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02|回覆: 0

張文江:【史記·貨殖列傳】講記(二)

[複製連結]
延章 發表於 2011-2-2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繼續讀【貨殖列傳】。1 q- P" N* _! h" _6 h
  夫山西饒材、竹、榖、纑、旄、玉石。# ?& B8 v( I! }. `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土地的出產,這就是【繫辭下】所謂的『與地之宜』,包括植物和礦物。戰國、秦、漢稱華山或崤山以西爲山西,就是所謂的『關中』,也用來指太行山以西。這裡的山西,可能指的是後者。『饒』是豐富的意思。材,就是木材。竹,沒有問題。谷,和穀子的『谷』(谷)的音形相近,但谷的左下是禾,谷(谷)的左下多一橫。谷也就是楮樹,樹皮可以造紙。【水滸傳】二十四回武大郎綽號『三寸丁谷樹皮』,三寸丁用來形容矮,谷樹皮皺巴巴的,用來形容丑。纑是山中的野麻,可以用來織布。旄是氂牛的尾巴,可以用作旌旗的裝飾。古代左持鉞右持旄,用來象徵兵權,整肅軍威。玉石,有一個本子沒有『石』, 大概覺得石不會是寶貝。我以爲原文也可能有石,石應該是含玉的礦。玉石就是可以開採的玉和玉礦,有一句成語叫『玉石俱焚』。% D* Y# V! `" Z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
7 i2 _: \7 ]5 N3 {/ J  和山西相對,戰國、秦、漢稱華山或崤山以東爲山東,就是所謂的『關東』,也用來指太行山以東。這裡的山東,也可能指的是後者。多魚、鹽,是因爲靠近海。中國 古代產絲,歐洲人稱中國爲『賽里斯』(Seres,即產絲之國),根據的是絲的譯音。聲色就是樂隊女子,當時把歌舞的舞女也當成物品,算作某地的特產。電 中常見那些在君王面前跳舞的人,就像沒有靈魂的一隊機械性東西。8 A9 o# a% s" E+ |* N+ ]" b
  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3 V+ }# l* P! K
  楠指楠木,是一種貴重的木材。梓也是一種貴重木材。姜,生薑。桂是一種香料。金、銀、銅、鐵、錫是五金,金是五金之首,錫是五金之尾。連,裴駰【集解】說 『鉛之未煉者』,大概類似於鉛礦石。丹沙是鍊汞的原料,下文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道家通過鉛和汞來煉丹,有後來屬於化學的外丹,還有屬於生物化學 的內丹。犀是犀牛,犀牛角很貴重,現在已禁止交易。玳瑁,一種類似於烏龜的動物。珠璣,珠是圓的,璣是方的。形容某人的文章好,有所謂『字字珠璣』。齒, 象牙。革,皮革,老虎皮、牛皮之類。
" H0 a& e: Q/ ^' h  K& |$ P9 S  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0 S2 y! `) i" R& S( z
  龍門在今山西河津縣,碣石在今河北樂亭縣。也有人認爲碣石就是今河北昌黎縣西北的碣石山(周予同主編【中國歷史文選】上冊,137頁),此地靠近北戴河、秦 皇島、山海關一帶,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應該就是此處。龍門、碣石的北面是草原和牧場,所以多馬、牛、羊。旃就是羊毛織成的氈,【長征組歌】所謂『草毯泥氈紮營盤』,形容當時的艱苦環境。裘是皮大衣。筋是做弓箭用的弦,角是號角,在軍事上有作用。
) {" u7 ^1 K; q; e. `2 E  l  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3 O* f3 l5 E* |7 n# @7 n# T  在方圓千里的大山中東一塊西一塊,像棋子一樣,分布著銅礦點和鐵礦點。/ L9 h) v0 u, ?! G6 F/ d4 I
  此其大較也。
( Z( \! ]/ K2 k7 J" `. I8 f/ A  這就是物產的大略。. O3 ]1 ]3 Q( v8 o- L0 {$ `  `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 T- B" Q  g6 q# z6 ~/ m* U  這些物產都是中國人民喜歡的,吃的穿的都是它,生老病死也脫離不了。所以中國人蠻務實的,沒有什麼空虛的觀念,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奉生送死』,就是生死死,生老病死,靠著它們來維持生命,也靠著它們來埋葬死人。世代代地自然演化,自從有了人就是這樣地過,很緩慢、很緩慢地發展。現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裡邊的事情還是一樣,只是多少有些浪漫化了。歌中唱道:『老人們舉杯,孩子們歡笑,小伙兒彈琴,姑娘歌唱。』這裡有老中青三代人,老人將來要『送死』,孩子將來要『奉生』,正當年的是小伙兒和姑娘,也就是一男和一女。 小伙兒和姑娘也會成爲老人,而孩子也會成爲小伙兒和姑娘,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沒有根本的變化。如果是正常的情形,每一代都有孩子、年輕人和老人,應該把孩子撫養成人,老人要照顧,然後要送死。孔子所謂的『敬鬼神而遠之』(【雍也】),祖宗崇拜直接從這裡來,用著另外有一個神。
