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5|回覆: 0

杜甫終身沒中舉(圖)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7-15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15356315606860.jpg
. P" v+ Z# @2 \6 j5 u
; f1 _2 R* h4 D! H0 ]5 _
    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都可稱得上是國家的『搶才大戰』,可為什麼流芳百世、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終身都沒中舉呢?想想他年青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我認為,杜甫始終沒中舉,有以下三個因素。 ' J- n  _4 K$ ^) u3 @- B* n
! s" k1 Y. s% x% D3 F) c* |
    其一,杜甫『生不逢時』。眾所周知,自大禹傳其子後,中國開始了世襲制,那是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歲月,一直發展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皆是世襲,誰的門第高、誰接班、誰當官。隋文帝推行了科舉考試取代世襲制,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唐朝便繼承下來。科舉用人憑的是知識水平,不分貧富,只要進士及第,國家皆包分配,保證其榮華富貴。而生於大唐的杜甫,其祖父杜審言不僅是進士出身,而且做到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閒也當上奉天令。試想,如果杜甫的祖父早出生幾百年,杜甫不用考也能弄個大官做。
1 f/ M  S5 a8 n$ U" x0 R- b5 r# m0 r9 K; z0 V" J! b$ U9 v
    其二,杜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用今天的話講,他是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學生。史書上說,古代科舉考試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都積極為考生優化環境。各省官員為了保證考生們按期赴試不誤行程,普遍實行了『應試學生過境,不得為難和阻礙通過』等硬措施,這充分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應試士子的體恤與關懷。更能說明舊時科舉『優惠政策』也很多,雖然國家規定非家境貧寒、萬不得已的考生不得私帶貨物,但地方官員對考生私帶貨物一般都裝聾作啞、默許其通過。這樣雖然導致了古時科舉出現『一邊趕考一邊走私』的亂象,但也足可說明古代科舉考試採取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也不見得比今天的高考少。再說杜甫還是膳部員外郎的孫子,多少會有一些人脈,被『罷考』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推理,杜甫極有可能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任憑他平時學習成績再好,由於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進了考場也只能是『茶壺裏的餃子』。
$ f- N/ H8 I. b+ q, O8 u$ s, {& D% R
    以前,我也從一些書中看到,有人將杜甫屢考屢敗歸咎於遭受政治迫害和不善經營人脈關係。但從他那首『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叩富兒們,暮隨肥馬塵。殘懷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詩中,可以發現杜甫毫不隱諱科場的艱難和無自尊的經歷,詩中也明白無誤地說,自己要去施捨,求了施捨還得去拜見官員。還有一事更能說明杜甫並非『木頭』一根,他獻過吹捧皇帝的『三大禮賦』,討了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也就一個有職無權的參謀。後來,他投靠實力派劍南節度使嚴武,被嚴武推薦做了名朝官即檢校工部員外郎,以至後人誤以為杜甫真做過工部尚書似的,把他的詩集編為【杜工部集】。這些史實足以說明杜甫屢次考試的成績都很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不經考』。
( J& V0 w7 i& C1 U4 A; @8 g- H. B! q8 {) Q- l% Q2 X9 S- s2 v# W9 |
    其三,杜甫的『包袱』重。杜甫祖父和父親的『舉人』是硬考的,有了這個平台,他們才一步步朝『高官』的位子邁進,並取得了成功。可以說,杜甫的祖父完全是通過自身努力接觸到權力核心並成為『核心權力圈』中一員的。這對頗具才華和遠大抱負的杜甫也構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如此一來,杜甫較其他考生就多了一層壓力。試想,無論什麼考場,一個人背着壓力上場能正常發揮嗎?
( @8 O2 X' p0 e3 [- Q# T$ ]7 ?9 a# Z/ k3 D2 M* }' ?
    現在看來,杜甫如果中舉,也許就不會發生最後窮困潦倒、病死流徙途中的船上的悲劇。但也有可能就不會有跟『李詩仙』齊名的『杜詩聖』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