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3|回覆: 0

[武當] 張三丰在武當武術的重要地位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9-14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武當師行功夫館
                武術網資料
                張三丰是道教歷史上有名人物之一,尤顯名於明代。這裡肯定其人的存在,並根據文獻先後舉出十例。

     1.【大岳太和山志】

     明任自垣(約在1350——1431)撰【大岳太和山志】,載有湘獻王柏【贊張真仙詩】,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戶空寂大松裹,獨有老獼松下眠。張玄玄,愛神仙。匪抑乘飈游極表,茅龍想馭游青天①。』

     萬曆十二年(1584)【襄陽府志】作【張真仙詩讚】。【張三丰全集】作【太和山尋張三丰故居】朱彝尊撰【明詩?綜】與【張三丰全集】本同,各書中文字微有出入,但詩的大體精神則相同。山志中還有朱柏的【賜王龍李狐雲】詩一首。
 
     湘南王柏(1371——1399)是朱元璋十二子,『順妃胡氏出也』②。而解縉【天潢玉牒】作『第十一子湘獻王』。【明史?諸王傳】,湘獻王柏『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就藩荊州,性嗜學讀書,……尤善道家言,自號紫虛子。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圍宮焚死③。』【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八年冬十月乙己湘王柏之國荊州府④,而【明史】作十八年就藩荊洲,微有出入。

     1982年武當山修公路時,於紫宵宮門外,出土『金龍、玉簡』文物,上刻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⑤。』湘王當時投金龍、玉簡於武當福地。玉簡時間爲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五日。胡昌福先生曾撰有專門考證文章。

     嘉靖十六年(1537)方升撰【太岳志略】有『李德囦(即淵字)號古岩,金台人。自幼入陝西重陽萬壽宮出家。……壯年游武當紫霄宮。……徙元和觀,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殿下來謁武當天柱峰,見師有修煉之功,益嘉之,賜住荊州府長春觀⑥。』從以上記載,湘王柏【贊張真仙詩】和【賜五龍李孤雲詩】以及賜住長春觀,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最晚限度是在『闔宮焚死』之前。湘王柏死於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也。

     蜀王朱椿有【贈張三丰先生】與【送張三丰先生遨遊】二詩,確切時間則無旁證,暫爲缺之。朱椿逝年爲永樂二十一年(1423)二月壬戍,『蜀王椿薨⑦』所記載。

     2.【皇明恩命世錄】

   張宇初(1361——1410)訪張三丰,在【皇明恩命世錄】,有【命邀請真仙張三仹敕】,『敕真人張宇初,今發去請張真仙書一通,香一炷,真仙到山中,爾即投此,敬邀一來,以慰朕,企佇之誠,故敕,廣運,永樂六年十月初七日,之寶⑧。』還有【再命尋訪張三仹】一敕,時間爲永樂七年八月十三日。張宇初【峴泉集】有【題武當太和】和【宿武當別館】二詩。張宇初逝於永樂八年(1410)三月辛卯日,【太宗實錄】有所記載,當時,皇太子朱高熾遣官賜祭。附帶說明:【皇明恩命世錄】與明【大岳太和山志】,豐都作仹,其他文獻則無有。張宇初曾纂修過【永樂大典】。

     3.【大岳太和山志?御製書】

     宣德間【大岳太和山志】有永樂皇帝【御製書】:『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仹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竭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鳳駕,惠然降監,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⑨。』據明文獻雲,此碑在玉虛宮大殿前,今已無。黃瑜撰【雙槐歲鈔】與【大岳太和山志】完全一致。傅維鱗撰【明書】作二月六日。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作【贈張三丰書制】,爲永樂十三年(1415)三月十五日。而陸深撰【玉堂漫筆】作十五年。【張三丰全集】亦有此制文,還有其他文獻都記載此文,在此不贅。碑文和書刻文字上微有出入,實並不奇怪,因爲永樂遣使時間不同,只有把時間更改一下,原來敕文,照舊可用。關於【御製書】,初步統計,地方志乘記載,有六處刻石。在永樂十年(1412)三月初十日,還有【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朕敬慕真仙張三仹老師⑩』。在同年三月初六日,又有【詩賜虛玄子孫碧雲】,『若遇真仙張有道,爲言佇俟長相思⑾』之句。