) R  b  K: p4 [' D  中國這個詞的古今演化,以後還可以詳細考察。在這裡上下文中蠻明確,就是山西、山東、江南、龍門碣石以北。這一塊地方不太小也不太大,當時在那裡生活的人就是中國人民。人和民不同,人表示的是人和其他生物的區別,而民表示的是上層貴族和底層老百姓的區別。國王和老百姓都是人,但老百姓是民,國王不是民,貴族也不是民。孔子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孟子講『民爲貴』(【盡心下】),就是這些最卑賤的人最重要。在英語就是dumb millions,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沒有什麼反應,也沒有什麼文化。他們的要求很具體,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賺點錢,然後生孩子,然後造子,然後老的送走了,然後小的再出生,就是這樣重重複復地過。這就是民的象,帶有一點點愚昧的意思,但是不要看不起這些人,社會存在的基礎就是他們。
, ^0 k* S, l* z1 G$ B( i: h/ ?8 ]  如果再放一個詞在旁邊比較,民的意義就顯豁了。 民可以通『氓』,區別在於土著曰民,外來曰氓(古書上讀méng比較多)。氓就是亡民(nonnaive),也就是一個地區的外來人,住久了以後同化了, 於是成了民。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祖先就是氓,流亡到了薩摩斯。【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爲氓。』這個人認爲此地很有吸引 力,主動前來申請居住。一個地區如果有一部分流動人口,對此一地區的發展有一定的好處。因爲外來人會帶來新的思想,而且做事也比較積極。當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一個地區外來人口比例過高,對當地治安會有所影響。民一般要老實本分一點,因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流亡過來的人是氓,一旦發生了事變可以選擇離開。這就是爲什麼在後來的演變中氓會帶上一點貶義,出現了流氓之類的詞彙。【詩經·衛風】上有一篇【氓】,男主角大概也是一個外來人。『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這個外來人,死乞白賴的樣子,到女孩子家門口做生意,心裡想的是來當毛腳女婿。『抱布貿絲』的布,一般的解釋是錢,我想也可能是實物,用布來交換絲,以物易物。這個女孩子一眼就看破他了,他來做生意是假,目的是來和她套近乎。這就是所謂清醒的糊塗,在男女戀愛中經常發生。女孩子一方面非常敏感,一下子看穿了他的用意。但是另一方面她對這個人還是沒有看清楚,以後的事情是一場悲劇,這個外來人把她拋棄了。2 Y% l  p8 z5 V1 z( p% e# G; z
  『謠俗』就是風俗,這個詞我覺得非常好,跟希臘的nomos真是一模一樣。nomos可以解釋長久以來的民俗,又可以解釋法律,又可以解釋歌謠,跟『謠俗』真 是天衣無縫地對得起來,怎麼會這麼貼切。老百姓就是這樣一代代過來,謠俗就是風土人情,大家掛在口上的、哼著玩的民間小調,比方說黃土高坡、西北風之類的風謠,關係到那裡土地的出產,關係到那裡人的生活性情,關係到那裡人的自然想法。所以我們唱的那些古代的、甚至現代的歌曲,反映了老百姓內心深處的想法, 這就是所謂的【詩經】,從這裡可以窺測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命運。而你喜歡的是什麼樣的音樂,那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像老百姓一直在過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 節,這些原來也就是謠俗,把它們確定爲法定假日,就是從不成文的法變爲成文的法。