化,不仅形象生动,易学好懂,而且,潜移默化之中,在审美滋润之中,影响人的一生。过去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的版本,才会广为流传。如今,我们却舍弃诗的教化传统,拾起《弟子规》等老一套去腐蚀孩子,实在是沉渣泛起。 ) E& p% h+ G) r  b' M5 w
3 Q# t4 `! `6 l* F& H% A
    诗的教育,最好莫过于唐诗,唐诗里,最好莫过于绝句。以李白的绝句为例,浅显流畅,充满想象,最适合孩子读。古人曾经有这样高度的评价:“太白绝句,每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形似。奇节风格,万世一人。” 8 m+ `. ~" p" k" E' m

1 D  r+ o0 G5 \) K    这里说的《寄王昌龄》、《送孟浩然》两首绝句,都是李白写的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不同,情景不同,背景不同,心情不同,当然,诗便不尽相同。看看李白如何写送别诗的,又是怎样做到“体格无一分形似”的,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情感的细致与别致,从小懂得体味并珍惜情感,不只是被物化而日渐萎缩精神与心灵,如干瘪的话梅核。
# s1 i  i+ u7 o2 |: q/ G
& S  h% g* w, a. b1 a- V7 Q9 N2 o    先看《寄王昌龄》:
6 Z+ {- K, ~$ q
- p! Y2 a3 s1 }1 l5 u2 l( G& c# g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0 O: u' L- k0 A$ e) H3 _

/ f3 X4 `; a! W3 m; y: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K6 Y; a5 C  f

! l6 W/ T0 p) P6 S' f0 A( D; P# {- H( F    头一句写时间,是春末时分;第二句写地点,虽“杨花落尽子归啼”,以景带情,又道出送别的时间,可谓一石三鸟,写出几分离愁别绪的哀婉惆怅,但最好的还是最后两句,将李白送别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 B- ]8 l" \1 ]5 d; [; [. z
9 Z7 S: \' m# ^2 b& H    试想,如果将这两句改成:我寄愁心去,直到夜郎西。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肯定不会了。少了“月”和“风”这两样景物的衬托,感情便显得单薄,无以尽情地抒发。在这里,“月”和“风”便显得如此举足轻重起来。“愁心”借“明月”遣怀,和“明月”融为一体,“愁心”,即所谓我们常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心情,便有了依附,如明月一般,看得见,摸得着了。这样的心情,再随风一起飘逸,和被送的王昌龄一起,不远千里一直到了贵州,这样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形象动人和感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