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7|回覆: 0

河南新密李家溝舊石器-新石器過渡階段遺址(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2-11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物信息網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王幼平
簡介:
    李家溝遺址2009年的發掘,發現了距今10500年-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堆積下部出土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上部則含繩紋及刻劃紋等裝飾的粗夾砂陶及石磨盤等。其早晚不同時期堆積的埋藏特點與文化內涵,以及共生的脊椎動物骨骼遺存等,均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點。早期尚屬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典型細石器文化,晚期則已經具備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這一新發現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區從舊石器時代之末向新石器時代發展的歷史進程,爲認識該地區及我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等學術課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細石器的發現顯示該遺址早期居民擁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術。動物遺存的情況也說明狩獵大型食草類動物仍是李家溝遺址早期階段的主要生計來源。舊石器階段地層也有反映相對穩定棲居形態的大型石製品及人工搬運石塊的出現,應該是過渡階段新出現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文化現象。
 
2012212181644473..jpg

 

    新石器階段,在僅10平方米的發掘區內發現100多片粗夾砂陶片,絕大部分陶片的外表都有紋飾,部分陶片的質地較堅硬,顯示其燒成火候較高,已不是最原始制陶技術的特點。
李家溝遺址從地層堆積、工具組合、棲居形態到生計方式等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進程的重要信息,比較清楚地揭示了該地區史前居民從流性較強、以狩獵大型食草類動物爲主要對象的舊石器時代,逐漸過渡到具有相對穩定的棲居形態、以植物性食物與狩獵並重的新石器時代的演化歷史,展示了本地區這一階段歷史發展的特殊性。
 
2012212181657556..jpg

 

    在南發掘區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14座房址和陶窯。房址基本是平面呈『呂』字形的前後室結構,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後室則爲窯洞式,是目前所知關中地區最早的窯洞式建築群。在房址和陶窯附近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坯殘片和疑似制陶用的輪盤等。在北發掘區發現了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聚落環壕。經初步鑽探,環壕內面積24.5萬平方米。在環壕西部發現門址一處。在其兩側的壕溝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質器物,大多成層分布,保存基本完好。眾多的出土器物中,鏤空人面覆盆形器、動物紋彩陶盆、塗硃砂的人麵塑殘陶器等均爲國內同時期遺址中所罕見。
    從目前的發掘資料看,遺址南部爲仰韶文化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區,而北部則是廟底溝文化的聚居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牆基的遺存,由此考慮,該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廟底溝文化的城址。

 
專家點評:
    趙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2009年李家溝遺址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多個地層的堆積,絕對年代測定距今10300-8600之間。對於始終缺少華北地區兩個時代交替資料的學術界而言,這個發現期待已久。遺址舊石器時代晚期地層出土的石器具有華北舊石器晚期技術和類型組合的典型特徵,但同時出土較多不便攜帶的大型石器和就地取材的大石塊,又意味著居民生活的流動性降低,開始出現新的生計內容。遺址上的新石器早期遺存是全新的發現,陶器特徵很難同任何已知資料進行對比聯繫,石器群中仍保留著部分細石器,但和舊石器晚期相比,製作技術以及整個石器群構成都發生了變化,綜合對動物遺存等資料的初步分析,也表明當時人們的生計活動內容有了明顯變化。進而比較兩個時期遺存內涵,一方面可以看出人們的取食活動、定居程度等方面的變化發展,另一方面,製作技術的變化,尤其是制陶業突然出現在當地,又意一了兩期文化之間未必是單線傳承,從而提出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的重要話題。最後,遺址發掘區不遠處還有一處裴李崗文化遺址,地層分析,應疊置李家淘新石器早期地層之上。這便爲日後田野考古尋找過渡期遺址提供了重要參考線索。綜上,李家溝遺址考古堪稱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研究的深入展開,必將大大豐富舊、新石器文化過渡這一國際性重大學術課題的認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