1 U0 m3 o' @! q; U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 U+ R$ P- v3 ]% A4 B8 G5 V% d  『待』 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普通詞彙,其實也有哲學意義,就是莊子討論的有待和無待。人生就是有待的,有局限的,就是被物質困住的。待可以少一點點,像蘇格拉底就認爲,哲人對生活的要求比一般人低,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沒有非要不可的東西(【斐多】64d-e)。但是生活必需品不能沒有啊,所以還是一個有局限的人,因爲你不可能完全無待。在生意場上有一句話叫喝西北風,如果喝西北風也能生活,就成了莊子【逍遙遊】中的理想人物:『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神人近乎於無待,或者待非常少。當然,吸風飲露還是有待,西北風還是不得不喝。# B) E, Q. g! _
  『農而食之』,『虞而出之』,農是平地的勞動,虞是對山林川澤的開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脫離不了這些物產。【紅樓夢】五十三回中有一個烏莊頭,過年的時候運來一大堆物品,有一張大單子,那可真是奢華:『……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野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熊掌二十對,鹿舌五十條,柴炭三萬斤,……』結果還被主人落下一句話,『這夠做什麼的?……真真是叫別過年了!』由古及今多少年發展下來,天然的物產被大量消耗了,有一些資源近乎枯竭了。 『工而成之』,這是手工業,好比薩摩斯的雕刻匠。『商而通之』,商做大、小買賣,起流通作用。0 W% R1 _4 ]6 \: X
  【管子·小匡篇】提出過一個分類, 『士農工商,謂之四民』(亦見【國語·齊語】,【穀梁傳】成元年)。農和工是兩大生產領域,商在兩邊進行物質交流,把農產品賣到工人那兒,把工業品賣到農民那兒。此外還有一個士,也就是讀書人,在其中進行信息交流。【史記】四民中沒有提到士,好像覺得讀書人無用,對物質生產起不了什麼作用。
1 P+ g* A; K  c9 o% M' o  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 E' x$ d* T  }6 f: B  q) B6 v
  讀書人還是少不了的,原來士就是在這裡。政教指政治和教育,那是政府的作用,古今真是可以貫通。『發征期會』,組織一場行動。『發征』指發令徵收或徵求, 『期會』是約好在某個地點碰個頭,開個會。【史記·項羽本紀】:『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期會』就是大家約好在 那邊碰頭,然後組織一場會戰,或者發動一場圍剿。『寧有』就是難道有,難道是出於政治和教育嗎,是有人發布了命令嗎,是有人組織了集會嗎,原來都不是。 農、虞、工、商拿出來的東西,不是有人按照計劃來組織的。讀書人一般比較喜歡安排,這種特性如果發展到極致,就是哈耶克所謂的建構理性。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來包辦,就是士的副作用。9 Q6 M0 [0 u% W# L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9 Y+ K& s; ]  _  每個人都擔負著力所能及的工作,決不偷懶。『任其能』是智力,『竭其力』是體力,『以得所欲』,發揮自己的才能來滿足欲望。% Z: e# F( p# l& t' u
  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 v/ u9 N' N3 W- R1 X% G7 @
  物產的價格是自然波動的,如果過於便宜了就有一個力量往上走,過於昂貴了就有一個力量往下走。征有好多種解釋,我覺得用虞氏易『震爲征』來解釋最好,征就是變動的徵兆,有一個反向的趨勢。
! F( m) D% R$ z7 c' R  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l* r' ?9 ]' ~" f6 u
  『各勸其業』,每個人都努力地做他的那一行,勸是鼓勵,也可以認爲是自我激勵。天津有個勸業場,應當取名於此。『樂其事』,這件事做得很快樂。所以在求職時最好要把自己的擅長和興趣組合進去,不要跟自己的天性完全違反,接近一點才能做得好。『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好像水往下走,日夜都不會停。『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這用不著做思想工作,自然而然就是這樣。哪兒有錢賺,人就往哪兒走,用不著去組織或動員,完全出於自然。