     4.【大邑縣誌】

     清趙彬纂修【大邑縣誌】,有宣德二年(1427)蔣夔撰【張神仙祠堂記】云:『大明永樂十五年(1417)丁酉春正月,上請道士臣吳伯理,欽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賚香暨御書。入蜀之鶴鳴山天谷洞,結壇誦經,祈告山靈,迎請真仙,張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監,以副拳拳仰慕之懷雲,是年夏始至茲山⑿。』在同年還有蜀府伴讀蔡長通撰【迎仙閣記】。嘉靖四十一年(1562)應天巡撫眉山張景賢撰【修鶴鳴觀醮台公署記】,都談及張三丰在鶴鳴山之事。鶴鳴山是漢張道陵修真之處,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張三丰來此山,緬懷其祖天師,也是必然情理之事。

     清婁近垣撰【龍虎山志】,有吳伯禮(禮應作理)傳:『吳伯禮,號巢雲子,龍虎山道士。永樂中任上清宮提點,隨四十三代真人訪張三丰,遂入蜀,居鶴鳴山 ⒀』。吳伯理的『結壇誦經,氣告山靈。』與張宇清(四十四年天師)的【奏疏式】云:『委差仙官神吏,遍歷名山 大川,岩穴洞府搜訪三丰神仙⒁。』祈禱山靈和真武大帝,希望張三丰早賜光臨。皆是完成外出遣訪使命。

     5.【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獻首次載有張三丰傳的,是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始,不妨全錄:『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仹。相傳留候之裔,不知何許人?丰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執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嬉嬉自如,傍若無人。有請益者,終日不答一語,乃至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但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爲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真走石,倦時鋪雲臥雪,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咸以爲神仙中人也。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嘗與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岩、紫霄去荊榛拾瓦礫,旦初創焉。命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又尋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蘆,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立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至囑!至囑!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長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有張玄玄可請來。永樂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書,累遣使臣請之不獲,後十年敕大臣,師之所言,信不虛矣⒂。』

     山志前有進【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三月,曰:『欽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謹上表。』任自垣是鎮江府陽縣人,出家於茅山元符萬寧宮。曾纂修【永樂大典】,又同胡瀠尋訪張三丰,又是纂修明【道藏】經的總裁。先爲道錄司右玄義,又升爲太和山玉虛宮的提點,【太宗實錄】有所記載提點之事。宣德三年(1428)二月十九日爲太常寺寺丞。他所寫的張三丰傳,是可以信史,不容懷疑的。而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在楊士奇(1365——1444)編的【文淵閣書目】中,也記載此山志,分爲上下卷第一櫥。北京圖書館收藏善本書有『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下』,與楊士奇記載完全一致。

     6.【禪玄顯教編】

     南郡楊溥(1372——1446)撰【禪玄顯教編】,記有張三丰事數則:『三豐居寶雞縣,東三里金台觀,嘗於人家門戶,雖鎖封固,以針剌之即開,故人又號張剌闥雲。』又云:『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民人楊軌山等置棺殮訖,監葬發視之,三豐復生,後入蜀見蜀王。…後入武當,或游襄鄧間,永樂中命胡忠安瀠,馳傳遍索於天下,不限時月,數年竟無所見,乃爲憶仙宮以待之⒃。』

     書中楊溥所記佛道二教人物,有二十二人,大都顯赫於洪武永樂間,明代文獻中都有記載。此書人物中,提到洪熙朝,只有一人。楊溥湖北石首縣人,是建文二年進士,洪熙元年七月入內閣,直到逝世,晚年官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曾參與纂修【永樂大典】,又曾修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實錄任總裁。此書可能最早撰於宣宗時代,最晚也在正統逝世之前。楊溥自屬『南郡』,以別當時在西二楊之府第也。

     7.【御賜張三丰銅碑】

     英宗朱祁鎮【御賜張三丰銅碑】,互碑劃爲三格,碑首爲篆額,中爲誥文,下爲張三丰像。碑文云:『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仙風道骨。得大地之真元,秘典靈文,集陰陽之正氣。顧長生久視之術,成超凡人聖之功。曠世一逢,奇蹤罕見。爾真仙張三丰芳姿穎異,雅思孤高,存想專精,煉修堅定。得仙錄之寶訣,餌金鼎之靈膏,是以名隸丹台。神遊玄圃,去來倏忽,豈但煙霞之棲,隱顯渺茫,實同造化之妙。茲特贈爾爲通微顯化真人,錫之誥命,以示褒崇。於戲!蛻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遙,搶道絕倫,蓋動寰中景慕,尚期指要,式惠來英。天順三年(1459)四月十三日。』