% m( u2 D8 ^. c2 F- n  前面已說過『戶說以眇論』不行,老子的理論也好,孔子的理論也好,或者『文化大革命』中的批判資產階級法權也好,都阻止不了。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說:『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 2版,第181頁。)這個自發產生應該因勢利導,要遏制它怎麼遏制得了呢,何況人類生活本來就是靠它來維持。1 R$ ~' d  y5 O- V1 q( \
  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9 _3 ~4 r+ ~6 {. ?; Y
  道難道不是符合於此嗎,人心不是自然的驗證嗎。爲什麼要違反它,違反不了。
4 f( l2 t( J; T% i/ W3 X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 Y% `6 P: L# U5 P' z& ?  【周書】不是指【尚書】,而是指【逸周書】,也是古代傳下來的誥誓號令。今本【逸周書】沒有這一段,大概是亡佚了。農、工、商、虞四者,是民的衣食之原。農、 工、虞從事生產,商從事流通,三寶指農、工、虞之所出,也就是糧食、器物、財匱。『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單列一句,可能其前有脫文。民生日用的衣食之原, 也就是今天所謂的經濟命脈。  W. v8 \: m' p; E" \- g' B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
3 [( T. ^8 Q& J  a( i  經濟命脈大的很豐厚,經濟命脈小的很貧薄。原通源,開源而節流。
2 M6 h, Z% l) `5 I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 C; [- M5 @: q2 y  一個是政治經濟學,一個是經濟學。經濟學原義就是家的財產管理。古希臘色諾芬最早用經濟這個詞,他有一本【經濟論】(劉小楓翻譯成【齊家】)。另外有一本 【雅典的收入】,那就是從家到國了(色諾芬【經濟論】、【雅典的收入】,張伯健、陸大年譯,商務印書館,1981)。爲什麼單單經濟不夠呢,經濟學不但脫離不了政治經濟學,因爲富家和富國有聯繫。而且【經濟論】被看成【蘇格拉底回憶錄】的續篇,那麼也是哲學的一部分。古典作品探討的是人類思想、人類文化、 以及人類的生命存在,所以跟現代的經濟人假設不一樣。在哲學的範圍里經濟學不能獨立,經濟學獨立了,完全靠一個定義推導會出問題。. }1 V. _; y' k- q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9 x" ^! o( |6 M
  人群中自然存在的貧富現象,不是來自外來的力量,而是出於『巧者有餘,拙者不足』。對於一個社會整體來說,富裕階層和貧困階層之間當然應該有一個調節,而且 絕不允許用不合法手段來致富,也就是下文所謂的『奸富最下』。但是如果想做到完全平均,肯定不可能。假設你把所有的財產平等地分給每個人,第一秒以後就會產生開始差距,一年以後,十年以後,貧富又出來了。貧富差別有其天然性(斯賓塞謂出於自然淘汰),就是所謂『巧者有餘,拙者不足』。至於貧富差別太大了, 而且爲富不仁,當然要加以限制。
6 v  _, g3 }& P% d% U9 t# W  s: q9 {4 A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 \# g6 \& \8 f$ \
  太公望,齊國的開國之王,就是姜尚、姜太公。姜尚封於齊國,這塊地方並不好,靠海邊,又是鹽鹼地。於是他鼓勵婦女從事手工業,女功『極技巧』,手藝非常精緻。沿海地區把魚和鹽運到其他地區賣出去,經濟就發展了。『人物歸之』,人和物都來了。『襁至』,好像被繩子拉著,接連不斷地來,有一股吸引力。『輻湊』,車輪當中有個軸心,輻就是外輪和軸心的聯繫,輻湊就是人或物的聚集。用現在的話來講,『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就是形成了經濟中心。
8 C% }7 J2 d2 S& b8 }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0 B5 e8 @1 a, }# v8 M8 I  『冠帶衣履天下』,到處可以看到穿齊國衣服的人,可見齊國經濟文化的影響力。『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山東一帶的人整理整理袖子都來了。海包括黃海和渤海, 岱是泰山。爲什麼要斂袂,因爲希望自己以新的面貌出現,好像就此能啟動好運,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爲什麼要往朝,因爲對經濟發達地區有一種崇拜,有一種嚮往。$ H+ m" D9 U$ l5 D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
8 A: T! u( s3 \( I+ n" I  在太公望以後,齊國的好景沒有持續,一點點又衰落下來了。太公是西周初年的人,到了東周春秋的初年,齊桓公的大臣管子再進行了整頓,齊國又重新興起了。管子就是管仲(?--公元前645),他整頓經濟的方法就是『設輕重九府』。管子認爲從古以來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就是『輕重』,【管子·揆度篇】:『燧人以 來,未有不以輕重爲天下也。』【管子·輕重戊篇】齊桓公問:『輕重安施?』管子回答說:『自理國虙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用我們現在話來 講,輕重就是所謂調控。根據張守節【正義】,『九府』就是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也就是用九個金融部門來進行調控。' p( ~  C* Q. e) R& T: ]
  【管晏列傳】對管仲的治國措施有詳細記述,可以作爲參照。『管仲既任政相齊』,管仲因爲鮑叔牙的推薦做了齊的相國。『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他用了一套方法來富國強兵,也就是『通貨幣,易有無』。關鍵在於『與俗同好惡』,也就是【易經】所謂的『吉凶與民同患』(【繫辭上】第八章)。老百姓覺得好,他也覺得好,老百姓覺得壞,他也覺得壞。『故其稱曰』,他的說法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前兩句下面還有分析,末句指領導者服行有禮度,六親各得其所,於是就團結穩定了。『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倉廩』至『滅亡』來自【管子·牧民篇】,四維就是禮義廉恥。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下令好像流水一樣,老百姓想什麼,他就想什麼,這就是前文所謂的『善者因之』。『故論卑而易行』,他的理論很容易實行,不談非常高遠的理想。『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老百姓喜歡的就實行,老百姓不喜歡的就廢止。『其爲政也,善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 這個很了不起,下面還會舉例。『貴輕重』,用經濟的手段調控。『慎權衡』,用政治的手段賞罰。8 E& [) \0 ?  O! k$ Q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齊桓公有一次對他的女人發火了,發火是因爲『蕩舟』,也就是在玩水的時候,她因爲開玩笑,把他的船翻得太厲害了。於是齊桓公 把她趕回了娘家,蔡人也蠻絕的,既然你不要了,就把她又嫁出去了。這就觸怒了齊桓公,於是派兵去攻打蔡。蔡後面的老闆是楚,於是齊、楚發生了一場衝突,後來簽訂了一個停戰協定,歷史上有名的叫『召陵之盟』。管仲『因而伐楚』,爲了私人的事情而打仗上不了台面,他就搬出一個理由,『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見 【左傳】僖四年),變成尊王攘夷的大義了。楚國爲什麼只顧自己發展而不進貢呢,你可是周天子的臣子啊。當時齊國稱霸於中原,認可周天子的中央政權,相當於認可齊國,這樣就把一件瑣碎的私事,變成了重要的天下大義。當然他的要求也是很低的,『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這是象徵性的進貢,不是割地賠款,或者解散軍隊,否則楚國一定會拼到底。貢一下包茅,你可以自己發展,但是必須承認周天子的中央政權。這樣大家都滿意了,於是達成了妥協。這是齊桓公稱霸中重要的一仗,軍隊本來是去伐蔡的,這就是『因禍而爲福』。