     焦閎(1541——1620)編輯【獻微錄】張三丰傳中載有此文,與寶雞金台觀之碑完全一致。惜金台觀碑文中有殘損處。陳垣編篡【道家金石略】(而缺『神遊玄圃……實同造化』二十二字。)中亦收此文。在個別字上微有出入,但碑文年代完全一致。(本文引用之文,繫於1979年在武當元和觀抄錄的。如果有差錯,希望斧正。)康熙四十一年(1702)甘肅【岷州志】亦收錄此碑文,作【成祖贈三豐制】,顯然誤載,又無年月。

     8.【大明一統志?仙釋】

     天順五年(1461),李賢等纂修【大明一統志?仙釋】中,有幾處載有張三丰的事跡。山東青州府有:『張三丰永樂間,隱於青州雲門山之陽,修煉洞中,太宗賜號三豐,莫知所終,今青州有張仙洞。』鳳翔府有『張三丰居寶雞縣東三里金台觀。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辭世,留頌而逝。民人楊軌山等置棺驗訖,監葬發視之,三豐復生。後人蜀見蜀王。又入武當山,或游襄、鄧間。永樂間遣使尋訪不遇,爲宮以待之。』襄陽府有『張三丰,不知何許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煉,結庵玉虛宮王樹邊。身長七尺,美髯如戟。經書一覽即成誦,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靜則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輒盡,或窮谷數月自若也,應顯不測,莫知所在。時稱張仙雲。』邛州有『張三丰,洪武末自陝西來鶴鳴山修道,往來於山者半年,後不知蹤跡⒄。』

     永樂十六年(1418)太宗『詔纂修天下郡縣誌書』。但是永樂未能完成此書,崩於榆木川。後來曾孫朱祁鈺在景泰七年(1456),陳循等纂修成【寰宇通志】,景泰帝並親撰序文,惜其書無列仙釋科目。其史朱祁鎮復辟之後,又進行一次重纂。英宗在天順二年(1458)八月已卯,『敕諭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太宗皇帝,嘗命儒臣修之,未底於成。景泰間雖已成名,而繁簡失宜,去取未當。今命卿等折衷群書,務臻精要,繼成文祖之初志⒅。』此書在天順五年五月完成,名爲【大明一統志】。天順帝親自撰序,大學士李賢撰進書表。

     【大明一統志?仙釋】中,有關張三丰事跡四則,是由地方志乘而來,確定可靠,可以爲信史而無疑。(後三則爲天順初刻本,前一則爲隆慶前後刻本,在人物中有所續增,又有承天府記載。)

   還有李賢(1408——1466)撰【古穰集】中,有【寶雞縣懷古】詩,『尚父釣時番石在,張仙遊處道宮存⒆』之句。

     9.【張三丰遺蹟記】

     寶雞縣金台觀,有【張三丰遺蹟記】一碑,南陽張用浣識,陳倉劉俊篆額,寶雞縣儒學教諭,羅山張謙書丹,碑文云:『予幼稚時,聞先父均州知州,贈吏部侍郎。公語人曰:真仙陝西寶雞人。大元中於吾河南開封知州,贈吏部侍郎。公語人曰:真仙陝西寶雞人,大元中於吾河南開封府、鹿邑太清宮出家。吾先世開封之柘城縣人,柘城與鹿邑近犬牙,相往吾家,離宮僅十五里,真仙與吾高祖榮相識,常往來於家托爲施主,最親密,亦愛重吾父叔廉公勤學。元末吾父避兵來郟邑,占籍爲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來邑之西關玉陽觀,與道士李白雲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數月。時吾方十三,在觀讀書。真仙問曰:『汝誰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柘城張叔廉,因避兵徙家於此。真仙曰:我乃張玄玄,昔在柘城時,多擾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雲先生送至邑之北關外。別後,見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時人已異之。永樂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統,遣禮科都給事中胡瀠齋香書,編歷天下名山訪求之。時吾以儒官升詹事府主薄,與公備言少時,曾識真仙之由,公遂薦吾同往尋之,至武當均州久之弗遇。公回京復奏,上乃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見,特升吾爲均州守。……予時雖幼稚聞斯言常記之,茲適公巡至寶雞,暇乃游真仙舊時修真洞。因成俚語一首跋於後云:一自飛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塵。煙消丹室空存鼎,花滿桃園不見人。全闕幾回朝望氣,蓬萊何處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識,久俟雲車謁紫寰。大明天順六年(1462)歲次壬午九月吉旦立。』