+ }9 L- e6 O% l$ B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山戎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地區,燕在那邊也可能不大聽中央的。他在攻打山戎的時候,就跟燕國修好,鼓勵他們『修召公之政』,回到中原的大家族中來。什麼叫『召公之政』,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一個人管一個方面。周公封於魯,召公封於燕,所以【詩經》裡有【周南】、【召南】,把他們的德化施行出去。% O0 _2 S& [: W3 w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曹沫就是【左傳】莊十年曹劌論戰中的曹劌,有一次打仗他們戰敗了,魯國就只好割多少城給齊。曹沫在於柯之會上用恐怖主義方法,挾持桓公把地還給魯。被明晃晃的刀指著,齊桓公沒有辦法,就只好同意了。但他回來以後又想反悔,因爲『要盟可以不聽』(語見 【孔子世家】),在威脅下被迫答應的承諾,事後可以不認帳。管仲勸桓公,既然已經答應了,還是把侵占來的城還給魯吧。諸侯覺得桓公這個人很講道理,都擁護他。『因而信之』,本來一件不太好的事,經過輕重權衡,給他轉成爲好事了。所以總結成一句話:『知與之爲取,政之寶也。』當然最後根本還是在於實力,強大的人講和平別人就歸心,不強大的人講和平沒有人理睬。6 n* n. @+ T2 y) M8 p! Q  h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 H- Z# w3 b9 R: t' n3 |3 P  開了九次類似於聯合國會議或者東南亞國家首腦會議,齊桓公是召集人,別人都看著他的面子來了。於是對周天子的區域重新整頓了一下,形成了一個鬆散聯盟。當時周的力量已經沒法整頓了,形成這樣的聯盟至少有一個好處,如果外族入侵的話,可以有一個對抗的能力,這就是管仲對中華民族立下的大功。所以孔子大體上是表彰他的,【論語·憲問】孔子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 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綜合【論語·憲問】而來。下邊一句話來自【論語·八佾】,原文是批評。
( Z% U8 q$ x3 e  而管氏亦有三歸。
9 O7 ?6 B+ ~7 {+ S3 |  『三歸』有好幾種說法,我選取一種最簡單的,那就是管仲築了一個台,把財物、女子藏在其中。然而這是國王的待遇,不是大臣應該有的排場。孔子批評他:『管仲之器小哉。』又說:『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孔子對管仲大節上是肯定的,小節上有非議。如果孔子到頭來僅僅是抓住這個小節不放的話,我覺得他就有點迂了。管氏有三歸,齊桓公沒覺得不好,管仲自己也沒覺得不好,老百姓也沒覺得不好,那就由他去好了,你又何必多事呢。其實孔子也有他的道理,後來問題就出來了。國君有三歸,管氏也有三歸,就把大臣的地位和國君持平了。權臣的地位一點點提高,醞釀了從春秋到戰國的變化。齊國從太公起就喜歡用能人,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末大於本,枝強於干,國君的權力就一點點降下來了。齊國後來發生『田氏代齊』,並非偶然。
+ S% G6 W: h, p3 v+ u( \, A  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W* J# U  E) R4 I3 v2 \
  【論語·季氏】有一句話,『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什麼叫陪臣,就是隔了一層的臣。比方說周天子和齊桓公,周天子是君,齊桓公是臣,管仲是齊桓公的助手,沒有資格在周天子面前稱臣,所以就叫陪臣,起輔助的作用。不僅如此,在諸侯國還有下一層的陪臣,國君是君,管仲是臣,管仲的助手或者家人,就是國君的陪臣。什麼叫『陪臣執國命』,後來就是這些家人掌管了國家的實際權力,這其實跟生產力的發展有關。孔子看出來禮不對了,以後就是春秋變成戰國。如果只是一 味地富國強兵,其實會有問題的,陪臣也會一點點出來。/ ?' e! w8 v' H+ `  _2 d& O
  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 d& e! ?6 v/ a( r1 v/ }  齊國的富強一直到了威、宣時代。威、宣就是齊威王、齊宣王,那時候興起了一個稷下學派。經濟條件好了,專門供養了一些讀書人搞研究。當然這些研究不單單是空發議論,而是怎樣富國強兵,怎樣看天下形勢,諸如此類。/ U" S# ?  [8 T# }* Z, E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E0 t; N- z2 @" N