     一般碑文都用撰者爲某某,而此碑用識,不用撰者。因爲張用浣乃述其父之言也。(立此碑時,張用浣官爲吏部右侍郎,其祖父張維字叔廉,在洪武時爲國子監學正。)張三丰與張家有幾代的交情,來往密切,故其父張朝用(位),受到胡瀠薦舉,得到永樂帝的青眯,同胡瀠遍歷名山尋訪張真仙。武當爲均州所轄之地,所以張位陲爲均州知州,恭候張真仙降監,結果終歸失望,未能完成夙願。此碑首次提出張三丰籍貫爲寶雞人。另張三丰確定是鹿邑太清宮的道士,太清宮是老子降生地,故道教奉爲祖庭。金台觀之碑文保存完好,此碑乃予抄錄。清初汪價撰【中州雜俎】,記載張三丰與李白雲張叔廉事。

     10.【貴州圖經新志】

     明弘治間,篡修【貴州圖經新志】,在平越衛中,有張三丰傳,『張仙人,不知何許人?以洪武間來寓高真觀,與指揮張信善,教信以葬地曰:遠遠長龍自北來,脈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處堪爲冢,若葬真泉步玉階。已而別信曰:武當山再會。信懇留閉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後信以功封隆平候,監修武當宮觀,果再會其人焉。』在寺觀中,有『高真觀,在衛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揮張信建。』『月山寺在衛城南二里,洪武二十一年,指揮戴旺建(20)。』

     從張三丰詩看來,是精於堪輿之學,但並無有納骨於石牛口中之事。後來所有【貴州通志】,都未有葬地詩記載。高真觀是張三丰禮斗處,明陸燦(1494——1551)撰有【禮斗亭碑記】,有云:『昔仙人三豐張先生,棲遁於茲,作亭以禮斗焉。』陸燦在嘉靖朝謫戍都勻驛。
 
     萬曆二十五年(1597)篡修【貴州通志】,有:『張三丰,不知何許人,洪武間寓高真觀,與指揮張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後必封候世祿,張信從之。後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當山,偶遇三豐,接談少頃,忽然不知所往。常自敘曰:幼年慕道,長歲求玄,識至人之奧旨,悟義理之深玄。識取夢中之夢,鉤探玄上之玄。自從見了娘生面,笑指蓬萊在目前。又詩云:少年立志道心堅,跳出樊籠出水蓮。散盡錦雲空似洗,一輪明月掛長天(21)。』

     以上二志所載張三丰詩文,前爲相地,後爲修道經過和悟道之語,皆是研究張三丰思想很好的資料,惜【張三丰全集】未曾收錄。二志皆有『洪武間寓高真觀』之語,但無具體年代。平越設衛在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而高真觀建於洪武二十二年,可以肯定張三丰來平越乃是建觀前後,最低 限度是張信調回金陵之前。但是張信何時回金陵,史元記載,只有『惠帝初即位,大臣薦信勇謀,調北平都司(22)。從此看是建文改元之年。如果張三丰在平越時間解決了,雲貴其他各地事跡,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二志皆云:張三丰『不知何許人』。而【張三丰仙師外傳】和談迂【棗林雜俎】皆爲『閩人』,並且『以軍籍戍平越』。清代纂修的【貴州通志】大體上皆沿襲【外傳】之說。也許來自郭子章的【黔記】。可是明代二志乘,並無其說。說明早期地方志乘,較爲真實可靠。關於張信葬親之事,見後遺事中,此處不贅。

     以上所舉例證,來源於金石、官修輿地、地方志乘等文獻。這些撰者,有的纂修【永樂大典】,有的修過三朝實錄,有的是纂修【道藏】經的總裁,有的奉命遍歷名山尋訪張仙,有的是掌管道教的天師,有的是地方高級的父母官。他們記錄下的文獻,完全可以爲信史,例證是經過篩選的。本文重點以武當爲主,其次爲寶雞金台觀、四川大邑鶴鳴山、貴州福泉的高真觀。因此四處,對後世影響較大,騷人墨客,懷念張仙,留下許多題詠。還有些正史、文集、筆記以及地方志乘有關於張三丰的記載,只好割愛了。通過以上文獻資料,已足以證明張三丰在歷史上道道地地確有其人。那些懷疑和否定之說是欠考證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