  【管晏列傳】中也有這段引文,這裡已經是第二次引用了,出自【管子·牧民篇】。這段話好的地方,在於強調任何文化都需要有一個經濟基礎。不好的地方,在於非常容易以爲,一旦經濟基礎好了,文化就自然好了。要知禮節、知榮辱,不能扔掉倉廩實、衣食足的基礎。但是倉廩實、衣食足,是不是可以等同於知禮節、知榮辱, 不一定,其間要有一個『而』字。前面第一件事做好了,有了足夠的能力,再做第二件事,不是當然就是這樣,不是自然而然的。. T8 D* V1 p! I$ g+ X/ ]2 A- g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 Z+ f; ^! O' H9 O% y  禮是從物質的地方來而不是從空的地方來。7 d/ C% E9 {; \; J- r, T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 t3 y! E1 E4 T4 Y5 y; |  A  君子富能把他的德推行出來,所以說由富而貴,貴從中從一,也就是好行其德。小人富也能發揮他的力量。【論語·學而】中子貢提出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出於別人,而是出於子貢,想來也和經濟條件有關。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還是消極的,孔子的回答化消極爲積極。師生談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就這樣一點點深入。所以孔子感嘆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是子貢的名,貢是他的字,賜由上而下,貢是由下而上,也就是帶有政治性的經濟活動。司馬遷的『君子富,好行其德』,從 『富而好禮』而來。
- @7 K( D! ~! o1 L3 E. K/ o; c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g% e% y5 g" V1 o( _$ [* A
  這裡如果從正面講,就是【繫辭下】第一章『何以聚人曰財』。如果從負面講,就是你的經濟條件好了,就會有人把一些標籤往你身上貼。【遊俠列傳】對此有尖銳的諷刺:『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爲有德。……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
7 n/ Y0 x. H7 b( j$ D' X9 h' S" I$ b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S' ~' a2 U2 m8 o2 O8 O7 T+ X
  富人得到經濟的支持,更加顯出神氣活現的樣子。失勢了就沒有客人來,即使有客人來,但是來了幹什麼呀,難道喝西北風嗎?最後還是大家不開心。這就是俗諺所謂『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司馬遷對人情世故有很深的體察。
0 \: W; ^7 {6 w5 A' J, a2 |  夷狄益甚。
, o4 b% f/ P0 z7 x1 P, [9 M  中國地區還是有著文化包裝的,不會如此明目張胆。在夷狄地區,有錢馬上就有人來,沒錢馬上就走人,就是這樣直接,沒有緩衝的餘地。
1 {3 b! Q6 a, l/ N* h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M" f: e4 M7 I: |' Q/ N3 q
  這就是經濟影響到法律。有了足夠財力的話,犯了罪也可以減輕或免除。司馬遷觸怒了皇帝以後,沒有得到有力的經濟支援,這句話中應該包含著他的感慨。
3 N) n& b4 J# D% i# G, d  故曰:『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壤壤,皆爲利往。』! V& K8 w" V) ~. u
  這是石破天驚的名言,也是成語『熙熙攘攘』的出處。
' C; c2 U! s: S9 A! O. k( I& K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b) O. _. t: F
  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這樣的人也擔心經濟條件不夠好,何況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呢。『編戶之民』,就是編入戶籍的小民百姓。西漢初年有一段時間,國家 的經濟狀況相當困難,經過了很長時間才調整過來。【平準書】開篇所謂:『自天子不能具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正是當時情況的寫照,也是司馬遷這一判斷的歷史依據。不久前,我看中央台音樂頻道的電視節目【尋找貝多芬】,連維也納政府也破產過兩回。/ z8 S+ r6 r, E4 T* Y+ ], H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